大作家在青年時期,都曾下過苦功學習語文。
先來看著名作家孫犁。1933年,孫犁在保定讀高中。上學期間,他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來訂報買書。每天下課后,他就往圖書閱覽室跑。他對魯迅先生情有獨鐘,最喜歡讀魯迅發(fā)表在《申報·自由談》上的文章,盡管魯迅先生變換筆名較多,但他一眼即能看出。每篇文章讀到滾瓜爛熟才肯離開。1936年,23歲的孫犁到白洋淀附近的同口小學教書,擔任六年級班主任還兼五年級國文和一年級的自然,工作繁忙。每天晚上,學生散學后,心無旁騖的他就著一盞孤燈苦讀不輟。雖然博覽群書,但他還是以讀魯迅先生的書為主,也包括魯迅先生編的雜志,如《譯文》。他的讀書方法是“把文章中的精辟片段抄寫下來,貼在室內(nèi)墻壁上,教課之余,就站立在這些字條下面,念熟后再換新的?!彼诳炭嘧x書的同時,勤于練筆,給各地報刊投稿。這極大地提高了他的寫作能力,因此,在他參加革命投入抗日戰(zhàn)爭洪流后,才能源源不斷地寫出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散文與小說,成為蜚聲中外的有獨特風格的作家。
孫犁的這種“字條上墻”讀書法實是我國國粹。我國古代就多有采用此法讀書與吟誦修改文章者。但是,外國也有采用此法且收獲頗豐者,如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即是。凡是到過杰克·倫敦家中的人都覺得奇怪:窗戶上、衣架上、床頭上、鏡子上、墻上……到處貼著條式各樣、長短不一的小紙條。其實,這并不是好玩的裝飾品,紙條上寫滿了美妙的詞匯,精彩的片段,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以及其他有趣的資料。杰克·倫敦非常珍惜時間,貼的這些字條,他隨時隨地抬頭舉目即可熟讀識記,收效十分顯著。此外,他身上還裝滿字條,外出時,邊走路邊思考,邊從中汲取營養(yǎng)或構(gòu)思作品。這為他積累詞匯和素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以后陸續(xù)寫出了《野性的呼喚》《馬丁·伊登》等傳世之作,成為世界著名的作家。
成功不可復制,但精神卻應(yīng)效仿。這中外兩位作家成功的實踐昭示我們:沒有辛勤的耕耘,不會有豐碩的收獲,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人應(yīng)該終生保持對書籍的愛好,學習語文要全力以赴并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其實,不僅學習語文如此,學其他知識我們也都應(yīng)該堅持不懈,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