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像松鼠一樣,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讓人們領略到科學的美妙
酸性體質更易引發(fā)疾病嗎?手欠到底算不算?。繛碾y面前你是神還是獸?當我們什么都不做時,大腦能告訴我們什么?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這些稀奇古怪、艱澀難懂的問題會像流行歌曲一樣傳播開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在閃亮的聚光燈下出現(xiàn)的不再是美艷動人的明星,而是一個個素面朝天的各個學術領域的精英學者?
當眾多粉絲冒著大雪,甚至從外地拖家?guī)Э诘刳s到北京,只為在2009年年末參加一場由科學松鼠會舉辦的科學嘉年華時,你便可以相信以上言論并非妄想。是的,搶票、占座、慕名而至,不再是演藝明星的專利待遇,科學家也可以成為人們心中的偶像。其實,科學離我們并不遙遠,科學也可以流行起來。
這場科普“革命”的掀起源于一個組織——科學松鼠會。當然,它并不是一個動物保護協(xié)會,但是他們要做的并不比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簡單多少,因為他們承擔了一個長期由政府出面宣傳、教育但收效甚微的領域:科學知識普及。
這個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叫嵇曉華,但是更多的時候認識他的人會稱他為姬十三,他自己似乎也更愿意別人稱呼后者。姬十三曾說:“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像松鼠一樣,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讓人們領略到科學的美妙?!北局@樣的初衷,姬十三集結了一大幫“科學怪人”,創(chuàng)辦了這個民間科普公益組織——科學松鼠會。
不愛實驗 愛碼字的理工男
從細胞學到神經生物學、從中國科技大學到復旦大學、再從碩士學位到博士學位,這一切在外人看來,也許是一個成功到不能再成功的求學歷程了。畢業(yè)后進研究院或出國繼續(xù)深造也是理所當然和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姬十三卻說:“我不要?!?br/> “從大學開始,就一直是埋頭待在實驗室做各種實驗,這么多年了,我覺得很枯燥,我不想一直這么下去,我想做點自己喜歡的、有意思的事情?!奔f。
還在復旦大學的時候,姬十三就被同學稱作有點文藝氣質的理工男,時常悶頭不語寫點兒新詩。但是那時還不敢給別人看,怕寫得不好,所以只是自己一個人欣賞。直到2004年秋天,他有了寫點兒東西的沖動。
那時他把一篇論文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群發(fā)到很多雜志編輯的電子郵箱里。整整兩個月,他一邊在實驗室做實驗,一邊等待著與“姬十三”有關的消息,但一切杳無音訊。就在他覺得應當放棄幻想之時,一位科學雜志的主編,給他回了一封信,重新燃起了姬十三的希望?!澳菚r我被認為是可以培養(yǎng)一下的博士生,于是很快又給這個主編寄去了一篇關于時間感知的文章。”姬十三說。
就這樣,姬十三這個名字出現(xiàn)在了雜志上,并就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在復旦大學校園的最后三年里,他一邊做實驗寫論文,一邊熬夜寫科普文章,在科學寫作和傳播的圈子里,姬十三這個名字也慢慢被人所知。后來《新發(fā)現(xiàn)》、《三聯(lián)生活周刊》等一些刊登科學文章的雜志的約稿也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姬十三要給十多家報紙雜志寫文章。
寫了幾年的科普專欄后,姬十三畢業(yè)了,但也面臨著生活的重新選擇。上學時在業(yè)余時間寫點文章確實可以平衡一下實驗室的枯燥和單調,可是畢了業(yè),要是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寫文章上,靠稿費度日,不是不可以,只是這種生活似乎沒有盡頭。姬十三喜歡寫作,可又不想完全放棄多年所學的專業(yè)知識,于是他一直在尋找這二者的最佳契合點。
科學松鼠會的誕生
2007年,姬十三從上海來到北京,意外地收獲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北大數(shù)學系的碩士生,到芝加哥大學生物學博士,再到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后,天南地北的高知人才匯聚于此,只為一個共同愛好——科普寫作。
雖然所研究的學術領域各有不同,但是這些年輕人都喜歡在論壇發(fā)表文風輕松的科學小短文,也都擁有一批自己的粉絲。只是都很分散,發(fā)文的數(shù)量和質量也不穩(wěn)定。于是姬十三想如果能把大家召集起來,在網上建立一個固定的專門用于發(fā)稿、交流的科普網站不是更好嗎。提議一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從此,浪跡天涯的各路俠客均安家于此,互為交流。一個特立獨行的門派自此誕生,“松鼠”也從此成為這一幫派成員的江湖字號。
2008年4月28日,群博正式上線。“科學松鼠會”正式開山立派,征戰(zhàn)江湖。在松鼠會創(chuàng)建之后的一年,博客的日瀏覽量就達到了5萬人次。這對一個以宣傳科普為主旨的博客而言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功。2008年11月,“科學松鼠會”的博客還獲得了德國之聲國際博客大賽“最佳國際博客公眾獎”。這對于姬十三和其他的“松鼠們”來說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姬十三說:“我一直都覺得現(xiàn)在科普的宣傳方式跟不上時代,尤其在網絡時代中,科普老套,不能吸引年輕人的眼球,使科普根本普及不了。但是我們的科學松鼠會不一樣,我們用最輕松、最簡單的語言來介紹一個科學原理或科學故事,讓大家很容易接受,尤其是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認可,讓我們很受鼓舞。”
科學松鼠會的穩(wěn)步發(fā)展,讓姬十三在興奮之余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因為科學松鼠會是個博客群,給它供稿的“松鼠們”都是業(yè)余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就連姬十三也一樣,那時他還在博文網做編輯。可是科學松鼠會網頁的訪問量越來越大,對于刊發(fā)文章的數(shù)量和博客的日常維護也越來越頻繁。單靠幾個人用業(yè)余的時間來維護已經遠遠達不到讀者的需求了。作為創(chuàng)始人的姬十三,那時也是一邊上班,一邊忙松鼠會的事情。新年才剛過,公休就已經用得干干凈凈,還時不時地要請假外出為松鼠會奔走,一走就是兩三天,后來實在忙不過來了就辭職了。
“那會科學松鼠會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了,我想塌下心來專門來做這個網站,把它做大?!奔f。
一直以來,姬十三都把科學松鼠會定義為一個公益組織,創(chuàng)辦之初他就沒有想靠松鼠會盈利賺錢,并且圈內圈外的眾多粉絲和好友也都把科學松鼠會視為一個公益組織。但是,慢慢地姬十三發(fā)現(xiàn),沒有錢,科學松鼠會很難發(fā)展下去,并且他也了解到要想做好的公益項目就得有資金支持。
“沒有科學信念支撐的人也是弱勢群體,也是需要幫助的群體?!边@一直是姬十三所秉持的理念。但是這一概念卻并不被傳統(tǒng)的公益圈認可。在傳統(tǒng)的公益圈里,資金和物資等實質性的捐助物品被看做是主流,而像姬十三所倡導的科學普及知識性和概念性的東西,很難評估受眾的接受度和它的實際存在價值,所以也就遲遲得不到公益圈的認可。
科學松鼠會的NGO資格辦不下來,就沒有資金的來源。為了維持科學松鼠會的正常運轉,姬十三只好“曲線救國”,在工商局注冊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用來反哺科學松鼠會。于是2009年初,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公司在北京注冊成立。
“松鼠”分身為“果殼”
“我們雖然是做公益的,但我們也是要生存的個體,那時沒有公益基金支持,我們就只能做一些小的項目來維持?!奔f,“比如之前接了一些電視臺的科普節(jié)目策劃,或者是科普類的圖書策劃等。”
其實,讓姬十三頭痛的除了資金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公益和商業(yè)如何區(qū)分和平衡的問題。科學松鼠會一直以公益組織來定位自己,可是在NGO資格申請不下來時,為了生存就只能另外注冊一個公司來賺錢,用這個錢再補貼到自己的公益項目里。只是這樣一來,科學松鼠會的“以公益知名”,似乎總是那么名不正言不順。但同時,姬十三也明白,要想建立一個能凝聚本土力量的科技傳媒、要創(chuàng)辦卓越的傳媒機構,必須借助商業(yè)力量。
2010年年初的時候,有多家資本找上門來談投資,但是他們都希望能在商業(yè)宣傳上用上科學松鼠會這個名稱,而這顯然與姬十三的想法背道而馳。對此,姬十三認為,公益與商業(yè)這兩個東西混在一起,是會互相制約的,應該把它們分開——非盈利的事情就應該用非盈利的方式去做,而商業(yè)的事情就應該用商業(yè)的方式去做。
于是在與多個VC接觸后,姬十三鎖定了曾投資過豆瓣網的摯信資本,他說他們的理念相同,摯信資本知道他想要什么。隨后摯信資本帶著百萬美元進入到了姬十三的科學領域,換句話說:姬十三從此開始了他的商業(yè)帝國之旅。
2010年年末,在萬眾注目下,一家致力于在大眾文化層面?zhèn)鞑タ茖W的非營利機構,科學松鼠會網站正式分身、升級,成立了果殼互動傳媒。
果殼互動傳媒中的果殼網是一家具備社交網絡特色的泛科技類網站。網站分出多種主題,如:謠言粉碎機、DIY、健康朝九晚五、微科幻、自然控、死理性派等15個個性化主題站,其內容覆蓋了青年人群的興趣聚焦點。在這個網站上,不僅可以閱讀文章,你還可以提出問題,這也是果殼網的特色服務,即果殼問答。與百度問答不同的是,給你
mu18v9+FRVxa/pmxUaWMkw==解惑的不再是那些不太靠譜的蕓蕓眾生,而是真正的專家學者,前提是只要你提出的問題夠“狠”、夠給力。
姬十三說:“果殼網是一家科技類的垂直網站,定位于泛科技內容提供,其實科技領域很大并且真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我們想把這些都彰顯出來,走內容為王的媒體道路?!?br/> 確實,為了使自己網站的文章內容豐富,姬十三招聘了10多個全職編輯,專門負責文章的編寫。他說這還遠遠不夠,他希望能招募到更多的編輯。因為有了讀者,流量才能上去,這樣廣告主才會找上門來。姬十三覺得果殼網的主要盈利模式應該是廣告。
除了果殼網,果殼閱讀是果殼傳媒旗下的又一品牌。以科普類圖書出版為主,會按照暢銷書的模式去運作,并計劃在2011年出版10~20本圖書。《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吃的真相》等已出版的圖書在市場上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從學者到CEO,從公益圈到商業(yè)圈,姬十三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轉變。他說不管身份怎么樣變化,他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他希望果殼傳媒能成為中國的Discovery。
另外,有一個好消息是:2011年1月26號,在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后,姬十三和他的團隊終于拿到了NGO資格的認定證書,成為了一個合法的民間公益組織。
至此,姬十三離他的夢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