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 郭麗軍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級地震及引發(fā)的海嘯所造成的損失令人震驚,而其導致的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更是引起了人們對于核電安全的思考。一直以來,核電因其清潔性和高效率備受各國青睞。目前,核電發(fā)電量已占到全球發(fā)電量的1/6。我國核電經過二十多年發(fā)展,已經進入高速發(fā)展期。截至2010年9月,國務院已核準34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3692萬千瓦,其中已開工的在建機組達25 臺、裝機容量2773萬千瓦,是全球在建核電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根據我國2007年制定的《核電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05~2020年)》和正待國務院批準的《新興能源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將從規(guī)劃的4000萬千瓦提高到8600萬千瓦。在新一輪核電發(fā)展熱潮中,如何加強核電安全,適當處置損害賠償責任,是值得我國政府認真研究的問題。
核電站運營者應當承擔核損害賠償的絕對責任和唯一責任
據統(tǒng)計,核損害責任事故的發(fā)生頻率約為12%,但一旦發(fā)生,其損失金額巨大、涉及面廣、社會政治和經濟影響嚴重。發(fā)生在1986年的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隨風飄到芬蘭、丹麥和波蘭等一些北歐、東歐國家,被迫疏散和遷移的人口達11萬,最終確認的受害人數約2000人,善后處理費用超過30億美元。為了解決核損害賠償問題,1957年,第一部核損害賠償方面的立法——美國的《普萊斯-安德森法》問世,其后,各有核國家紛紛立法,有關的國際組織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套核損害的國際公約體系:一是OECD體系,以1960年以來各締約方簽署、修正的《關于核能領域第三方責任的巴黎公約》和《布魯塞爾補充公約》為主旨,參加國主要為西歐各國;二是IAEA體系,這是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推動的、旨在于全球范圍內建立起統(tǒng)一的核損害賠償立法體系,以1963年以來各締約方簽署、修正的《關于核損害民事責任的維也納公約》和1997年簽署的《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為框架,一些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等屬于IAEA體系。此外,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等雖然未加入上述兩個國際公約體系,但制定了本國特有的核損害責任法律,其基本原則,如絕對責任、唯一責任等,均與兩大國際公約體系一致。
根據各國核損害立法及有關的國際公約,核電站的運營者是核損害責任的唯一承擔者,且無論是否有過錯均必須承擔由核事故導致的損害和損失,包括:(1)生命喪失或人身傷害;(2)財產的損失或損害;(3)受損壞環(huán)境(輕微者除外)的恢復措施費;(4)由于環(huán)境的明顯損壞所引起的收入損失;(5)為防止核事故進一步蔓延或加重而采取的預防措施費用以及由此相關措施引起的進一步損失或損害;(6)環(huán)境損壞所造成的損失以外的任何其他經濟損失,只要此類損失為主管法院一般民事責任法所認可。為了保證核電的持續(xù)發(fā)展,平衡其與受害者的關系,許多國家將運營者的損害責任被限制在一定數額之內,如法國《核責任法》規(guī)定營運者的最高責任限額為6億法郎。英國《能源法》規(guī)定的最高責任限額為2000萬英鎊。
我國并未加入OECD體系和IAEA體系。眾所周知,我國核電建設始于1985年動工的秦山核電站。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