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的3月,中國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如期而至。
延續(xù)了上幾屆兩會的關鍵詞:“民生”,本屆兩會繼續(xù)將焦點對準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事實上,“民生”這個關鍵詞,以比往常更強勢的姿態(tài)代替了GDP,涌現(xiàn)在各級代表委員的發(fā)言中。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提出了諸如“提高基礎工資比例”,“物價補貼多一點,退休待遇好一點,內部差距小一點”,“把蛋糕做大切好”,“對低收入群體收入加大調節(jié)力度,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收入隨物價調整增長”等各種關乎民生的提案。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也明確承諾:中央財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
從本屆兩會始,很多民生指標的考核,也納入了官員問責制的范疇,比如保障房的建設。
在參加政協(xié)經濟、農業(yè)界聯(lián)組會討論時,溫家寶總理說:“我不僅是帶著耳朵來的,用耳聽只能聽到聲音。我是帶著心來的,帶著神來的,用心傾聽、用神感悟,這樣可以更加充實思想,改進工作。”
而在人大會議閉幕后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們的提問與總理的回答,幾乎句句不離民生。面對一些矛盾問題,總理面色凝重,知難而不退。談及就業(yè),稱是對政府的極大考驗,但完全有決心能夠辦好這件事情;談及物價,指通脹如老虎,不敢掉以輕心,從三方面來努力管好通脹預期;談及房價,表示要加強地方政府責任,三管齊下,最重要是政策落實;談及反腐,強調深知國之命在人心,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jiān)督政府……
這些都充分反映了政府對于民生問題的重視。
實際上,民生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經濟發(fā)展的問題了,這一點已經在全國上下達成共識,在中國GDP已經躍升到世界第二的今天,“民生”問題也已經上升到新的高度,即民眾的“幸福感”。
幸福感,不僅僅是百姓對物質生活的感知,同樣也是對精神生活的感知。而后者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社會公平和生活質量的追求上。
因此,作為今年“兩會”的另一個關鍵熱詞——“幸福感”,就像是和諧社會的通俗說法,在各個會場上的代表委員口中頻繁出現(xiàn)。
“往年討論和諧、公平、民生等話題,今年熱點轉到了‘幸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說,其實那些都是幸福的一部分內容,都屬于幸福范疇內的概念,大家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理念一脈相承,“只不過今年大家的話題集中在幸福上,這有更廣泛的含義,討論的內容向更深層次發(fā)展了!”
如果說公民的幸福感是對國家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檢驗,那么,國家的責任就是為公民創(chuàng)造幸福的條件。
對此,溫家寶總理選用典雅的中國古語,道明了政府在維護公民幸福感方面的堅定志向:“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睖乜偫硭木渥?,是說從政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下種以后,刮風下雨,陰天陽時,無不上心,一直到最終的收成。對“十二五”開局的“兩會”使命而言,這是非常到位的一個警句。
盡管中國目前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國內外經濟政治環(huán)境,矛盾與問題錯綜復雜,危機與挑戰(zhàn)此起彼伏,但今年“兩會”重點仍然就民生涉及的諸多領域向國民做出莊嚴承諾,其中很多是用數字指標來說話的,對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提出嚴峻挑戰(zhàn)。
“十二五”規(guī)劃的從始到終,可以說肯定會伴隨著風霜雨雪,但由民生入手,“思其始”,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民眾的信心由此得以累積;不過,只有“成其終”,即確保所承諾的各項民生指標的實現(xiàn),才能讓幸福真正與國民結緣,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對人民幸福度的專注,也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熱議。
對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香港報章和境外華文媒體紛紛予以解讀,關切中國將如何具體實現(xiàn)“讓人民幸福”,稱“十二五”規(guī)劃草案堅持把事關幸福的民生,作為整個規(guī)劃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備受關注。
香港《文匯報》刊文說,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讓人民幸?!本鸵呀浭歉鞯胤秸ぷ鲌蟾嬉约啊笆濉币?guī)劃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的用詞。新鮮出爐的國家 “十二五”規(guī)劃草案中說,要堅持把事關幸福的民生,作為整個規(guī)劃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所以,在未來五年,相信通過給力的國計民生,全體國民的幸福,不再是浮云。
中國臺灣《聯(lián)合報》稱,大陸“兩會”在“讓幸福飛”的基調中拉開序幕,將透過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主導今年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路向,又勢將引領出未來五年的發(fā)展新路向。
日本《中文導報》說,今年出現(xiàn)頻率最高、本次“兩會”最熱門的關鍵詞,非“幸福”莫屬。中國在取得經濟成長、國家富強的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已經看到了或者說有能力談論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協(xié)調發(fā)展、國民幸福。由“國富論”轉向“幸福論”,由“GDP崇拜”轉向“幸福追求”,這是社會的要求,也是世界的潮流。
美國媒體報道:“幸?!笔侵袊衲旯ぷ鞯闹黝}。
韓國媒體報道:今年“兩會”的焦點是如何建設“幸福中國”。
英國媒體指出,中國政府提出評判官員執(zhí)政能力的標準是“讓人民幸?!保@意味著,民生而不是經濟增速已經成為考核中國官員的重要標準。
法國媒體預測,未來五年,中國一定能走出一條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的“中國之路”。
經濟成長是基礎,獲得幸福感是目標。當“幸福感”成為中國社會的衡量指標,會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當“幸福感”成為中國人生活的終極關懷,就會創(chuàng)造真正的和諧社會。
這就是來自春天的幸福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