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我是去了多次了,其中兩次是有點特殊的:有一次是1997年春節(jié)去的,一個人背了一個大旅行包,在延安和安塞的溝溝峁峁里轉悠了13天,拍攝了一大堆現在看起來后悔得要死的照片;另一次便是兩年前了,還是
春節(jié)去的,這次準備的也好,感覺也好,要比上一次春節(jié)到陜北滿意得多了。從選點看,這次的最大特點,就是我和朋友王永強直接選擇了一個深山里的小山村,住了下來,一呆就是5天,這個年才算過出來真正的陜北年味來。
關于腰鼓的起源
就在臘月二十九的晚上,我們在山村里轉悠了一天之后,迎來了一個叫李成元的老漢,由于我們是奔著村里的老腰鼓來的,于是,我們就聊起了他再也熟悉不過的老腰鼓。
“橫山腰鼓”廣泛流傳于橫山縣各鄉(xiāng)鎮(zhèn)村落,是當地最為普及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深受陜北群眾喜愛,有“腰鼓正宗窩子”之美稱。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隊中進行,但也有單獨表演的。傳統(tǒng)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紀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別于男性的動作風格。然而,在張存有地村,至今也沒有女性打腰鼓的先例,他們依然秉承著那樣的老規(guī)矩。
關于腰鼓的起源,李成元說,說法有幾種。其一,基于橫山地處陜西北部邊緣,與鄂爾多斯部的烏審旗相連,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傳最早戍守長城的軍士,身戴腰鼓作為報警工具,發(fā)現敵情即鳴鼓為號,一傳十,十傳百,以此傳遞消息。在騎兵陣戰(zhàn)沖鋒中,也以腰鼓助威,激發(fā)將士作戰(zhàn)斗志。鼓是戰(zhàn)場上指揮將士前進沖鋒的號令。鑼是收軍的號令。打了勝仗,將士們夜間燃著熊熊
篝火,鳴鑼擊鼓,狂歡起舞,慶祝勝利。走的場子“大滑四門”“黑驢滾晝”“轉九曲”“十二蓮燈”等便是戰(zhàn)時的陣圖。邊民久居塞上,也習而為之。于是腰鼓的應用逐漸由戰(zhàn)事擴展到民間娛樂之中,長久演變下來,便形成今天的豪放激昂,剛勁有力,帶有軍旅戰(zhàn)陣色彩的腰鼓藝術。
也有傳說,古時牧羊人,為了調整自己孤寂單調的放牧生活,用一截樹根挖成空洞,兩頭繃上死羊皮,制成鼓,敲而訓羊,兼作娛樂。后來加上即興表演動作,再同吹打樂配合,就發(fā)展為今天的淳樸奔放、自由灑脫、富有山野風格的腰鼓藝術。
還有種說法,腰鼓是從祈神的迷信活動中逐漸由祭祀舞蹈發(fā)展而來的。古代勞動人民逢年過節(jié)遇廟會,用打腰鼓的方式娛神,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模仿戰(zhàn)鼓形式,把它掛于腰間,加進去形似蒙古人“跳鬼”的動作和自己興高采烈時的表演,形成一種帶迷信色彩的腰鼓形式。
李先生傾向于第一種。從張村有地村龍王廟古石碑上得知,張村有地村腰鼓源遠流長,因腰鼓表演豪放激昂、剛勁有力,并帶有軍旅戰(zhàn)爭色彩,歷久彌新,廣為流傳,現在人稱其為“老腰鼓”。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老腰鼓子依然成為了當地人逢年過節(jié)不可缺少的東西。由此可見,腰鼓藝術產生于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斗爭和生活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一種完整而富有獨特風格的表演形式。它根植于勞動群眾之中,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1946年春節(jié),張村有地村腰鼓藝人李應海、李樹祥、李應和、李生章和李開旺等帶領其他藝人在延安組織秧歌隊演出轟動延安城,受到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高度贊揚。那時候,張村有地村腰鼓被稱為“勝利腰鼓”“翻身腰鼓”,最具有時代氣息的群眾性歌舞活動。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腰鼓很快普及至各個行政區(qū)乃至全國。最近幾年,縣里市里慢慢對老腰鼓重視起來,老腰鼓又煥發(fā)了青春一般,如今已經走出了黃土高坡,走近了各種慶典,也走進了大都市人的視野,更走進了中央電視臺,通過熒屏又走向了全國、全世界。
除夕夜里的歡騰
在陜北,每年春節(jié)來到,“鑼鼓一響,喉嚨發(fā)癢”,人們就開始籌辦娛樂活動,有的地方也叫“熱鬧”或“鬧紅火”。在張存有地村,這件事可是大事。張存有地村的老腰鼓是有組織的,主管一
年間村里熱鬧事宜的人叫會頭,基本的安排都要靠他,村廟也要他來管理。此外,每年的春節(jié)老腰鼓打完以后村里還會通過一種儀式選定管理老腰鼓以及服裝道具的人,叫社家。三十這天,會頭要安排人到村廟打掃衛(wèi)生,社家要集中所有老腰鼓隊的家當,從自家倉庫里取出來,先是清掃再是晾曬,以便第二天使用。
天色將晚,村中各家各戶都冒起了陣陣炊煙,農家的除夕宴開始準備了。這頓飯很講究,雞、鴨、魚、肉就不必說,更有自家的粉湯燉羊肉和自釀的黃米酒,通常都是雙數,十大碗、八大碟,滿得冒尖,圖的是年年有余。年宴前放炮、燒香、叩拜完神仙祖宗年宴這時就正式開始了,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不時還會唱起了酒曲。這頓飯吃得很長,你若這時出去走走,定會被每家每戶傳出的歡聲笑語所感染。除夕夜還有守夜的習慣,全家人一起玩耍,大人要在小孩的枕頭下放炮仗、大蒜、面花和壓歲錢。院中要掛起長明燈,院子里用炭堆起來高高的“旺火”,通紅的火堆照亮了整個院子,昭示著當年全家興旺紅火。年紀大的人按習慣在自家的鍋里放些吃的東西,這叫“照鍋”,代表一年不愁吃喝,在門口放把菜刀或斧子,這叫“照門”,驅邪避魔,四季平安。雞叫頭遍,人們爭先放炮迎灶神,開始和面包餃子,餃子里還放一些硬幣,誰吃到運道好有福祿。
除夕的晚上,我們得知村里人會在零點過后搶先到村委后面的村廟里上香,誰搶得了第一注香,誰將是村里一年中最幸運的人。我們在自己動手吃過餃子后,不到零點的時候,王永強說,我們先去村廟里放一掛鞭炮吧,因為我們只有鞭炮。后來老王一個人跑到了村廟放了一掛鞭炮回到村委,高興地說,我們成了村里最幸運的人了。似乎我們的鞭炮聲提醒了村人,很快村廟里就有了連續(xù)不斷的鞭炮聲,那一定是村人們開始到村廟里敬香了。于是,我們又拿起相機,來到了村廟,一直拍攝到黎明時分。
盡管外邊是寒氣逼人,拿相機的手也被凍得發(fā)麻,但看到如此的熱鬧,城市里怎么也不會見到的如此淳樸獨特的年俗,讓我們沉醉了,只是記得拍攝。身邊周圍的炮竹聲越是脆響,越是顯得年夜陜北的這個小山村的寂靜。遠遠望去,隱隱約約、影影綽綽的燈籠,像極了灑在高高低低的山丘之上的星星,紅紅的,又像是一簇簇火苗。這火苗正燃燒著陜北人的年夜,燃燒著小村人的幸福和希望。
新年頭一天就“鬧秧歌” 鬧騰了大半夜的村莊似乎累了,快天亮的時候顯得是那樣的安靜,曙光慢慢地在村里起起伏伏的山間鋪開來,暖暖的調子,令人著迷。當陽光慢慢放大,照亮整個大地的時候,村里似乎突然又醒來,村里過年最熱鬧的“節(jié)目”就要上演了。
張存有地村的老腰鼓至今不允許女人打,這在陜北不多見了。作為橫山老腰鼓的發(fā)祥地之一,張存有地村也是今天老腰鼓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地方,它保持著老腰鼓自清以來的完全傳統(tǒng)的東西。而新年頭一天就出門“鬧秧歌”也是這個村有別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點。張存有地村要比別的地方提前兩天,就開始了“熱鬧”。
初一一大早,我們被社家邀請到了他們家,一是代表了村人的熱情,二是為了拍攝方便。吃過早飯,村里人已經開始三三兩兩的前來聚集。每年過年打老腰鼓,不用人喊,只需敲鼓,人就集中了,村里只要身手還能跳得起來的,可以隨意參加,整個活動結束參加的人會有犒賞,其實也只是當地的一些土特產再摻一些糖果之類的東西,香煙自然也是少不了的。這年依然是老規(guī)矩,長長的嗩吶一吹,直徑快一米的大鼓一敲,社家的院子里馬上熱鬧起來。一般來說,過年鬧老腰鼓先從社家開始,等到人員到齊披掛整齊了,社家依舊做過老腰鼓開始的祭拜儀式,隊列排好,院子里立刻喧騰起來。這就像是從初一到初三整個活動的序幕。
終于見識了古老的老腰鼓了,果然不一樣,果然氣勢不凡。據說,橫山腰鼓分文、武兩種。“文腰鼓”俗稱“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組成,3個老人配一個孩子,意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動作表演又稱“下三路”,“即纏腰打”“掏腿打”“轉身打”。表演顯的穩(wěn)沉平緩,風趣詼諧?!拔溲彼追Q“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伙子表演,動作幅度大,力度強,節(jié)奏快速多變,舞姿強健有力,“快而不斷,犯而不亂”。動作為“轉身擊鼓踢腿打,跑跳騰空接跪打,蹩蹦有力跨步打,翻個斤斗蹲步打”。作為橫山腰鼓的代表,張存有地村的老腰鼓傳統(tǒng)表現形式有: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4種。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4種。
社家一結束,老腰鼓隊就邊敲打便向村廟行進。這更是不可變更的。每年的老腰鼓鬧紅火,首先就要到村廟表演,叫拜廟。接著是離村稍遠的龍王廟,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口平安六畜興旺。龍王廟又是每年選社家和祈雨的地方。龍王廟完畢,時間已是下午兩三點了,隊員們累了也餓了,就各自回家吃飯。初二早上,又是集中從社家院子里出發(fā),年節(jié)最熱鬧最長的活動“沿門子“也就開始了。這便是陜北的“秧歌拜年”。
更有意思的是,兩天的沿門子總算結束后的初三晚上,全村人會集中到社家院子里,堆起兩堆高高的“旺火”,先是老腰鼓隊表演,算是給全村人的集中展示和娛樂,表演中不斷穿插玩旱船、地方小戲等等節(jié)目,一時間,村子里的年節(jié)達到了又一次的高潮,歡聲笑語、鑼鼓聲聲、傘頭放歌,孩童耍鬧,整個山村在紅彤彤的旺火中升騰了?!把亻T子”也就在這熱騰騰的氣氛中結束了。幾天下來,我們在老腰鼓隊的前前后后跟著跑遍了全村的溝峁山坳,累著并快樂著,同時在拍攝中陶醉了。熱鬧完了,村人們走親戚、串朋友,開始了新一輪的激情和快樂。其實,這里的年還要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以后才算慢慢消停下來,更為火爆更能點燃人們身心愉悅和精神火種的陜北年俗,會像往年一樣一個都不會少。這似乎預示著陜北人一年中美好新生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