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人的圖騰崇拜
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人類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以彝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融家園。在這里,無論是800萬年前的臘瑪古猿化石、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還是2500年前創(chuàng)造的青銅文化,都深深鐫刻在歷史的永恒中,見證著楚雄州人類文化的深邃久遠。而舉世聞名的彝族十月太陽歷、富含哲理的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神秘多支的彝族原始宗教以及枝繁葉茂的彝族歌舞藝術又記載著彝族的民族文化軌跡。
楚雄州的彝族至今保留著諸多古老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在雙柏縣就流傳著一種被譽為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圖騰崇拜儀式活動——“老虎笙”(俗稱“跳老虎”)。在儀式活動中,各種舞蹈表演、人物形象以及表演程式等無不表現出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的遺跡。彝族“老虎笙”為彝族乃至整個人類宗教文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雙柏縣始建于西漢,總面積約4千余平方公里。這里居住著漢、彝、回、苗、哈尼等18個民族。據考,雙柏縣是“老虎笙”的源頭,其中又以本縣法脿鎮(zhèn)小麥地沖村的“老虎笙”活動最為著名。小麥地沖村現在居住的100多戶人家都是彝族。在這個遙遠偏僻的村莊里,每年從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期間,村民們都要舉行隆重的“老虎笙”活動,籍此機會表達著自己對生活最美好的愿望。
“老虎耍一耍,家家門前耍一耍。好的好的要進來,壞的壞的要出去。金銀財寶要進來,五谷豐登要進來。六蓄興旺要進來,七災八難要出去?!薄疤匣ⅰ泵袼椎挠蓙?,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現居住在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阿羅人”祖先曾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經常受到豺豹蟒蛇驚擾,牲畜被咬傷,莊稼被踐踏,阿羅人整日過著惶惶不安的日子。后來有個聰明的阿羅人把獵到的虎皮剝下來,套在自己的身上跳起“虎舞”,他們像虎一樣勇猛,不懼怕任何邪惡,嚇退豺豹蟒蛇的襲擊,保護了村寨與族人,莊稼有了好收成,牛羊繁榮了,寨子中出現一片吉祥欣欣向榮的景象。后來的人們?yōu)榱思o念這些聰明的先人,從此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作為跳虎作為節(jié)日固定下來。
歡騰的“羅嘛”舞
“跳老虎”于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在日落時開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結束。請虎神的儀式頗為獨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廟,先殺雞獻“米司”(土主神),隨后由“畢摩”(巫師)率眾祭土主,并主持請虎神。首先由畢摩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當場化裝。過去是裸身用鍋煙、紅土、白泥畫滿全身,如今僅以黑氈裹身為虎衣,頭上捆扎出兩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氈捆成粗壯的尾巴,露出臉和手腳畫黑、紅、黃三色條紋,額繪“王”字,頸系銅鈴。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開口講話。
跳虎活動有不同角色的扮演者,有老虎、山神、貓等角色。正月初八舉行傳統的請虎儀式后,眾虎就回家休息,等待傍晚虎舞慶典的到來,當晚,村民們吃過晚飯后就等待鼓師手里的羊皮鼓的響聲,一當聽到鼓聲的響起,村里老少都集中到跳虎場,準備參加盛大的老虎節(jié)典禮。只見一個身穿黑布長衫、頭戴破草帽的彝族長老,手持一根一仗多長的竹竿,上面掛有葫蘆的老人,用力揮動著手中的竹竿,走入跳老虎場地,嘴里說到“我的葫蘆里九十九種藥,能醫(yī)九十九種病,能鎮(zhèn)九十九種邪,能克九十九種魔,快來買藥……”當出場賣藥的隨口溜剛念完,就大吼一聲:“羅嘛”(老虎)話音未落,鐵炮響起,東、南、西、北四處,跳出四只“猛虎”,搖動掛在脖子上的銅鈴跳著虎舞進場,隨著鼓師的鼓點,跟在手舉葫蘆的老人的后,在場子中央跳起虎舞。舞蹈動作由慢到快,力度由弱變大,飾虎者躬身俯首,模仿虎的動作和人們勞動生產的動作,具有傳感巫術的遺跡。在場的村民也加入狂舞的行列。此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場跳虎舞,加到8虎時,眾黑虎跳“耕地”“撒種”“薅草”“收割”“打谷”等生產舞,以及“虎親吻”“虎交尾”“虎護蛋”等生殖舞和“虎搭橋”“虎蓋房”等生活舞。
正月十五為“斬掃禍祟,送虎東歸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從酉時開始,由虎背著兩個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戶“斬掃禍祟”,頌念驅鬼除邪、禳災納吉的祝詞,拜年、祝福。八虎“斬掃”后,背上畢摩來到村邊一個叫“送虎梁子”的小山頭,經過“靈魂地”和“香火地”到達“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畢摩念經,將虎魂送往東方。眾虎卸裝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豬肉代替)。吃完“虎肉”,虎節(jié)也就結束了。
撰文、攝影/鐘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