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以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大便性狀有改變(如稀便、黏液便或膿血便)為特點,6個月~2歲嬰幼兒發(fā)病率較高,本病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它又有多種證型。
風寒腹瀉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稀爛,色淡稍臭,夾泡沫,腸鳴腹痛,面色淡白,鼻流清涕,咳嗽,咽癢或惡風寒,口不渴,小便清長。治療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為主。
荊芥、防風各5克,生姜1片。水煎取汁,分3飲服。
藿香、陳皮各3克,生姜1片。水煎取汁,分3次服。
生姜3片,茶葉2克。水煎取汁常飲服,每日數(shù)次。
傷食腹瀉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脹滿,瀉前哭鬧,瀉后痛減,大便量多,酸臭,口臭,食欲差,或伴惡心嘔吐。治療以消食化積、和中滲濕為主。
山楂、神曲各10克,蒼術5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
側(cè)耳根(魚腥草)15克,隔山清FOnKygfIEVM2HwCB27kyHmwemN96B0F2vPa98mkKZ38=10克。水煎當茶飲服。
神粬100克,炒焦成炭,研細末用開水送服3克,每日2次。
蒼術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細末。2歲以內(nèi)1克,2歲以上1.5克,1日3次,開水送服。
濕熱腹瀉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即瀉,急迫暴注,色褐而臭,肛門灼熱、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治療以清熱利濕、安腸止瀉為主。
滑石10克,甘草3克,生山藥20克。水煎取汁,當茶頻飲,每日1劑。
黃連3克,泡半茶盅開水,用水汁吞服車前子粉3克,每日3次。
葛根6克,川黃連、黃芩、甘草各3克。水煎取汁,分3次服。
脾虛腹瀉主要表現(xiàn)為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或水樣,夾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疲倦,食欲差,面色差。治療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濕為主。
黨參10克,炒白術6克,茯苓20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山藥、芡實各250克。研細粉和勻煮粥服食,每次30克。
炒白術、石榴皮各15克。水煎取汁飲服。
脾腎陽虛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稀溏,泄出未消化食物,患兒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血肢欠溫。治療以補脾溫腎、固澀止瀉為主。
薏苡仁30克,飯鍋巴60克。加水煮至薏苡仁熟后即可食用,分3次服,連服2~3劑。
黨參5克,山藥20克,炮姜3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干姜、甘草各3克,白術5克,山藥2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服。
炒白術20克,陳皮15克,砂仁、干姜各5克。共研細末,每次以白開水送服2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