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需要每天服3次的藥物,通常說明書會在用法一欄注明“1天3次”;如果是醫(yī)生處方,通常寫有“Tid(意為1天3次)、每次X片”;如果是去藥房或藥店取藥,藥師也會告知,該藥吃法是“1天3次,每次X片”。
對于“1天3次”,您是怎樣理解的呢?可能不少人會認為,既然有一日三餐,那么服藥時間也應(yīng)該隨3餐走,省心。然而這樣做省心,卻不省力。如把服藥時間固定在一日三餐前后,白天,會使患者血液中藥物濃度太高,甚至造成藥物中毒!而到晚上,由于一夜不用藥,血中藥物濃度必然下降,療效難以保證,對健康非常不利。
其實,說明書上的“1日3次”和醫(yī)囑上的“Tid”通常應(yīng)當理解為醫(yī)囑及處方上的“q8h”,即“每8小時1次”。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藥物作用與其在血液中濃度有關(guān),每8小時服藥1次,時間分配平均,間隔時間相同,這樣體內(nèi)藥物濃度在24小時內(nèi)都能維持相對平穩(wěn),既不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yīng),也可以取得較好療效,不至于出現(xiàn)濃度過低而無效或濃度過高而中毒的現(xiàn)象。即便是藥效與濃度關(guān)系不大的藥物,如起局部治作用的腸道黏膜保護劑和腸道抗菌藥,還有起局部治療作用的皮膚用藥,白天連續(xù)用3次,就算不至于引起藥物中毒,但療效遠比每8小時給藥1次差。同理,“1天2次(Bid)”指的也多是每隔12小時服藥1次,而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早晚各1次,畢竟對“早”、“晚”所指具體時間點,大家的理解差別較大。
醫(yī)生處方上的“Tid”,通常就是“8小時用藥1次”的意思,之所以沒有寫成后者,其實是醫(yī)生平時用前一種表述更多,習慣使然。
此外,即使醫(yī)生在處方上寫明“TidAC(飯前)”或“TidPC(飯后)”,也不應(yīng)理解為只是三餐前后服藥,因為這里的“飯”并非只是指一日三餐,只要吃東西就算。例如,為了減輕阿斯匹林對胃腸道刺激,要求“飯后服”,意思只表示不能空腹服用,即服用前應(yīng)當先吃些東西,可以是白天的正常餐,而服藥前適當吃些零食,如餅干、面包等也算飯后服。至于要求“飯前服”的藥物,只是要求空腹服用,并不是說一定要等到快開飯時才去服用,如飯后立即服用則可能影響藥物吸收,因此,服藥后還要注意不要立即吃東西。
因此,把“Tid”理解為每8小時服藥1次,可以保證藥效順應(yīng)人體并得到充分發(fā)揮。而且這8小時的間隔也并不機械,比如為減少夜間服藥帶來的不便,可以根據(jù)具體血藥物濃度與療效的關(guān)系,把夜間的8小時適當延長為10小時。
當然,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如口服降糖藥及一些助消化藥等,其藥效與進餐密切相關(guān)。這些藥物有的要求飯前服,有的要求飯后服,有的要求吃第一口飯時服,這里的“飯”就專指一日三餐而不是包括吃零食了,醫(yī)生處方的“Tid”也只能理解是白天3次,夜間不再吃東西,可以不再服藥。
這里,建議有關(guān)方面在說明書或醫(yī)囑中不用或少用“1日X次”及“Tid”的表述,推廣“幾小時1次”配合“飯前”、“飯后”、“必要時用(即通常情況不用,如止痛藥指痛時服,退熱藥指發(fā)燒時服等)”、“睡前服”等,用藥時間更為明確,藥效更能得到保證。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如前面提到的降糖藥和一些助消化藥等,說幾小時用1次顯然不合理,對這些藥物,繼續(xù)一天幾次并配合飯前、飯后的相關(guān)描述是更好的選擇。
編輯/李宇杰liyujie@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