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患上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醫(yī)生分析病情后決定靜脈滴注甲基強的松龍溶液,用到第4天意外發(fā)生:當?shù)稳爰s一半藥物時,王大爺突然感覺上腹部持續(xù)性疼痛、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nèi)食物),緊急檢查后診斷為胃穿孔。然而,王大爺雖然在1年前曾偶有上腹隱痛,當時作鋇餐透視并未發(fā)現(xiàn)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可能大家都知道,不少口服藥都會對胃產(chǎn)生一定損傷,長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藥物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乃至胃穿孔。這些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四環(huán)素、紅霉素、磺胺類藥、痢特靈、利血平、洋地黃、氨茶堿、強的松等。尤其是用得較多的阿司匹林和消炎痛,均能直接刺激胃黏膜而傷及胃部。
這就奇怪了,王大爺以前沒有相應胃病史,這次也沒有服用傷胃藥,那么,“刺穿”王大爺胃部的真兇何在呢?
“隔山打?!币材軅?br/> 我們知道,胃腔內(nèi)壁有兩層屏障:一是胃黏液屏障,二是胃黏膜屏障。這兩層屏障就像兩道防線,擋住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壁的侵襲,防止氫離子(H+)逆向彌散,同時還有抵抗外來刺激和損害物質(如粗糙或刺激性強烈的食物、飲品或從十二指腸反流而來的膽汁)的作用。胃屏障遭到破壞,就會導致H+逆向彌散到胃黏膜,胃腔內(nèi)原被兩層屏障隔開的鹽酸和胃蛋白酶便會侵蝕胃黏膜,引起化學性炎癥,甚至糜爛、出血。如果本來已經(jīng)患有消化性潰瘍,就可發(fā)生潰瘍出血或穿孔。
前面說了,除了鹽酸和胃蛋白酶會侵蝕胃黏膜,藥物也會刺激胃黏膜而傷及胃部。而且,藥物并非一定要進入胃腔與胃密切接觸、直接刺激胃黏膜才引發(fā)胃病,有些肌肉注射藥或靜脈滴注藥(如王大爺使用的激素)即使不入胃也可能發(fā)動“遠程攻擊”,“隔山打牛”地“摧毀”胃的“防御工事”,這時胃就不堪一擊。
傷胃4招,招招“狠毒”
藥物傷胃方式有4招:第1招是藥物本身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損傷;第2招是抑制胃黏膜分泌各種防御物質(如黏液、前列腺素、碳酸氫鈉等);第3招是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為攻擊行動“煽風點火”;第4招是減慢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更新速度,阻礙“援兵”及時到位。
各種傷胃藥物有不同的招數(shù),也有的一種藥就會兩三招。如“傷胃藥”的主角——解熱鎮(zhèn)痛藥和抗風濕藥,往往都會前兩招,而且第一招“出手”特狠;腎上腺皮質激素則有后三招,以第三招明顯;利血平有第三招;其他如抗生素、抗菌藥等均不同程度有前兩招中的一招或兩招。當幾種藥物并用或喝酒前后服上述藥物(特別是止痛藥),則其攻擊作用更狠。這些招數(shù)在藥物進入胃腔直接作用時可以出現(xiàn),但藥物即使不入胃,也可能入血到達相應組織,并在發(fā)揮藥理作用的同時出現(xiàn)。
如糖皮質激素的“傷胃”作用(增加胃酸和胃酶分泌、減少胃黏膜黏液分泌,抑制上皮細胞更新和修復,削弱黏膜屏障作用),不論是口服強的松、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或甲基強的松龍均可發(fā)生。
再如紅霉素,口服和靜脈點滴均可引起胃腸反應,包括引起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以及藥物性胃炎,甚至胃出血,機制是藥理作用導致的胃腸道反應和局部刺激,而這可以通過口服碳酸氫鈉或思密達較好地防治。
多黏菌素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給藥,然而它對胃黏膜上皮細胞毒性較大,可造成胃黏膜局部缺血、促使組胺釋放而造成胃黏膜損傷。
靜脈注射兩性霉素、絲裂霉素等,亦可出現(xiàn)胃腸癥狀,也可發(fā)生消化道出血。
目前臨床上常用培他啶(抗眩啶)治療梅尼埃病,有口服和肌注制劑,而培他啶為H1-受體激動劑,有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潰瘍作用,不論口服或肌注,都會“傷胃”。因此,長期肌注培他啶時,也應適當服用制酸藥物保胃。
編輯/李宇杰liyujie@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