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原則
從患得患失到心安理得
隨著實踐的深入,你會發(fā)現(xiàn)《弟子規(guī)》也有矛盾之處。比如說“人有私,切莫說”和“凡出言,信為先”撞了車。對一個學生來講,同學做了錯事,老師問他誰做的呀?因為學過《弟子規(guī)》,就有了一個二難。跟老師說吧,《弟子規(guī)》說,“人有私,切莫說”,不跟老師說吧,它要求我們“凡出言,信為先”。這個時候?qū)W生如果問你,你作為老師應(yīng)該如何回答?這就要求我們找到一個更高的原則,就要看你的動機是什么,你的動機是讓老師懲罰他一頓呢,還是幫助他改過?這時,“善相勸,德皆建”成了依照的標準。為此,《弟子規(guī)》需要我們辯證地學,辯證地用,更需要我們帶著一種超越性精神去學習,去教學,去傳播,去實踐。
如果我們不以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去學習,去教學,去傳播,去實踐,要想真正把《弟子規(guī)》推廣開來,是很難的。大多數(shù)孩子會將信將疑,包括家長、校長,他們會認為《弟子規(guī)》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要讓《弟子規(guī)》解決現(xiàn)代人的問題,一定要把《弟子規(guī)》背后隱藏的大邏輯要給大家講清楚,如果講不清楚,那么《弟子規(guī)》只是一篇華文而已。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大邏輯講清楚,我們首先要發(fā)現(xiàn)問題?,F(xiàn)代人到底在哪兒出了問題,哪兒需要這把鑰匙,要搞清楚。
現(xiàn)代人活得非常累,非常辛苦,非常可憐,比任何一個時代,人們的心靈負擔都重,重在哪兒?重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信息的時代,重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風特別大,樹欲靜而風不止,你靜不下來。如果一個人找不到一種強大的安妥自己的力量,那他的一生都在飄搖之中,更別說幸福。心理學家調(diào)查,現(xiàn)在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焦慮癥,而且是重焦慮癥。
曾有人給我講,把錢存在銀行覺得十分不安全,為什么呢?擔心銀行會破產(chǎn),那樣我存在銀行的錢不是歸零了嗎?你說怎么辦啊?我說那你把那些錢取出來兌成真金實銀放在家里啊。他說那更不安全,如果被小偷盯上,歸零得更快。我說那你把錢分存在不同的銀行。他想了想說,還是不安全,要是哪一天,他發(fā)生一個什么意外,來不及把密碼告訴孩子和太太,這不又歸零了嗎?
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每天出門上班的時候,感覺很恐懼。為什么呢?他說走上大街的時候,看見那么多的車,萬一哪一個車主正好是喝過酒的,或者正好是變態(tài)的,撞上來怎么辦?
還有一位家長給我說,每天女兒出門時,她心里就很緊張。媒體報道全國每年有1400萬人墮胎,700萬人是未婚青年,7萬人死于墮胎,怎么能讓人放心。她還說,有一位愛心人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墮過11次胎,之后她非常想做媽媽,好不容易懷孕了,就不敢出門,躺在床上保胎,可是很不幸,感冒了,結(jié)果咳嗽了一聲,孩子就掉了,從此再也沒有可能做母親了。大家想想,女人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資格,那是一種什么感覺?
因此,給現(xiàn)代人提供一份心靈的安慰和清涼,就顯得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我們推廣《弟子規(guī)》,也要從《弟子規(guī)》里提煉出來一種有普世意義的,能夠被任何一個人作為開心鑰匙去用的東西,這就是超越性。
以上焦慮和痛苦,其來源,可以用一個用成語來概括,患得患失。
現(xiàn)代人患得患失到什么程度?到了有人說生吃泥鰍可以去虛火,大家居然相信。這是一個需要我們?nèi)ズ煤每剂康膯栴}。怎么樣才能不患得患失?古人給我們開出的藥方還是一個成語,心安理得。
這個“理”是什么呢?《周易》中有一句話:“上觀天文,以察實變,下觀人文,以化成天下”,透過這兩句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原理,那就是人文其實是天文的一個倒影。天文演繹的是一個誠,一個性,就是說一個人他按照交通圖出行,按照交通規(guī)則行走,就會順利到達目的地,否則,紅燈不停,綠燈不行,就可能會有危險等著他。
這個“理”,我個人認為是天文的倒影,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人文。
只有“理得”才能“心安”?!兜茏右?guī)》,就是一個絕佳的理。它告訴我們,怎樣做是合法的,怎樣做是跟幸福相對應(yīng)的,跟快樂相對應(yīng)的。
那么最大的“理”是什么?
厚德載物。這是生命走向成功、走向燦爛的一個秘訣。在古代,財富、幸福、美麗,等等,都是物的范疇。這個物從何而來?從厚德而來,它是厚德之樹上結(jié)出的果實。根有多大,冠有多大。一個載字,道盡了其中的秘密。換一個說法,就是說你要走向成功的大海,那么載著你的船的河水要有足夠的高程,這個高程,就是道德的厚度。
那么什么是道德?簡單地說,道者,宇宙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德者,按照規(guī)律去做。
換句話說,道者,就是天意,德者,就是如意。
《弟子規(guī)》講的113件事,就是在講德,就是在講安心之理。
而安心,大概是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當年有一位叫神光的先生苦苦尋找安心之法,當他知道達摩在少林寺面壁,就去拜訪。但達摩仍在面壁。他就站在洞門恭候,不想天降大雪。神光就頂著大雪,在洞門外站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的某個時辰,洞里傳出聲音,憑你這么一點誠心,就想得到我的至高無上的安心秘訣嗎?神光說,請問末學如何才能證明有足夠的誠心?達摩說,除非天降紅雪。神光很聰明,當即拔出佩劍,把他的左臂砍掉了。然后說,師父,現(xiàn)在已經(jīng)天降紅雪,請傳我安心之法。達摩確實感動了,轉(zhuǎn)過身來說,好啊,請拿出來你那顆不安的心,我替你安。神光找啊找啊,結(jié)果是覓心了無所得,找了好長時間,但是找不到那顆不安的心,拿不出來啊。
達摩說了一句話,我已經(jīng)替你把心安好了。神光恍然大悟。之后,達摩把他的衣缽傳給他,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二祖慧可。
他當時為什么聽到初祖的那段話后會恍然大悟?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頭。在我看來,那個不安之心,本質(zhì)上是一個假像,真實的那個心,是本自清靜的,本不生滅的,本自具足的,本不動搖的,而且是能生萬法的。
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是很安定的,那么又是什么讓我們的心不安定的呢?
就是我們已經(jīng)不在“理”中。
之所以要講這個公案,只是想告訴大家,安心在古代都是如此之難,要人奉獻出一條胳膊才能換得,那么再想想現(xiàn)代,這是一個多么紛繁的時代,多么復雜的時代,欲望多么膨脹的時代,要想獲得,就更難了。因此,要讓我們的孩子學好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們每天都活得非常非常艱難,也非常危險,為什么?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經(jīng)過一番選擇。
就拿飲食來講,十位營養(yǎng)學家十種說法,到底聽哪一位的?有人說食肉就是往身體埋定時炸彈,有人說不食肉會營養(yǎng)缺乏,我們到底聽誰的?
其實古人早就給我們答案,還是一個成語,自然而然。這個成語非常有意思。它告訴我們,在我們生存的大環(huán)境里面,有一種規(guī)律在,名曰自然而然。比如說早晨起來我們肯定會見到太陽,晚上呢,會見到月亮。如果你某一天早晨起來見到的是月亮,就不叫自然而然。但是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愿意相信這個成語。我們都想從一些速成,一些營銷,一些經(jīng)營中去獲得成功。
有一次我在公園散步,聽到兩位高中生的媽媽在討論孩子的營養(yǎng)問題。聽得出,是孩子馬上就要高考了,她們變著花樣給孩子做美食。一位母親說,她最近看了一個材料,動物身體越小越有營養(yǎng),另一位母親說,她也看到一個材料,動物在宰殺的過程中會把它所有的仇恨變成毒素注入在血液和肌肉中,所以吃肉其實是服毒。另一位母親說,她在網(wǎng)上查過,黃豆的蛋白質(zhì)含量比瘦豬肉高4倍,比雞蛋高3倍,鐵的含量不但高,而且還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比牛奶高12倍……
聽完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母親真是很焦慮,就像是孩子能不能考上重點,是由他們手中的廚鏟決定的,恰恰跟孩子手中的筆沒關(guān)系。
這是一個常識危機的典型案例。我們都知道,一粒種子進入土壤,它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但是請問把一塊牛肉埋在土里面,能不能長出一個牛來?肯定不行??梢姺N子里面濃縮了宇宙精華。所以我們吃一碗米,其實是吃掉了一個森林,一個濃縮的森林。我們的老祖先用自然而然之理告訴我們,自然而然的東西肯定是最有營養(yǎng)的?,F(xiàn)在不是有一本書嗎?《水是最好的藥》。但是我們已經(jīng)不愿意相信,我們就要想著法子去喝那些保健品,豈不知,如果造化認為那些飲料有營養(yǎng),那么它當初肯定就造出來。為什么?因為造化是最有愛心的。它給我們當初創(chuàng)造的飲用品是水,那它肯定是無以復加的,肯定是最棒的。
營養(yǎng)學家的分析肯定沒錯,問題是,營養(yǎng)學家給我們提供的只是營養(yǎng)的“物理”部分,“天理”部分,“心理”部分,他永遠無法分析,也無從分析。而真正的營養(yǎng),真正的蛋白質(zhì),真正的脂肪,真正的維生素,無疑在“天理”和“心理”里。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營養(yǎng)圖譜,只是貼著地面的,和人等高的,高出地面的部分,高出人的部分,營養(yǎng)學家夠不著。
再講一個常識。一個杯子,如果你常常盛的是清水,可能用一年,這個杯子還是干凈的。但是你把墨汁倒在里面,一次它就失去原型。現(xiàn)在,有許多人生命終結(jié)于消化系統(tǒng)癌癥,什么原因呢?就是從這兒來的。油膩的動物性食品經(jīng)過我們腸胃的時候,腸胃是一個什么現(xiàn)狀?清淡的植物性食品經(jīng)過我們腸胃的時候,腸胃又是一個什么現(xiàn)狀?想想都會明白。這是常識。但是已經(jīng)沒人相信了。沒人相信生活就教你相信,地溝油出現(xiàn)了,六個翅膀的雞出現(xiàn)了,硝酸鹽改造的垃圾肉出現(xiàn)了。
現(xiàn)在,人們什么都相信,就是不愿意相信常識。
有一年去美國,聽到了一個理論,讓我大吃一驚,原來蛋肉營養(yǎng)學是當年的蛋肉企業(yè)雇傭的營養(yǎng)學家給他們寫的廣告詞。
從求之不得到舍而得之
如果沿著厚德載物這個大前提去追索,你會發(fā)現(xiàn)古人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方法論。比如說“求之不得”,這個成語真是越琢磨越好,當你去拼命地追逐一個目標的時候,你恰恰得不到它。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靜靜地坐在那兒,靜靜地坐著,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只蝴蝶落在你的肩膀上,這就是幸福。但是如果你說,哦,原來幸福就是蝴蝶,就拼命地去追、追、追,蝴蝶就再也不回來了?,F(xiàn)代人是開著幸福的車子滿世界去尋找幸福,最后把輪胎都開爆了,最后還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有這樣一個故事,姐妹兩人兩種人生觀,姐姐認同安詳,認同在最樸素、最簡單的生活現(xiàn)場尋找幸福。妹妹是一位浪漫主義者,她的理想是在大海邊建一棟別墅,每天早晨,推開窗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當她在大海邊真地住了一段時間以后,卻回來了。姐姐就對她講,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有大海,他會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看到大海,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沒有大海,他就是泡在大海里面,也不知道大海是什么。
事實上古人給我們提供的一切關(guān)懷都是從這個角度來的。如果大家看過《朱子家訓》,就會發(fā)現(xiàn)朱子和現(xiàn)在的父親是多么不同,他竟然給他的兒子講“勿營華屋,勿謀良田”?,F(xiàn)在的家長和老師怎么給孩子講?一個房門上掛一只草鞋,另一個房門上掛一只皮鞋,每天問孩子一次,你是想穿皮鞋呢,還是想穿草鞋?孩子當然說想穿皮鞋。那你就去好好奮斗。但是沒有人給孩子說穿著草鞋也會幸福,因為幸福在心里,不在鞋子上。更何況,酷暑季節(jié),穿草鞋就比穿皮鞋幸福。
現(xiàn)在我們教給孩子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幸福觀呢?角逐。但是古人他不這樣講,古人他引導孩子回到內(nèi)心,回到本體,回到性,回到根。他知道只要你回到根,就會春來草自青。只要春天來了,草自然會青,不用你去找的。只要我們完成一個順,就能得到,省事啊。
現(xiàn)在的教育,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讓孩子去遠方,最后把孩子的心帶到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地帶。社會上之所以有這么多不堪回首的一些事情發(fā)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們已經(jīng)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弟子規(guī)》360句,113件事,本質(zhì)上是給我們提供了113個回家的入口。
和“求之不得”對應(yīng)的還有一個單詞“舍得”。事實情況是,當你“舍”之后,“得”自然發(fā)生。
老子講無為,原來不懂,怎么想都想不通什么是無為,后來有一天,突然明白,無為就是舍得,就是你把欲望的那一部分放下,把追逐的那一部分放下,把去滿世界找蝴蝶的那些辛勞放下,靜靜地坐下來,自然得到,蝴蝶自然到來。
那個杯子已經(jīng)用了好多年,已經(jīng)被污染得很嚴重了,但是當你把污染的那部分放下、放掉,本體自然出現(xiàn),這就叫無為。就是舍掉多余的、無用的、假的,那么本質(zhì)的、真的、有用的自然呈現(xiàn)。
老子說,上善若水,擇低而泄,就是講水的無為,水的不爭。
老子講水的不爭是指水不爭山之高,因為它不爭山之高,它才能奔向大海。在老子看來,水的目標是大海。也許有人會說,單位分房子,不爭怎么能夠得到?如果指標只有一個。因為房子不是老子的目標,老子的目標在房子之外,老子的目標是到達大海,而不是住在房子里。一個人把豪宅作為他的奮斗目標,他的心會被豪宅占滿,上善之水流到豪宅那里就流不過去了。
因此,人生的智慧在一定意義上講是舍的智慧。
如果一件事情百年之后跟我們的生命沒有關(guān)系,它就是假的。一根金條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放在自家保險柜里,可是百年之后呢?它是誰的?
萬般將不去,唯有德隨身。只有道德是永恒的。道德會通過一個家族流轉(zhuǎn)。有人作過統(tǒng)計,到清朝時,范仲淹先生的后代中部長級的人物已經(jīng)有七十二位。這七十二位是一個結(jié)果,因是什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話講的是什么呀?講的就是舍得,把我、自我舍下去,回歸到忘我、大我、公益的海洋中。那是一個再大不過的“樂”,即便是憂,也是樂。因為對于一個忘我的人來說,憂,也是公益。
當一個人把開關(guān)撥到自私這一面的時候,他用的是充電電池,撥到公益這一面時,他用的是交流電。
求之不得,舍而得之,真是好啊?!芭c宜多,取宜少”,就是要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索取,它是有道理的。當一個人能夠從舍中體會到幸福,那他就真正領(lǐng)會了《弟子規(guī)》的精神,也領(lǐng)會了人的意義,他就離真幸福真快樂不遠了。
成功的三個根
《朱子家訓》有言,“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真是好。就是說,如果我們不遵從“大邏輯”,不遵從安詳原則,不遵從《弟子規(guī)》,你即便是發(fā)家了,賺大錢了,也會立見消亡,保不住呀。我們看看現(xiàn)代中國的企業(yè),“嘩”一下起來,沒幾天,又“嘩”一下落了?;仡^再看三聚氫銨事件,你就會明白這句話是多么有道理。如果他們不做那個勾當,會倒掉嗎?倒掉的原因是什么呢?刻薄起家。我們想想,世界上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會給自己孩子的食品中下毒?這是一個民族的恥辱。那么怪這些人嗎?不怪,怪誰呢?怪當年沒人教他們學《弟子規(guī)》,怪他們生命的軟件系統(tǒng)中沒有裝進去“大邏輯”。如果這些人學過《弟子規(guī)》,他就知道,“凡是人,皆須愛”。如果他們心中有這句話,他們就不會那樣干。真是,“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墒?,我們可以肯定,他們的心中壓根就沒有一個“仁”字。
同仁堂歷經(jīng)300年風雨,仍然屹立在世界企業(yè)之林中,它為什么會如此有生命力?我們只要看看它的名子,同仁堂,就會知道個大概?!靶藓蠠o人見,存心有天知”。當“仁”成為一個企業(yè)的目標,它怎么不受大家愛戴。而一個受大家愛戴的企業(yè),怎么會不成功。這真是常識中的常識?!皭廴苏?,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你給他好處他不回應(yīng)的。一個念頭產(chǎn)生,世界上就有一億個對應(yīng),這就是古人講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好啊。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你的念頭就是天空中的明月,地下有多少江河就會有多少月亮,真是好。這時,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古人一直強調(diào)要善護念,要保護我們的念頭,因為念頭是一切事物的因,種子。
從“倫常乖舛”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公式:一個人的道德存量跟他的支出、消費不對等的時候,他的生活就會發(fā)生不測,為什么?赤字了。赤字了別人就會封門啊?,F(xiàn)在的孩子,大學剛畢業(yè),還沒怎么工作呢,就貸款買房子,而且一買就是一百多平米。請問,對于這些青年來說,他們的道德存量,跟他的支出對等嗎?
人的成功有三大條件,古人把它叫三大資糧。第一天根、第二福根,第三苦根。福根是什么呢?就是你以前存過的,你的祖上存過的,好多好多的善的存量,換句話說,就是你善的存折上的錢。苦根是什么呢?就是一個孩子拿到的吃苦學分。一個人沒有進入過田野,沒有經(jīng)過耕耘,沒有經(jīng)過驕陽下面的收獲,沒有體會過那種感覺,不知道糧食是怎么來的,你要叫他珍惜糧食,是很難做到的。只有他經(jīng)歷過播種、收獲那個過程,他自會珍惜??墒乾F(xiàn)在的孩子缺了這一課。
因此,建議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安排足夠的吃苦作業(yè),要讓孩子一出生就去找苦吃,因為它是一個人成功的根之一。只有三足鼎立,你的人生才能立得穩(wěn)??墒乾F(xiàn)在的情況是如何的呢?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一個學生到學校,才發(fā)現(xiàn)媽媽把他的課本裝錯了,為什么裝錯了,今天老師改課了,而媽媽是按課表裝的課本。請注意,這是一位四年級的學生,每天書卻是由媽媽來裝的。
這樣的孩子,將來怎么能夠走向社會?怎么能夠服務(wù)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給孩子提供一些讓他吃苦的環(huán)境、情境,讓他去鍛煉,讓他的手上磨出來一些老繭,流一些汗水,這是非常必要的。要讓它對等,“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如果孩子吃苦的存量不足,其實最后是害了孩子。
好老師是一盞燈
最大的成功秘訣是什么?古人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最大的好事又是什么?當然是讓更多的人明白這個道理。
由此可知,天下最有意義的工作,無疑是做一個好老師。
給大家說說我的恩師劉富榮,雖然他任我的班主任時,已經(jīng)是初三了,但我依然認為他是我最為重要的一位啟蒙老師。
這天的數(shù)學課上,班長讓大家自習,說劉老師回老家做新郎官去了,入洞房去了!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不想就在這時,劉老師卻從教室門里進來了,就像是剛從蒸籠里出來的一樣,頭上身上都在冒汗,那雙黃色的軍用鞋都濕透了。
后來去過老師的老家之后,我做了一個估計,從老師家到學校,步行至少需要六個小時,就是說,老師大概沒有在洞房待過兩小時。
從另一個角度講,老師是不是有點殘忍?把人家新娘扔在家里。
說來大家可能不會相信,劉老師教了我們兩年,居然沒有換過外衣。有一次上課,在黑板上寫字時,露餡了。老師打著補丁的舊衣服下面,居然是一件新衣服!仔細一看,舊領(lǐng)子下面確實有一個新領(lǐng)子,因為風紀扣系得很嚴,剛進來我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再仔細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老師在那一周之內(nèi)很害羞,原因是穿了一件新衣服。
此前,他都是周六把衣服洗掉,晾干,周一再穿。
要畢業(yè)了,每位同學收了兩毛錢,給每一位任課老師買了一個洋瓷盆子,上面寫著“將臺中學八二級初三二班全體同學留念”。但給劉老師的卻無法送到他手中。他知道我們要送禮物,一直不開宿舍門。后來另一個老師在窗外給他說,馬上要畢業(yè)典禮了,學生們都在等你,劉老師才開了門,收下盆子。
卻提了一個條件,說你們稍稍等我一會,我會接受你們的禮物的,然后跑步出去了。
一會兒回來,我們已經(jīng)排隊準備開往操場參加畢業(yè)典禮了。老師氣喘吁吁地站在我們面前,右手提著一大摞畢業(yè)證,左手攥著一大把錢,新嶄嶄的一疊錢,不知從哪兒換來的。他說,同學們的禮物我收下,但是這兩毛錢你們必須收下。大家說怎么可能啊,這是我們給老師的一份心意。老師說你們的心意我領(lǐng)了,但是這兩毛錢你們必須收下。我們當然不能收這兩毛錢。但最后老師拿出了殺手锏,好,你們不收這兩毛錢,我就不發(fā)畢業(yè)證。大家就只好抹著眼淚把那兩毛錢收下了。
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這個細節(jié)在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重到每每想起就一陣心疼。
2007年,我僥幸忝列魯迅文學獎,從紹興領(lǐng)獎回來,我第一時間到老師任教的西吉縣平峰中學看望老師。一進老師的宿舍,我的眼淚就下來了。不到二十平米的房間,一邊是辦公桌,一邊是床,一邊是灶,一邊堆著炭,門后立著一個破舊的自行車,輪胎上沾滿了泥。這么一個僅可容身的小房子,既是他的辦公室,又是臥室,又是廚房,但老師卻是一臉的快樂,快樂到無以復加,這是我從他的目光深處讀到的。
過了一會兒,老師把抽屜拉開,說文斌你看你寫給我的信我都保存著呢。
厚厚的一疊信在老師手中錯落開來,那是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寫給老師的信。既有在郵局買的信封,也有印著不同單位名稱的公用信封,散發(fā)著過去歲月的氣息。
真是無法描述當時心中的感受。
早知道老師會如此精心地收藏這些文字,真應(yīng)該每天寫一封才對。
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
在我的印象中,老師是通才。語文老師緊張他教語文,數(shù)學老師緊張他教數(shù)學,化學老師緊張他教化學,政治老師緊張他教政治,美術(shù)老師緊張他教美術(shù),全聽學校安排。
在我的印象中,老師沒有批評過哪位學生,但學生都十分地尊敬他,也怕他。班里有幾位搗蛋的學生,在別的老師上課時,老是不安生,但在劉老師的課上卻是乖孩子。
記得有次在課上打盹,被劉老師叫起來,當時自己都緊張壞了,不想老師卻無比和藹地說,昨晚沒睡好?我慚愧地點了點頭。老師笑了笑說,背哪一篇?
我說,《岳陽樓記》吧。
這就是劉老師,在他的數(shù)字課上,學生開小差或者打瞌睡,處罰方式卻是讓該生站起來背一段古文。
送走我們后,劉老師也調(diào)到縣教師進修學校任教。可是不到兩年,他就堅決要求調(diào)回平峰中學,在那里過且耕且教的生活。周六周天回家種地,周一至周五教學。
由此可以證實,老師新婚之夜讓師娘獨守空房,夜行百里來給我們上課,絕對不是因為他和師娘的感情不好,而是不愿意耽誤一堂課。
一個人的心中裝著這么一位老師,存著這么一些細節(jié),你會覺得無比幸福!一個人的心中裝著這么一個人,你會覺得無比富有。因此,我一直給兒子講,心中一定要裝兩個人,要么孔子,要么范仲淹,要么就是像劉老師這樣的人,把他作為一本書去讀,你的人生就會有一個動力,有一個標桿,有一個燈塔,你就不會走錯路,走彎路。
什么是善?點亮別人的心燈就是善。
什么是好老師?點亮孩子的心燈就是好老師。
這些年,給一些老師培訓班上課,我常說,作為一個老師,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從我們嘴里出來的不是普通的語言,是種子,是點亮那些可愛的小家伙心燈的種燈,這時候我們就對這一份職業(yè)生起一份敬畏,一份責任,一份恭敬。而一個人只有帶著恭敬、責任去從事一件工作,才能真正把活干好。
愛是最大的技巧。一個人心中有愛,方法自然會出來,不需要讀那么多教學法,不需要讀那么多西式的激勵技巧,不需要。帶著一顆愛心,去把那一個個沉睡中的蠟燭點燃,讓世界充滿光明,讓愛溫暖人間,這就是好老師。
在這個價值多元、信息爆炸、物欲橫流、心靈污染格外嚴重的時代,老師肩負的使命比任何時期都艱巨,在一定意義上是從事著“刀下留人”的工作,眼看著一個孩子要進去了,要廢掉了,拉他一把,這是多么有意義多么功德無量的事情!
做一個好老師是幸福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幸福的,為人師表是幸福的。想想看,哪一種工作有比把心靈作為良田去耕耘更幸福?沒有了。
拿著火種,不停地去點燃那些小蠟燭。想想看,到了晚年,一回首,面前是一片燈的海洋,多幸福啊,哪一個行業(yè)能夠收獲如此的幸福?沒有了。
快樂原則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學校把家長和孩子能夠背下來《弟子規(guī)》作為新生入學的必要條件。這個做法非常好。但要真正把《弟子規(guī)》變成營養(yǎng),最關(guān)鍵的還是要和快樂接軌。在推廣《弟子規(guī)》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成人也一樣。如果一個學問,不管多么精彩,最后它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不能成為你的快樂資源,那個學問就是偽學問。有許多站在知識金子塔頂端的人,他并不快樂,說明知識和智慧是兩回事。
如果我們學了《弟子規(guī)》之后,沒有變快樂,煩惱依舊,那就說明學偏了。我們讓孩子學習,而他們沒有從中體會到快樂,他們是不會真正去學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要讓孩子在“習之”中體會到“說”。過去那些江湖郎中為什么給別人看完病第一不收錢,第二不收物,第三還不留名,他要的是什么呢?他要的就是做完好事之后內(nèi)心的這種喜悅。
孝敬是享受
我們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就要首先讓孩子明白,孝敬絕對不是義務(wù),孝敬是享受。父親愛兒女絕對不是義務(wù),是享受。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天倫之樂更享受的了。當一個母親面對孩子的睡容的時候,那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F(xiàn)代社會為什么會有不孝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就是這些人已經(jīng)很久沒有嘗到孝敬和愛的滋味了,他們從孝中打量快樂的那個眼睛永遠閉上了。
孝敬為什么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一直流傳下來,因為它是一個巨大的快樂。我們喚醒人們孝敬老人,就要首先告知人們,孝敬是快樂源泉,然后動員大家去驗證,去體會。
??因為貧窮,子路常常自己吃野菜,卻從百里之外負米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種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卻不快樂,他說,我現(xiàn)在非常想吃野菜,非常想去給父母親到百里路上負米,但是時光不會倒流。
宋人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jīng)刺血書寫《金剛經(jīng)》,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fā)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透過這兩則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的癡迷于親情,享受于親情,陶醉于親情。這種癡迷、享受和陶醉,可以讓他們處榮華而無味,棄朝官而不做。
現(xiàn)在的房價為什么這么高?孝道喪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F(xiàn)在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愿意跟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大學還沒畢業(yè),就嚷著買房子。買房子干嗎呀?娶媳婦。娶上媳婦干嗎呀?跟爸爸媽媽分開住。所以房價永遠降不下來。我們都知道,古傳統(tǒng)是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
因為人們已經(jīng)從天倫、人倫中找不到快樂,所以才有這么多的原子家庭,而原子家庭給人帶來的是什么?是冷漠,是冰涼。可以想象一下,你下班以后,回到家,那個屋子里面等待你的如果是冰涼的地板、空氣,和你的爸爸媽媽給你開門的那種感覺,該是多么不同。
原子家庭生活方便是方便,但是生命中卻少了來自老人的那種心靈上的安穩(wěn)和溫暖,這也是現(xiàn)代人為什么越來越冷漠越來越憂郁的一個原因。幸福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常溫,如果一個人一生要活在激情之中,那個幸福要么會自燃,要么會它燃,甚至是一種危險。
四世同堂的好處是,它還是天然的一堂大課。你在家里孝敬父母,事實上也是演給自己的孩子看如何孝敬父母,并把孝敬作為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本身就是天倫,本身就是快樂。
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七十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一個哭,一個笑,真是演盡了天倫中的快樂。
學會“二轉(zhuǎn)”
利他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在利他中感受到快樂。有一次我跟朋友在辦公室聊完天,下班回家時,聽見女衛(wèi)生間的水在嘩嘩地響,我問了幾聲有人嗎?沒人應(yīng),就沖進去把水龍頭關(guān)掉。這一位朋友就嘲笑我,說每天地球上有多少人在浪費水,你這樣做能節(jié)約多少?我說別人怎么做我不管,也管不了,問題是,我在沖進去,關(guān)掉水龍頭的那一刻,非常快樂。
如此,你就覺得多干活對你來講不是吃虧,如此,生活和工作就成為一種快樂的載體。
在我看來,獲得快樂有兩種方式。
一是“忠”之快樂,像六祖那樣,啪地一下就能進入快樂的源頭,那就是“忠”之快樂。
二是“恕”之快樂,就是“將加人,先問已;己不欲,即速己”。
其實《弟子規(guī)》,113件事,360句,1080個字,已經(jīng)等而下之了,它是給比較偷懶的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方便,不用動腦筋,只是照著做就行了。事實上,如果按照《弟子規(guī)》的精神,我們接著寫,完全可以寫到一萬多件事。因此,我們學《弟子規(guī)》,不能局限于《弟子規(guī)》,它是一個比量。
而且隨著時代發(fā)展、語境變化,當時開列的行為菜單會和現(xiàn)實發(fā)生一定錯位。
一個媽媽正在繡花,她怎么會想到會有一個錘子落在她的頭上,而這個橫空而來的錘子居然來自他的兒子,并且一下子會結(jié)束她的生命,這是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發(fā)生在文明社會的事情。像這種兒子親手把自己最親愛的母親送上西天的事情,在古代是不多的,是李毓秀先生始料不及的,因此沒有寫進去。否則他就會寫一句:毆父母,獸不如,殺父母,理不容。
過春節(jié)的時候,一對夫婦收到兒子寄來的一個包裹,兒子在外地上大學,沒回家,只寄回一個包裹,這對夫婦當然很高興,覺得兒子還有孝心,給他們寄了這么多年貨??墒谴蜷_一看,是一包衣服。什么意思呢?穿臟了的衣服全部寄回來,讓媽媽洗。這樣的事情也是李先生始料不及的,因此也沒有寫進《弟子規(guī)》。
但并不意味著《弟子規(guī)》的精神就不適合這些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學習《弟子規(guī)》,一定要學習它的精神,它的精神永遠不過時。千萬不要認為《弟子規(guī)》中要求的就是善,就是需要我們?nèi)プ龅模兜茏右?guī)》沒有提到的就不是善,就不是需要我們?nèi)プ龅摹?br/>
為什么一個人心存利他就會快樂?
因為利他可以讓自己從患得患失中解脫出來。人的煩惱來自患得患失,而當一個人主動利他時,得失之患自動脫落。因為“得”恰恰不利他,“失”恰恰利他。
一個獎人人都在爭,但是當我想到因為我的失去而使他人快樂時,這種失去成為一種利他,我們就從患得患失中解脫了。既然“失”可利他,我們?yōu)槭裁匆盎肌保?br/> 一個人因為患得患失而產(chǎn)生的焦慮就消失了。
一個沒有焦慮的人,當然快樂。
釋家為了讓人們把殘存在心底的最后一層焦慮消除,創(chuàng)造了“以德報怨”行。有人就質(zhì)疑,如果對方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我們也以德報怨嗎?這樣不是縱容他嗎?不是讓他更加猖狂嗎?豈不知我們在發(fā)出這樣的質(zhì)問的時候,已經(jīng)離開了釋家的初衷,以德報怨是釋家完成自己喜悅的一個功課,我報怨,我快樂,跟別人沒有關(guān)系。
因為一個人心中還有“以牙還牙”,還有“反擊”,還糾纏于恩怨,他就無法獲得徹底的喜悅。
一個人要想獲得徹底的喜悅,就要拔掉苦根。如何才能拔掉苦根?先要識得什么是苦根。最大的苦根是“我”。
拔掉這個苦根的方法是“轉(zhuǎn)”:轉(zhuǎn)身和轉(zhuǎn)念。先從“轉(zhuǎn)身”做起,再到“轉(zhuǎn)念”。一本《弟子規(guī)》就是講“二轉(zhuǎn)”。從“我”向“他”轉(zhuǎn)身的過程,就是愛產(chǎn)生的過程,而人本質(zhì)上是為完成愛心而來。
亞圣有言:“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br/> 這個“反身”,講的即是轉(zhuǎn)念,又是轉(zhuǎn)身。
《弟子規(guī)》所列113件事,無非是舍我利他的途徑,因此也是快樂的途徑。在孝中體會快樂,在謹中體會快樂,在愛中體會快樂,在眾中體會快樂,在信中體會快樂,在仁中體會快樂,在文中體會快樂。113件事,113眼快樂之泉。
為什么我們能夠在“孝悌謹信愛仁文”中體會到快樂,因為它們是轉(zhuǎn)身,是拔掉苦根用力的地方。
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從中嘗到快樂。要讓官員不貪,必須讓官員找到一種比貪更快樂的東西,不然他總會貪,如果他找不到一種快樂的替代品,他覺著數(shù)錢快樂,那你永遠堵不住。為什么?貪快樂。天下沒有哪一個官員在上臺宣誓的時候,心里就想著將來我一定要被雙規(guī),肯定沒有。那么是什么讓他走上不歸之路,走上讓我們覺得非常遺憾的道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沒有從生命中找到比貪更快樂的東西,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同樣,我們要讓孩子學好,就要讓他找到一個比學壞更快樂的方向,《弟子規(guī)》本身就是一個方向。
引導學生、引導我們的孩子在生命中尋找快樂,這是老師的天職,也是現(xiàn)行教育需要補的課,也是整個社會需要補的課。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品嘗過人格提供給他的快樂,那么我們就再不用擔心了。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別的一些小引誘,小污染就影響不了他了。
凝聚力
《弟子規(guī)》主要講六種精神,但核心還是講倫常。為什么古人要如此大做文章地講倫常?因為倫常是快樂。四大文明古國中,三個古國都滅亡了,為何唯獨中華民族能夠屹立到今日,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人他是注重倫常的,是講整體性的。生命只有在回歸到整體之中,它才能綿延,才能傳承,才能長久,因為倫常本身就是凝聚力。
當我們真的明白了根,明白了性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既然我們大家都是一個統(tǒng)一體,那么大家在一起,本身就增加了快樂的量。所以,倫常是快樂的,它把一份快樂變成了一個整體性快樂,變成了眾多的快樂。
夫子曰:“孝者,德之本也,教之由生也”。也是快樂所由生也。
古人以孝為根,以悌忠信為本,以禮義廉恥為枝,以仁愛和平為華,使道德成為一棵長青樹,也使個體的快樂成為一棵長青樹,最終使整體快樂成為一個森林。
“君臣有義、朋友有信”,自然社會和諧,而“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首先是因為“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而這五倫的基礎(chǔ)則是“父子有親”。
“父子有親”是天然,天然自然有靈,有靈自然凝聚。
老子講得好:“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br/> 這個“久”,是從“根”來,從“?!眮恚瑢τ谌祟悂碚f,五倫八德就是“?!?,它并不是古圣先賢的發(fā)明,而是“自然”,本來就有的。
這個“本來”,就是堅固力,就是生命力,因為它從“本”來。
落地原則
不少學校把《弟子規(guī)》引入課堂,真是功德無量。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弟子規(guī)》絕對不是用來背的,用來考試的。如果是用來背的,用來考試的,那不如去背《道德經(jīng)》和《論語》,更有文采,更養(yǎng)眼。
《弟子規(guī)》是要我們?nèi)嵺`的,是要變成我們的習慣,然后成為自然的。如果我們把《弟子規(guī)》比作一個面包,那么,只有落地,才會變成我們身體需要的營養(yǎng)和能量,否則,它和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關(guān)系。
荀子曰:“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學習從哪里開始?在哪里結(jié)束?答曰:學習的方法,應(yīng)當以誦讀經(jīng)文為起始,以研究禮法為目的。學習的意義,以做有志之士為起始,以成圣人為目的。
什么是禮?《弟子規(guī)》本身就是“禮”。它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人”。
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開始恢復成人禮,非常有意義,但是什么是成人,卻眾說紛紜。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夠做到《弟子規(guī)》,就是成人。
荀子曰:“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內(nèi)有定,外有應(yīng),才可稱為成人。真是至理名言。那么,如何才能得定,如何才能善應(yīng)?落實《弟子規(guī)》。前文講過《弟子規(guī)》的六大精神,“根、順、性”是定,“誠、愛、敬”是應(yīng)。
低潮之高潮
有人說《弟子規(guī)》太簡單了,不適合現(xiàn)代的孩子,說這話的人,他連《弟子規(guī)》的門都沒摸著呢,也說明他壓根就沒有落實過,如果他嘗試過落實,他就不敢說這種膚淺的話。且不要說113件事我們件件落實,就是一天做到一件,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胺渤鲅?,信為先”,僅這一樁,我們可能都落實不了。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保證一天不說慌話?嘀——短信來了,太太拿到陽臺上去看,先生問,誰發(fā)來的呀?太太說是同事。是同事發(fā)來的嗎?顯然不是。這已經(jīng)不是“信為先”了。
男士們可能有共同的體會,我們可能給太太一千金容易,可是要對太太說一聲道歉卻非常非常難。但是當有一天這個道歉終于說出口了,成功了,你會發(fā)現(xiàn)生命有一種大的超越,生活會有一個大的超越,很喜悅,很快樂。因此我想,造化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家庭、創(chuàng)造夫妻?就是為了這個而來,就是讓你在最近的地方,最日常的地方,最放松的地方,“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運,以漸躋。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這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煉心平臺。在單位,在社會,不愉快時,你會忍過去了,虛偽過去。但在家里面,難。因為它是家,所以你會卸下一切面具,脫下一切外套,一個最真實、最不偽裝、最不提防的你被還原出來,這時,才是檢驗一個人是否達到真安詳?shù)臅r候。
但難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恰恰相反,快樂就在那個難里面。事實上難度和快樂是成正比的,那是一種超越的快樂。就像跳高運動員一樣,不斷地給自己增加超越的高度,每個高度都是紀錄,每次都是破紀錄,這樣的生命是多么精彩啊。
那個不斷增加的高度,就是人格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
經(jīng)過這樣的一段薰習之后,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這兩個月怎么這么平靜呀,家里居然沒發(fā)生一點事情。這時候你就覺著你的心里只有一種絕對的快樂,那是一種低潮的高潮。
生活進入一種低潮的高潮,意味著你的真快樂就要到來了,意味著安詳就要到來了。
這個時候你就覺得來自家外面的一些小夜曲、小插曲、小品,再也引不起你的興趣了,你會覺得呆在家里面就能找到快樂的大海,這時,你就會覺得落地不單單是落地,它還是一個境界。
落地本身就是一個境界。
種子只有落地,才會開花結(jié)果。
我們可能不知道,“監(jiān)獄”的本意是講落地。“監(jiān)”是一個人睜大眼睛彎腰看著面前的一盆清水。干嗎?質(zhì)檢,看自己臉上是笑容還是愁容。在我看來,不時“笑一笑”,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同樣要落地,一落地,你就會知道,“笑一笑”時,你的心咚地一下,落地了,這時,我們發(fā)現(xiàn),平時我們的心是懸著的,僵著的。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體一直處在一種焦慮狀態(tài),臉上的肌肉是緊張的,五臟六腑是緊張的,十二指腸是緊張的。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心是緊張的。
如何才能放松?落實《弟子規(guī)》。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并不是說一本書你讀著讀著就會讀出一個美女來,不是這個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按古圣先賢的教導去做,你就會獲得財富和成功,你按照古圣先賢的教導去做,就會變漂亮。為什么?因為古圣先賢的書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教你如何走進安詳,而安詳?shù)牧硪幻婢褪瞧?。為什么?中醫(yī)認為,生病是因為氣不和。為什么氣不和?心不平。為什么心不平?不安詳。
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他最近很麻煩,太太患上了美容強迫癥,他們夫妻二人的工資都不夠太太每月進美容院,很煩惱。我說沒關(guān)系,你讓她去看《水知道答案》,她就會知道,美容的秘訣是讓非常非常多的人給她說“我愛你”“我喜歡你”“我感謝你”。為什么?因為人的體內(nèi)70%是水,想想看,當70%的水花紋變漂亮,人能不漂亮嗎?新加坡有一位叫許哲的老太太,今年110歲,還能做高難度的瑜伽動作,有人問,她的身體怎么那么柔軟???我說那是因為她的心柔軟。
最根本的落地是回家。但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走失了太久太久,已經(jīng)無法找到回家的路了。
怎么辦?落實《弟子規(guī)》,通過《弟子規(guī)》,走近安詳,走進安詳。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弟子規(guī)》就是我們的毫末、累土、足下,就是我們的跬步,小流。
為此,我們一定要留心,不要讓生活輕易滑過,不要讓每一個情境輕易滑過,如果我們輕易放過一個情境,就等于我們放走了一個讓生命成長的機會。要帶著警覺去生活,去對照。早晨起來洗臉的時候,本來用一個度量的水就可以把問題解決了,但我卻用了兩個度量,錯了;上樓的時候,如果樓層不太高,我們是否乘了電梯?如果是,錯了;在班上,我們是否把一件事做到圓滿,如果沒有,錯了;接電話的時候,我們是否讓對方感到不舒服,如果是,錯了;打印文稿的時候,我們是否雙面打印,如果不是,錯了;在食堂吃飯的時候,點的菜是否葷多素少,如果是,錯了;是否用了一次性筷子,如果是,錯了;抽餐巾紙的時候,是否一次抽了很多張,如果是,錯了;打豆?jié){的時候,是否用了一次性塑料筒裝的,如果是,錯了;一粒米掉在餐桌上,是不是撿起來了?假如沒有,錯了;收杯盤的時候,碗里是否還有剩飯剩菜,如果是,錯了;下班回家的時候,是否把空調(diào)和照明燈關(guān)上,把電源拔掉,如果沒有,錯了;在開小車和坐地鐵之間,是否選擇了開小車,如果是,錯了……
因為這些都不符合《弟子規(guī)》的精神。
如果我們錯過了這些“毫末”、“累土”、“足下”、“跬步”、“小流”,我們就無法長成合抱之木,無法筑成九層之臺,無法完成千里之行,無法成為江海。
錯過是罪
銀川有一位老師倡導“日行一善”教育,在當?shù)睾苡杏绊?。他讓每個學生每天做一件好事,并且全程記錄,最后編成一個書稿,拿給我看。我說非常好,但我對他說,還可以進一步,那就是從機械的“日行一善”中走出來,不要讓學生早上一起來,就要尋思到底是在西街撿一份垃圾呢還在是東街撿一份垃圾,這就錯了。正確做法是,引導孩子在他的本分中發(fā)現(xiàn)并實踐善。如果學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善,那么他在一堂課上就可以完成一千件。
前面講過,如果你懂得了“性”,懂得了現(xiàn)場,這一刻你回到現(xiàn)場就是善,這一刻不在現(xiàn)場就是惡。為什么呢?古人說“錯過是罪”,錯過是跟誰錯過?跟自己錯過,跟本體錯過。當你不在的時候,小偷進來了,這是一個對等。只要你不在家,小偷就會在家,總有一個在現(xiàn)場,因此最地道的善,是當家作主。對一個學生來講,老師講45分鐘課,你認認真真地聽45分鐘,就是無數(shù)的善。再比如說,當老師講到善,你的內(nèi)心中生起一個歡喜,給他一個呼應(yīng)的眼神,也是一個善,如果在這一刻心中稍稍有一個不愉快產(chǎn)生,一個逆反產(chǎn)生,就是一個惡。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行動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念頭。
前面我們講過弦理論,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本質(zhì)上是一種波動的存在,而人的念頭據(jù)科學家猜測有可能是世界的本源,這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念頭可能跟你的生命、跟你的快樂息息相關(guān),測不準理論就是從此而來。為什么會測不準?因為被測的對象是和每一個人的思想糾纏在一起的。江本勝先生的實驗也告訴我們,給一杯水一個善的念頭,它會變成美麗,給一個惡的念頭,它會變成丑陋。
因此,我跟這位倡導“日行一善”的老師講,作為“日行一善”的倡導者,一定要把“日行一善”內(nèi)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和氣質(zhì),讓它和孩子的學習生活水乳交融,不要讓孩子每天跑到大街上去撿垃圾,然后跟老師講我今天撿了一次垃圾。
當一個人心里有了愛,他怎么做,做什么,結(jié)果都是愛。就像一個母親,她站著,坐著,躺著,喂給孩子的都是奶。就像一個母親,并沒有按一種模式給孩子做飯,但每頓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因此,最為關(guān)鍵的,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
教育的常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是講教育的常識?,F(xiàn)代教育被一些所謂的教育家搞得太神秘,已讓老師和家長無所適從。其實教育并不難,那就是“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本褪恰懊窨墒褂芍?,不可使知之”。就是說,你想讓老百姓怎么做,你就帶頭怎么做。老師要讓學生怎么做,老師就要怎么做?,F(xiàn)在,老師在辦公室看《蝸居》,卻讓學生在教室里背《論語》,學生自然沒動力。既然《論語》這么好,讀著可安詳,可治病,可快樂,老師你為什么不樂于其中???
因此,教學生好好學《論語》的最好辦法是,老師站在講臺上,毋須拿書,滿口《論語》中的句子;下課之后,閑談之中,也是《論語》中的句子,以身演教,學生自然心向往之。
胡玫拍的《孔子》不是十分成功,但有一點需要肯定,那就是它把《論語》情景化,讓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看到《論語》的“用”,讓大家覺得《論語》不但可以作為學問,而且可以用來交流,用來提高交流水平,包括談情說愛。
讓學生們百思也不得其解的“思無邪”,居然是夫子面對南子所說的那句話:“男女相處,情思深深,但沒有邪念”,這不正是青少年所需要的嗎?盡管這樣曲解經(jīng)典,是荒唐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边@是教育的常識。有一位女士在一篇文章中講到,當年,她博覽群書,尋找幸福的秘訣,一直尋了三十年,曾經(jīng)有無數(shù)的文章,無數(shù)的方式,無數(shù)次地讓她感動,也無數(shù)次地讓她欣喜,“這次終于找到幸福的秘訣了!”但結(jié)果卻是無數(shù)次的失望,甚至絕望,直到后來她碰到了《尋找安詳》,看到了其中一句話“真正的閱讀在‘做’里,真正的幸福在‘行’里”“……讀安詳?shù)臅?,做安詳?shù)氖隆?,她才憣然醒悟,原來三十年她一直找不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讀的安詳?shù)臅粔颍撬龥]有讓“讀”變成“行”,缺了“做安詳?shù)氖隆边@一課。接下來,她按照“安詳原則”去做,當一件件細行在生命中落地時,她才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腳下,就在身邊,就在灶頭,甚至就在以前讓她覺得十分乏味甚至厭煩的工作里。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在電影院里,面對焦裕祿、孔繁森的感人故事,大家會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卻很少有新的焦裕祿、孔繁森誕生的原因,因為我們一走出電影院,不過一個小時,又回到了慣性生活中,銀幕上的那些細節(jié),影院里的那些淚水,沒有通過“行”轉(zhuǎn)化成我們的血液和人格,因此無法成為真正的“學”。
可見,要想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力行”是關(guān)鍵中的關(guān)鍵。
至此,我們便會明白,為什么《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只有如此,才會“有朋自遠方來”,因為你已經(jīng)是一個“說”的人,天下沒有人愿意去找那些“非說”之人。也只有如此,你才會“人不知而不慍”,因為你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被“說”充滿,被安詳充滿,再也不需要外在的幸福了,再也不需要那些來自浮名浮利的快樂了,再也不需要那些來自掌聲和鮮花的快樂了。
這時,我們也才能理解,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br/> 就是說,如果社會需要我服務(wù),我則去服務(wù),如果不需要,那我正好可以沉浸在本來就在的“說”里面,“反身為誠,樂莫大焉”。根本不存在得志不得志的問題,生命中最大的一個焦慮消失了。
改過原則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不親仁的結(jié)果是,小人進,百事壞。什么事都做不成。真是至理名言。在沒有“親仁”之前,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團亂麻,當然無法成事。在沒有親仁之前,我們的生命就像埋在地下的一眼清泉,再好的滋養(yǎng)力也無從發(fā)揮。我們只有把它上面的泥沙清理干凈,它才能涌出地面。
小人進,百事壞,這個小人,既指他人,也指自己。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做家底,或者說沒有仁來看家,敗家子就會出現(xiàn),而且會越來越多,結(jié)果自然是百事壞。
因為仁是和諧力,也是復蘇力,還是生命力。
那么,如何親仁?
答案是,改過。
而要想改過,就要先識得過。如何識?拿《弟子規(guī)》作鏡子照,把《弟子規(guī)》中的113件事,變成113面鏡子,雷達一樣跟蹤自己,監(jiān)控自己,合乎“規(guī)”的,放行,不合乎“規(guī)”的,逮住修正。
這就是《弟子規(guī)》的價值所在。比起“四書五經(jīng)”,《弟子規(guī)》不夠文采,不夠華麗,但是它方便我們對照改過,它是113面鏡子。一種知識,它不能供我們改過,我們就要警惕它,遠離它,因為它僅僅只能給你長一些浮華而已。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
對于至理名言,我們該抱著一種什么態(tài)度呢?以能夠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為可貴;謙遜恭順的話能不讓人高興嗎?以能夠分析一下對自己是否有幫助為可貴;只知道高興卻忘了分析,只知道順從卻無所改正,這種人我是沒有什么辦法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高級知識分子、高學歷擁有者找不到幸福的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區(qū)別有用的知識和無用的知識。如果學富五車,但我們卻沒有從《弟子規(guī)》所列113件事做起,那你學這么些古圣先賢的教導沒用啊。
所以經(jīng)典是讓我們作為鏡子來用的,是讓我們對照著來改過的,如果你不去改過,即使你把所有經(jīng)典都背得滾瓜爛熟,沒用,那只是增加一些負擔而已,消耗一些腦細胞而已,沒用。
改過是一個人獲得解放和自在的別無選擇的道路。
王陽明說:“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敝灰侨?,總會犯錯誤的,包括圣賢。但圣賢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犯而能改。
有過錯卻不思悔改,則必然導致更大的過錯。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就是說一個錯誤發(fā)生了,你改掉它,就等于零,不改呢,就增加了一個錯誤,成為兩個錯誤。兩個錯誤當然要比零錯誤讓生命負累。而一個人老是不改過,或者說老是文過飾非,結(jié)果無疑是錯誤成幾何倍數(shù)增加,錯誤的雪球越滾越大,最后,生命就被這個龐然大物壓垮了,或者拖垮了,或者嚇垮了。有不少人的后半生,都是為文飾或掩蓋前半生的錯誤活著,而這種文飾和掩蓋本身又是更大的錯誤,這列一錯再錯的列車,再也無法停下來了。
這種人生,還有幸福可言嗎?
因此,孔子諄諄教導我們:“過則無憚改!”
要想真正改過,我們必須明白,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向圣人看齊?!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被钪囊饬x是什么呢?不在吃的多好,穿的多好,開的多好,玩的多好。那是什么呢?“就有道而正焉”。
“有道”在何處?經(jīng)典。就是說,作為一個常人,我們每天都不可以離開經(jīng)典。古人認為經(jīng)典是每天不可以離身的,每天早晨起來,先讀經(jīng)典,就知道我今天應(yīng)該怎么做。一天結(jié)束,再讀經(jīng)典,以此對照,我做到了嗎?就像袁了凡,畫一個功過格,看看我今天做的好事多呢,還是壞事多,是赤字呢還是盈利??纯次业赖碌拇嬲凵线M了多少,出了多少?!爸痪瓜c檢,今日說得幾句話,關(guān)系身心;行得幾件事,有益世道。自謙自愧,自恍然獨覺矣!”(《六事箴言》)
為此,朱子在家訓中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為此,荀子在勸學中言:“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而《弟子規(guī)》,正為我們每天檢點自己提供了最為方便最好操作的參照。
要想真正改過,我們必須把自己變成勇士,因為改過需要勇力,因為習氣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要想戰(zhàn)勝習氣,就要對等的力量和勇氣。因此改過的過程,也是強大我們自己的過程,提高我們心力的過程。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心力,將會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力量,也是我們成功道路上的力量。如果這種和習氣作斗爭的力量沒有成長,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會有足夠的力量成就事業(yè)。
這種勇力需要知恥心和敬畏心做后盾。一個人能夠勇猛改過,一定是他的知恥心和敬畏心生起了。宋儒李覯說:“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兑渍摰诰拧访献又v:“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這個恥,既是圣賢和禽獸的分水嶺,當然也是改過的推動力。而敬畏的關(guān)鍵是承認宇宙間有大邏輯在,即使我們設(shè)法瞞過了人,也瞞不過第一邏輯?!读朔菜挠枴酚醒裕骸拔犭m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即使我們做得再隱密,但天地鬼神,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千萬不要行在邪徑,歁在暗室。
要想真正改過,需要我們牢牢記住一點,那就是先從自己改起,千萬別盯著他人。
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br/> 孟子還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這幾年,有許多硝煙彌漫的家庭,當事者讓我講講如何重歸安詳。我說,辦法只有一條,先從自己做起,不要試圖改造對方,不要。如果你試圖改造對方,他還試圖改造你呢。如此,安詳永遠回不到家庭?,F(xiàn)代人犯的一個重大錯誤是,眼睛永遠盯著他人,唯獨看不到自己,永遠想教導別人,那就永遠沒有結(jié)果。
即便是錯誤真在對方,也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正如大儒張載在《正蒙?中正》中說:“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
要想真正改過,我們必須做好過面皮關(guān)的準備。夫妻鬧別扭,僵著,幾天不說話,怎么辦?如果沒有誰愿意主動承認錯誤,那就會無限度地僵下去。這時,一個人先軟下來,就成了善。表面上看,先軟下來的人像是認了輸,其實不然。真正輸了的是后軟下來的那個人。這個過程中,兒女是評委,在兒女的心目中,先軟下來的人那個人最偉大。
在社會上也同樣,當一個人能夠面對大家承認錯誤,恰恰會贏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要想真正改過,我們要把所有人看成老師?!俺?吹米约椅幢厥牵宋幢胤?,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保ā渡胍髡Z?反己》)夫子講得更加明白:“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
我們既要在內(nèi)心深處深深感激那些善人,也要深深感激那些惡人,因為通過善,我們能夠思齊,通過惡,我們能夠加警,這樣我們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借助人之惡少走了許多彎路,因此,這些惡,變成了善。
改過進行到一定程度,你會納悶,怎么越改錯誤越多。提醒大家這時千萬不要沮喪,這恰恰說明我們進步了。就像一盆水,只有在它清靜下來時,才能照見人影,水越清越靜,人影就越清晰。事實上,未改之前的我們的錯誤更多,只是我們心里的那盆水是混濁的,無法照到而已。當我們改到一定程度,心中的那盆水越來越清,越來越靜,一切行蹤都映照在其中,因此就覺得錯誤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臟。正如一件黑底衣服,我們不容易發(fā)現(xiàn)它的臟,但是一件白底衣服,有一點臟我們就不可忍受,就是這個道理。
再到后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錯誤會偽裝,有時它會偽裝成崇高,有時會偽裝成善良,有時會偽裝成仁義,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警惕,就會上當受騙,習氣會借助這種崇高、善良、仁義大行其道。因此,只有當一個人能夠辨別真假錯誤,他才會真正做到改過。否則,改過的過程,也可能是再犯錯誤的過程。
改過如牧牛。習氣就像剛剛出圈的牛犢,需要我們用力拉緊韁繩放牧。過上一段時間,韁繩可以放松了。再過上一段時間,可以不用韁繩了,但牧牛人手中還需要一個鞭子,還需要不時揮舞一下鞭子。再過上一段時間,連鞭子也不需要了,只需跟著。再過上一段時間,連跟著都不需要了,牛可以自己吃草了,主人可以躺在田頭睡大覺了,只等向晚一聲呼喚,牛就自己會回來,跟了主人回家。
如果我們要想獲得究竟安詳,就要認真牧牛,這個牛,就是習氣,這個牧牛者,就是我們的本體。當有一天主人離開,牛也不會去吃人家的糧食,不會走失,改過完成。
再過一段時間,人牛雙忘,大功告成,“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到來。
起初,《弟子規(guī)》是韁繩,接著是鞭子,最后,變成牧牛人甜美的鼾聲。
改過和覺悟可以互相考量。錯誤存在時,肯定不在覺悟中,不在覺悟中,錯誤肯定會發(fā)生。這時,我們突然會發(fā)現(xiàn),能夠制止錯誤的那個正是我們的本體,換句話說,當本體露面時,錯誤自動終止。
六神無主,講的就是習氣和錯誤主宰我們的狀態(tài),當一個人六神有主時,他才會不做錯事。因此,讓“主”回到“六神”成了改過的關(guān)鍵。
由此,改過的過程就成了認識本體的過程,接近本體的過程,獲得喜悅的過程。改掉一個錯誤,相當于進了一筆,改掉一個錯誤,相當于被提拔一次,改掉一個錯誤,相當于獲得一次愛情。并且這種進賬,這種提拔,這種獲得將是一得永得,而不像財富、權(quán)力、愛情還會得而復失。
當改過成為一種自覺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覺悟不單單是一種境界,它還是能量。它是連接整體能量和個體能量的通道,就像來自太陽的陽光,它本身是道路,也是能量。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覺悟力,他才真正擁有生命力。
而這個覺悟力,正是來自改過,來自對習氣的大無畏超越。
改過的最后功夫在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單詞里,那就是“觀念”。
細看“觀念”這個詞,我們就會明白如何改過:盯著我們的念頭,不要試圖消滅它,只是盯著,久而久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念頭的根上,都連著一個“觀”,或者說每一個念頭的背面,都有一個“觀”,這個“觀”,就是我們的覺悟力。當有一天,我們的“觀”在任何時空點上都能夠駕馭“念”,御念而行,我們才能駕馭我們的人生,才能找到我們的不漏的安詳和幸福。
因此,讓“觀”成為主導力量的過程,就是改過功夫成熟的過程。
再過一段時間,我們會發(fā)現(xiàn),“念”成了“觀”的助手,或者說是助力,或者說是燃油、土壤,為“觀”所用。化敵為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惡并不可怕,習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駕馭力,沒有馴服力。
這時,我們再來理解通常意義上的“觀念”,也會有新的理解,那就是,只有在正確觀念指引下的行動才是“成功”,才會成為一個功德,否則,都是“事”和“業(y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所謂的“事業(yè)”。就是說,一切活動,如果沒有覺悟力做前提,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在制造新的錯誤。
榜樣原則
從前有位老人,跟兒子、兒熄和孫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眼睛花,耳朵背,雙膝還經(jīng)常不停地發(fā)抖,吃飯時湯匙也握不穩(wěn),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么吃的飯!天天把湯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后的角落里,給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jīng)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流淚。
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只瓦盆都端不穩(wěn)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么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于是,兒子找來了一快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
“你這是干什么?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兒子問。
“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
兒子和媳婦面面相覷,最后哭了起來。他們終于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里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么,他們也不再說什么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這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真是講盡了的榜樣的奧義。
要讓孩子落實《弟子規(guī)》,我們首先要做到《弟子規(guī)》,否則沒有號召力。最有效的教育就是做給孩子看。你在那兒看電視、上網(wǎng)、打麻將、猜拳喝令,卻讓孩子好好做作業(yè),沒效果。教育不是別的,教育就是做給孩子看。推廣《弟子規(guī)》的最好辦法,就是推廣者先力行,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靶懈哒?,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皠莘?,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漢文帝劉恒,以仁孝治國,創(chuàng)下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皇帝之一,首先是因為他給全國人民做出了榜樣。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給后人樹立了一個典型:時疾并不難醫(yī),只要君王湯藥親嘗。
韓國有一個明星叫李効齊,她倡導低碳生活,她真干,她要求自己盡量減少洗衣服的次數(shù),為什么?因為洗衣服用的清潔劑會污染地下水。如果不小心把油漬濺到衣服上,她不會去洗,而是在油漬上繡一朵花。當她站在你面前,你會看到一棵開花的樹。她的表情也像花朵。她不穿皮草,不穿皮鞋,不背皮包,吃穿用度,全是低碳標準?!耙沦F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國內(nèi)也有許多這樣的明星,比如韓美林先生,有一次,服務(wù)員大概為了騙他多吃點佳肴,說韓老師啊,這些肉都是野生的,你多吃點。韓老師當時就生氣了,然后給同桌不停地講環(huán)保:
地球上的生物有數(shù)億種,而今98%已經(jīng)滅絕。人類出現(xiàn)前,每300年滅一鳥種,近300年是兩年滅一種,而今是每天滅一種,人類的貪欲是不是應(yīng)該收一收了!二十世紀10萬只老虎剩下5000只,7萬頭犀牛殺成2800頭,130萬大象殺成60萬,鯨魚半個世紀就減少了90%,香港每年吃魚翅6100噸。
現(xiàn)代人是不是瘋了、狂了、野了,瘋狂的掠取,填不滿的欲壑。
地球開始反撲的時候也到了。
這就叫自食其果。
二十世紀,人們的砍伐總量是幾千年伐木總和的81倍。
人口1800年才由2億增加到10億,現(xiàn)在是12年增加10億(每年有8100萬人出生),中國1949年才4億,現(xiàn)在15億也不止,那么300年以后,就按1970年世界增長率2.1%出生的話,再過300年世界人口將是36864億。那么人吃、穿、用、住、行……地球有那么大本事養(yǎng)他們嗎?!
一個美國人活到80歲,人均得消耗2億升水、2000萬升汽油、1萬噸鋼材、1千棵大樹……
中國現(xiàn)在每天消耗的糧食是10億斤,能源是美國的2.5倍,歐盟的5倍,日本的9倍,中國石油只夠用1天,364天都得依賴進口……中國還要發(fā)展下去,即使有個袁隆平(解決1000億斤糧食),這占世界7%土地的中國可是卻養(yǎng)活著22%的人口呀!
今后20年地球?qū)o力支撐其所載的人口,這個小小的星球撐死只能養(yǎng)活80億人口,可現(xiàn)在地球就已經(jīng)有65多億了……
人類對物質(zhì)的要求已膨脹到極致,可能源有限,地球受得了嗎?
將來的戰(zhàn)爭將不是為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民族仇恨,而是為了爭奪水,將來的戰(zhàn)場肯定是尼羅河、多瑙河、亞瑪遜河……沙漠化了的世界,到處成了火藥庫……
的確,我們走到今天,氣溫如此不正常,罪魁禍首居然是我們手中的筷子。換句話說,是沒有落實《弟子規(guī)》。“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叭麸嬍?,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
跟李効齊、韓美林這些明星比起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有些明星出了問題,我們狂熱追星的孩子也出了問題,我們的有些明星,面對媒體,滿口低碳,但是鏡頭中的她卻穿著高檔皮草,這時,你是一種什么感覺?你會相信嗎?
榜樣太重要了。
一半原則
這是我近年自不量力的一個倡導,因為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安詳,也有利于我們落實《弟子規(guī)》。
其一,通過量好把握度。拿吃飯來講,純粹一頓飯不吃容易做到,一頓吃得特別多也容易做到,最難做到的是在中途把筷子放下來。也許有人會問,我為什么要把飯量控制到一半呢?答案是,它有利于消除我們的焦慮。人的焦慮是如何形成的呢?才到科員位置上,科長的想法又到了,才到科長的位置上,處長的想法又到了,才到處長的位置上,廳長的想法又到了……世人就是在這種無限度的欲望追逐中,跟自己錯過,跟生命錯過。所以當一個人這時候想到,有位作家說過,“要過一半的生活”,那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處長了,已經(jīng)很好了,把更多的時間拿來享受生命吧,體味快樂吧,服務(wù)蒼生吧,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緩下來的沒有邁出去的這一步中間,就在這一轉(zhuǎn)身中間,就這么簡單。
一半里面有幸福。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
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
園蔬有馀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cè),學語未成音。
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
這是陶淵明的《和郭主簿二首》之一。夏天的中午,午睡起來,獨對堂前林陰,開卷,撫琴,清風徐來,掀我衣襟;自斟,自酌,想到所儲谷蔬正好,過多了反而不是他所需要的;幼子繞膝,牙牙學語,遙望白云,華簪忘盡。這一切,都多么讓人知足和快樂啊。
我們完全可以體味詩人內(nèi)心那種難以言表的欣慰和喜悅,這種喜悅來自于他與天地造化的深深默契:適時、適量,適道,不求過多,亦無需過多。
再看夫子之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比绱撕喡纳?,換了別人,將會是多么擔憂啊,但顏回卻不改其樂。
正是,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
現(xiàn)代社會之所以出現(xiàn)了許多病相,就是因為欲望和自私的一邊倒,欲望和自私?jīng)]有理性節(jié)制,就成了災(zāi)難的代名詞。就拿道德病相來說,就是因為現(xiàn)代教育忽略了一半原則。我們都知道,知識和技能差不多成了現(xiàn)代教育的全部,如果品德教育和技能教育各占一半,現(xiàn)代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各占一半,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各占一半,道德病相就不會如此嚴重。
清代石成金在《傳家寶》中說:“以愛妻之心愛親,則大孝;以保家之心保國,則盡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但現(xiàn)代的情況是,愛妻大于愛親,保家大于保國,責人大于責己,恕己大于恕人。
對此,一半原則就有可能是一個提醒。
《孟子字義疏證?理》說:“天理者,節(jié)其欲而不窮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窮,非不可有;有而節(jié)之,使無過情,無不及情,可謂之非天理乎?”
一半原則,就是讓情和欲有一個“節(jié)”,一個度,讓它符合天理。
細想一下,這個節(jié)度,本身就是仁,就是愛。
如果每個人都過一半的生活,把桌上的飯菜減少一半,把用水減少一半,把用煤減少一半,把用電減少一半,把用地減少一半,把房子的面積減少一半,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省下一倍的資源。
同時,這本身也是對大地母親的孝,對環(huán)境的悌,對時空的謹,其本質(zhì)是泛愛眾,是親仁。因此,只要我們按照一半原則生活,就是落實《弟子規(guī)》,就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同樣,對于國家來說,如果每個公職人員都能夠把公心和私心作一半分配,那行政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一半里面有和諧。
想想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女人,只有男人,或者沒有男人,只有女人,將是一個什么情景。
想想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白天,只有黑夜,或者沒有黑夜,只有白天,將是一個什么情景。
白天和黑夜,男和女,陰和陽,都是一半。
細想起來,生命的秘密就在“一半”中,孩子剛生下來,先要呼一口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一呼,吸到來,如果沒有這一呼,吸就無法到來,呼和吸,各一半。
工作和睡眠,各一半,如果一個人只工作不睡眠,或者只睡眠不工作,災(zāi)難就會發(fā)生。
顯見,“一半”是宇宙法則。
而我們主動過一半的生活,就是和宇宙法則相應(yīng),和宇宙法則相應(yīng),就是安詳。
這時候,我們就能夠明白《弟子規(guī)》為什么要講: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無過則。
因為“潔”是“華”的一半,“上”是“下”的一半。
而“勿揀擇”、“適可”、“無過”,正是“一半”的方法論。
一半里面有奧妙。
過一半的生活意味著我們把省下的那一半時空留給心靈,留給天機。莊子講:“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因為奢欲深者,通往天機的道路被“欲”堵死了,過不去了。而過一半的生活,就是在通往天機的道路上留一道口子。
登山家蒙克夫·基德,在未帶氧氣瓶的情況下,多次跨過6500米的死亡線,最終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他的這一壯舉1993年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在頒發(fā)吉尼斯紀錄證書的記者招待會上,他這樣描述無氧登山的奧秘:“無氧登山的最大障礙是欲望,因為在山頂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人感覺到需要更多的氧氣。我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我學會了清除欲望和雜念?!?br/> 蒙克夫·基德一語道破了欲望和雜念對生命力的傷害,也暗喻了最為講究的成功秘訣。
這讓我們明白,一個人過一半的生活,意味著獲得了一倍的天機,一倍的生命力。
和天機相對應(yīng)的是心機,現(xiàn)代人犯的一個致命錯誤是心機算盡,卻獨獨喪失了天機。一半生活方式可以提醒人們放棄一部分心機,留一些心靈的空隙,讓天機的陽光灑進來。鐘鼓之所以能鳴,是因為它們學會留一些空間給自己,如果當初它們把自己填滿,振聾發(fā)聵之聲就無從誕生。
當然,我們要讓現(xiàn)代人像莊子講的神人那樣,“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達到一種“無功”、“無名”、“無己”的境界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降而求其次,那就是過一半的生活,留一半的空間給心靈,讓那一半的心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樣我們的生命就多了一些詩意,多了一些逍遙游,同時多了一份力量。
一個人長期過一半的生活,漸漸地他會擺脫對物質(zhì)的過度依賴,而一個人只有擺脫對物質(zhì)的過度依賴,才有真正的解放可言,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也才有真正的幸??裳?。
要讓人們自愿過一半的生活,還要大家明白上蒼賦予我們的幸福是一個總量,過一半的生活意味著我們把生命延長了一倍。
古人講的惜福就是這個道理。
知道我們生命的存折上就那么多錢,那么省著花就是另一種培福。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揮霍究其實是揮霍生命本身。
因此,我不太贊成拉動消費論,這種引導本質(zhì)上是反生命的,正確的做法是引導人們追求精神享受,做精神的逍遙游者,而不是物質(zhì)享受,因為追求精神享受更多地是培福,而追求物質(zhì)享受更多地是損福。
前文已述,最大的精神享受是奉獻,是利他,是忘我,而“一半生活”、極簡生活,本身就是利他。我們把過量的那部分進食留出來,就意味著有一個快要餓死的人有了生的可能;我們把過量的那部分衣服留出來,就意味著有一個快要凍死的人有了生的可能;我們把過量的那部分欲望降下來,就意味著有很多失學的孩子有了上學的機會,許多因貧流浪的人有了重返家園的可能;等等。
“一半”和“極簡”本質(zhì)是“讓”,讓利于他人,讓利于自然,讓利于環(huán)境,讓利于和諧,讓利于科學發(fā)展,最后它又變成愛國,愛民族,愛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