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不僅蘊涵了原生態(tài)民間舞蹈的特性,還充分體現了農耕文化的藝術特征。它傳承了豐厚的客家民俗與文化特性,故而應該對其實行切實有效的動態(tài)保護措施。
關鍵詞:贛南客家 燈彩歌舞 文化傳承 保護
燈彩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它結合了各地的民俗風情,深深地根植于民間沃土之中。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是客家悠久歷史的文化縮影,它以民間舞蹈的文化形態(tài)出現,并滲透到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在全球大力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文化背景下,對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文化特性的了解,對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傳承和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文化特性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不僅蘊涵了原生態(tài)民間舞蹈的特性,還充分體現了農耕文化的藝術特征。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中蘊涵的“原”。從文化生態(tài)學視覺而言,我國當代民間舞蹈存讀于三個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別為原生態(tài)民間舞蹈、次生態(tài)民間舞蹈、次次生態(tài)民間舞蹈。學界通常認為由普通民眾負載,且由他們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承傳的民間舞為原生態(tài)民間舞。一直從事民族民間保護工作的詞作家陳哲說:“如果部族還延續(xù)原來的習俗、習性,以及這個民族勞作、歌舞、表達情感、婚喪嫁娶等形式還存在,如果這個文化在這種環(huán)境中誕生,就是原生態(tài)文化。”真實是原生態(tài)的靈魂,原生態(tài)民間文化中的“原”,記錄著生活的原本,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贛南客家這片土地孕育了贛南客家燈彩歌舞這種原生態(tài)的民間舞蹈。贛南客家民俗大都是由客家先民從祖居地帶過來的,它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和穩(wěn)定性??图蚁让裨诓粩嗟倪w徙中都希望平安與福佑,因而祈福求安便成為全體成員集體的心理趨向,這種趨向通過一定的儀式穩(wěn)定下去、傳承下去,使它具有約定俗成,不成文法的約束力。在這些眾多的民俗當中包含了客家人幾百年不變的燈彩活動,據乾隆乙丑年所修《石城縣志》載:“元宵前后……又好作燈游之嬉,搬演成隊鑼鼓?!庇纱丝芍瑹舨逝c漢代“燃燈表佛”習俗一脈相承,并且燈彩主要在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表演。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仍記錄著客家先民生活的原本,它并沒有散失其文化的真實性,還存活于客家民間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民俗儀式之中,同時還保留在一般燈彩歌舞文化特有的文化共性中。在客家文化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它也體現了客家人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達情感的方式,并生存于贛南客家文化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體現農耕文化。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是贛南地區(qū)客家人在長期的農業(y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風俗禮儀文化,它不僅結合了客家民俗風情,深深地根植于贛南民間這塊沃土之中,而且具有地理環(huán)境制約下農耕文化的舞蹈審美特性。贛南地處山區(qū),這種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贛南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形成了融“農耕”與“采集”特性的中和,屬于典型的農耕文化,農耕文化在贛南燈彩歌舞的發(fā)展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客家燈彩歌舞的社會組織形式是附著于農耕文化特點之一的血緣性基礎上的。其次,客家燈彩歌舞不僅僅是個人愛好,也是村莊或地域共同的愛好,它具有農耕文化全民性的特點,同時農耕文化的季節(jié)性也是影響客家燈彩歌舞的重要因素,客家燈彩歌舞的組織和活動時間都與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相適應,農歷的春節(jié)、正月十五、中秋節(jié)等都是進行燈彩活動的重要節(jié)日,比如在四月禾苗節(jié)時,客家人期盼青苗茁壯祈求豐年,于是在山炕垅段田間地頭,每每可見川流不息的“稈龍燈”(稻草龍),人們把一年的美好愿望都融入了燈彩活動之中。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文化傳承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作為客家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它不只是節(jié)日的裝點和審美的對象,還承載著客家的信仰習俗、文化理念和美學意趣,是客家文化有力的表現形式,同時豐富的客家文化又自然地融合在這一載體中,賦予了它獨特的藝術個性。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傳承客家民俗。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民俗是一種傳承的民間文化,著名的民俗學家張紫晨認為:“民間風俗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內容、氣氛和表現環(huán)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體中有形傳承的重要表現,特別是民間舞蹈,往往與民間風俗互相滲透、結為一體?!壁M南客家燈彩起源于唐末宋初,先民們?yōu)槠砬蠹铱谄桨?、豐登大熟,便時常舉燈以消災避難。然而,贛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對燈彩均有偏愛,一個原因是與其方言土語以及色彩愛好有關,贛南客家稱男性為“丁”,客家方言“丁”和“燈”均是同音,“燈彩”和“丁財”諧音,故隱喻“燈彩”為“添丁發(fā)財”、“丁財兩旺”的吉兆;另外,客家自古“士尚氣節(jié)、男力耕種、婦勤女紅尚矣”,燈彩色彩紅彤亮堂,鮮艷華麗,是興旺發(fā)達、欣欣向榮的象征。明清以來,贛南各地新春舞燈之風盛行。農歷春節(jié)將至,鄉(xiāng)村間一些熱心者就會自發(fā)組織各種燈會,制作各式彩燈,自正月初一起,游村串戶舞燈為戲,直至元宵“謝燈”為止,久之漸成習俗。例如贛南的石城,就有“月月有節(jié),節(jié)節(jié)有燈”之說。石城境內自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龍燈、茶籃燈、獅燈、蚌殼燈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燈隊遍布城鎮(zhèn)鄉(xiāng)村,挨家逐戶舞燈祝福,最多的年份燈隊達三百多支。二月花節(jié),是石城民間結婚嫁女的最佳傳統(tǒng)節(jié)日,許多人家張燈結彩嫁女還親。三月清明節(jié),各村各房懸燈扎彩開祠祭祖。四月禾苗節(jié),青苗茁壯祈求豐年,兒童們成幫結伙,山炕垅段田間地頭,每每可見川流不息的“稈龍燈”(即稻草龍)。五月端午節(jié),打醮祭祀放“河燈”,超度溺水亡靈。六月嘗新節(jié),新谷登場喜慶豐收,新來釀酒猜拳行令,家家高掛“五谷燈”,迎接五谷神。七月中元節(jié),驅鬼避邪施放煙火,打發(fā)孤魂野鬼祈求平安,“蛇燈”、“板橋燈”串村繞屋越垅過段,宛如流星逐月火龍騰空,氣勢磅礴煞是壯觀。八月中秋節(jié),家家廳堂高掛“走馬燈”、“嫦蛾奔月燈”,嘗著月餅慶團圓。九月重陽節(jié),秋高氣爽果飄香,合家老幼登高眺遠,迎門高懸“花果燈”、“壽桃燈”,共祝老人增福增壽享晚年。十月小陽春,風日回暖蘭菊競秀,各種花卉燈爭奇斗俏,以遣冬閑。歲末年逢蠟梅吐蕾,燈人競技各顯身手,各式彩燈千姿百態(tài),準備迎接燈彩活動的又一個黃金季節(jié)。除此之外,贛南的其他地區(qū)如寧都、上游、贛縣、瑞金等地也常在一些民俗節(jié)慶中舉行燈彩的活動。經年累月,致使贛南民間漸漸形成了“事事當中有規(guī)矩,樣樣規(guī)矩不離燈”的說法。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傳承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與客家人的精神信仰絲絲入扣,體現了贛地客家人共同的思想觀念。贛南客家的形成歷史悠遠,客家先民所居住的中原地區(qū)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他們的文化意識,也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客家人的精神個性而論,其內里可找到秦隴文化、沙洛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的基因,因而客家人共同心理素質的根基無疑是儒家思想:重德、務實、自強、寬容,并形成其精神支柱——儒家文化。因此,儒家文化滲透到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中,其影響是內在的,是富有氣質性的。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表現形式、表演風格及其表演者的動作配合,無不體現了剛柔相濟的互補、和諧的舞風,而這些都符合儒家中正平和、美善合一的處世態(tài)度,集中體現了客家文化的特征——包容與發(fā)揚、堅韌與開拓、團結與溯源。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文化的動態(tài)保護
民間舞蹈是動態(tài)性的文化,所以該怎樣保護,是當代舞蹈工作者面臨的挑戰(zhàn)。著名的舞蹈學者樸永光認為民間舞蹈形態(tài)要得到重點保護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歷史要悠久、內涵要豐富、形式要獨特、影響要頗大。贛南客家燈彩歌舞作為贛南客家民間藝術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迄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以獨特精美的燈具、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柔美樸實的舞姿、獨特新穎的隊形結構而享譽全國,凝結著贛南客家文化生態(tài)影響的痕跡。所幸的是被譽為“燈彩之鄉(xiāng)”的石城燈彩(贛南客家地區(qū))于2008年6月被正式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意味著贛南客家燈彩歌舞已經得到全國藝術工作者的重視。鑒于此,當地政府及時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舉辦“石城燈彩”詞曲創(chuàng)作大獎賽、燈具制作工藝大獎賽和農民燈隊賀新春(鬧元宵)活動,編創(chuàng)大型燈彩精品舞臺戲;編寫《石城燈彩》一書,融入石城燈彩歷史,燈、技、曲、歌、舞、飾、樂等,開展石城燈彩進校園活動;舉辦全縣燈彩藝術骨干教師培訓,開展石城燈彩縣級傳承人評選活動;加大對石城燈彩保護的資金投入;在石城成立燈彩協(xié)會,每兩年舉行一屆“石城燈彩”匯演。筆者認為對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動態(tài)保護應體現在:一是保護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所生存的民俗儀式,使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二是錄制影像資料,對贛南客家燈彩歌舞的活態(tài)資料進行保護;三是注重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文化的學術研究,加強理論研討學習;四是加大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對贛南客家燈彩歌舞做進一步的挖掘整理??梢灶A見,作為贛南客家民間文化藝術的強大載體,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并將隨時代的演進具有越來越豐富的內涵和外在表現形態(tài)。(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贛南客家燈彩歌舞藝術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紫晨:《舞蹈藝術與民俗文化》,《舞蹈》,1989(1)。
2.樸永光:《傳統(tǒng)舞蹈保護中的價值判斷》,《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
(作者為贛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