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我們?yōu)槿?87名學生做了學習適應能力測量,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熱情、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法、學習技術、學習毅力、同伴關系、身心健康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診斷,對相關數(shù)據(jù),如平均數(shù)、標準差、等級分布、差異檢驗、相關系數(shù)等進行了系列的統(tǒng)計分析。進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本班的問題,制定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依據(jù)科學診斷結(jié)果,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從而達到學生樂學、會學、善學。依據(jù)診斷結(jié)果,我們首先選擇了“學習機會”的教學策略為突破口,推進我校整個的課改項目。
如在完成《真正的施主》第一階段的教學設計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詞悟句,抓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幫助學生分析文中的老人是個心中充滿大愛的人。本課重點是感悟人物的高大形象。試講中學生提出文中有三個人物:賣雞蛋的老人、“我”和收購雞蛋的小販。老人是個心中有大愛的人,是真正的施主;那文中的“我”是不是施主?從哪知道的?小販如何定位?是不是施主?從哪知道的?依據(jù)學生的水平,我們進一步修改教案,時俊卿教授給我們提出建議:“學生對于文本中的三個人物有了正確的定位,那么在寫作方法上,每個人物間又有什么關系呢?或者說每個人物的刻畫起什么作用?”這些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間的關系??墒菍τ谌昙壍男W生來說,這樣的處理有些拔高,怎樣適度安排讓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呢?我們先從板書設計開始修改:我們進行了階梯式板書設計,將施主的含義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理解,即給予、不求回報、他人的需要。教學時橫向排列,先理解三個人物是否都做到給予,達到第一個層次后,板書階梯的箭頭上升一格。再思考,是誰在給予的過程中不求回報?“老人和老師”。而在這兩個人物當中,為什么說老人是真正的施主?這樣,層次出來了,對人物的評價也顯現(xiàn)出來了。下一個階段就是如何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寫法、應用寫法。經(jīng)過研討,我們依據(jù)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選擇了通過媒體演示的方法實現(xiàn)。在出示三個人物的圖片時,我們可以調(diào)整圖片的高度配合板書進行。老人的形象最高大,就讓他的圖片最靠上,其次是老師,最后是小販。小販和教師在文中起襯托作用,或者說是與老人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寫法。
我們還嘗試在課堂教學中設立觀察點,用數(shù)據(jù)來評價所選擇的教學策略是否恰當,教學效果是否明顯,教師課后可以根據(jù)觀察數(shù)據(jù)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便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我們在課堂上分別設置了“教師提問記錄、教師應答情況、學生應答的方式、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關注程度和目標達成與學習評價”五個觀察點,根據(jù)數(shù)字給授課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如在聽完范老師的數(shù)學課后,觀察員作出了這樣的分析:在課堂中,教師提問75次,其中理解24次、運用51次、個體54次、集體1次,通過數(shù)據(jù)反映出教師在備課設計提問時能夠考慮到學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在課堂上調(diào)動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思維,為他們提供不同于其他學生的學習機會,不至于因為遷就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忽視了他們的需求。又如:數(shù)學課上,教師讓第一列站起來,第二列拍拍手,第三列點點頭,第四列拍拍肩,三分之二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更好地理解了列的概念。從教師目光停留在回答問題的學生數(shù)字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投入到了本次教學當中,而且全班學生都參與到了教學過程,停留位置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身上0次說明,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很感興趣,被老師的教學所吸引;從目光停留位置在前、中、后排次數(shù)來看,老師照顧到了全班所有的學生;從目光停留位置在黑板投影屏幕位置次數(shù)6次來看,除了對必需資料的關注之外,老師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關注學生學習上。
教學策略的推廣,讓學校的課堂內(nèi)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激勵性的話語多了,鼓勵性的評價多了,充滿童趣的課堂多了,關注全體學生的教師多了……這樣的變化不是外力強加就可以改變的,是因為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的應用中,讓教師有抓手,見效果。我們收獲了理念上的更新,收獲到了課堂教學的積極變化,更收獲到了科學研究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