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10年代末,著名老莊學者、詩人珠仙(即蕭中侖)[1]賦成七絕《秋感》九首流行傳抄于成都文學界,一時和者至數(shù)十家。其中有一位妙齡淑女,她就是楊勵昭。勵昭名正萱,號夢蘐,祖籍四川崇慶,是清代愛國名將楊遇春的六代孫女,生長于成都。其祖父楊光圻是晚清蜀中著名書法家;伯父楊永清是光緒拔貢、尊經(jīng)書院高材生,有詩存《蜀秀集》;叔父楊叔明[2]時有“詩書畫三絕”之譽。勵昭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中,加以勤勉好學,故在詩詞創(chuàng)作及書畫工藝上均取得了較高的造詣,時已有才女之稱。珠仙讀夢蘐和詩后深為贊賞,謂“夢蘐所和秋感詩,清遠幽邃,如湘女鼓五十弦瑟,中清咸應,弦外有音,凄神動識,不知哀樂之何從,因再疊韻和之,欲藉疏狂以抒其抑郁耳”。以是因緣二人后遂結(jié)為伉儷,蜀中學界一時傳為佳話。
1946年,國學大師蒙文通教授輯校《唐成玄英〈老子義疏〉》成,特請勵昭書錄,由四川省圖書館石印線裝二冊面世。成都學界咸許為一代精品。
楊勵昭之子蕭萐父[3]曾輯伊父珠仙遺墨、母夢蘐詩詞為《松萱遺墨》一冊。原稿于“文革”浩劫中被抄沒。撥亂反正后的1978年,勵昭老人(時年已82歲)憑記憶及親友少量輯存親手重抄,僅存珠仙詩詞66首,夢蘐詩詞44首,雖已十不存一,然斷壁殘珪亦彌足可珍。孫淵、孫女萌及再傳弟子文川于2004年著手將祖父母遺作重編為《松萱遺墨》一冊,又將父詩詞書札、母盧文筠梅畫編為《綴玉集》一冊,精印線裝為一函以為紀念,并分贈親友。獲贈者咸加珍藏。
注釋:
[1]蕭中侖(1885—1961)名參,號珠仙,四川井研人,老同盟會會員,著名道學學者、中醫(yī)學家、書法家、詩人,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有《珠仙遺墨》傳世。
[2]楊叔明(1894—1962)名永浚,號菽庵,祖籍四川崇慶,生長于成都,四川國學院畢業(yè),曾任成都聯(lián)合中學、重慶第二女子師范教員、校長,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四川美術、政法??茖W校教授,西康建省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青年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1949年,他參加四川劉、鄧、潘彭縣起義;新中國成立初期被誤判徒刑八年,1981年平反,按起義人員對待,有《菽庵詩書畫存》傳世。
[3]蕭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生長于成都,武漢大學哲學系畢業(yè),曾任成都華陽中學、尊經(jīng)??茖W校教員,同時主編《西方日報》的副刊《稷下》,傳播進步思想,后參加對華西大學的接管并任該校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