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潔
旅居美國全職媽媽
全心致力家人飲食健康
養(yǎng)子有方被稱為“育兒寶典”
教兒子吃中國菜
兒子不會吃中菜
我和丈夫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國的,生活習慣上已經(jīng)既中也西,不過小孩是美國出生的第二代華人,卻已經(jīng)全盤接受西方,對父母來自中國的那條根已經(jīng)漸行漸遠,能聽一點點中文,但完全不會講。所以情感上,他們也并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當大兒子班上來了個才從中國移民來的新同學時,我的小孩給我介紹起他的新同學:“他是中國人?!蔽荫R上糾正說:“你也是中國人,你們在家里吃的都是米飯,而不是比薩餅?!辈贿^回想起當初教兒子吃中餐,真的是九牛二虎。
兒子從學前班開始,我們就為了教育的質(zhì)量,一直堅持送兒子念美國人開辦的學校。美國學校一向是老師學生吃同樣的飯菜,也因此兒子的胃相當西式化,晚上回家吃中餐,他總是有點排斥。因為中餐沒有西餐那么給力的調(diào)味和強烈的色彩。不是我不愿意給他做西式的飯菜,而是假如我把這塊吃的領域都西式化的話,他對中國就真的一點歸屬感都沒有了。
學吃米飯
美國人也吃米飯,不過他們的米飯用的卻是秈米。外觀和我們通常吃的大米長相大不同,細細長長,要先煮過,之后還要和雞胸肉一起去烤,最后澆了烤肉醬汁拌著一起吃。兒子在學校吃慣了這樣的大米飯,回到家吃飯吃菜不習慣,就自己調(diào)配:在白飯里加了番茄汁吃,卻不大愿意吃家里做的京醬肉絲。只是我也是個很倔的人,就用美國人的材料做中式菜給兒子吃,叫他試,也就從那次以后,他說中國菜原來也不難吃,開始了他的第一步吃中式米飯。
雞肉飯材料有蘑菇、胡蘿卜絲(純屬調(diào)色用)、雞胸肉,調(diào)味料有芝士粉、牛奶、鹽和大蒜。把蘑菇切碎,雞肉切小,在平底鍋里放入少量黃油,放入切碎的大蒜炒香,然后把雞肉放到鍋中炒,接下來放入蘑菇和胡蘿卜絲翻炒后,將白米飯迅速放入繼續(xù)炒,最后放入牛奶。假如對自己的技術(shù)沒信心,又想要一次成功的話,建議放一個濃縮奶油湯的罐頭,和少量水一起煮過。等發(fā)現(xiàn)汁已經(jīng)開始收干,將這鍋米飯全部轉(zhuǎn)到有深度的烤盤內(nèi),最后撒上芝士粉,用烤箱200℃烤20分鐘,就可以吃。假如喜歡味道濃重一點的,可以在炒菜時另外加入洋蔥。
排骨米飯也是道樂趣米飯。買回來的排骨去除里面的骨頭,再切小、修邊,基本上是替排骨整容,修得正好和小孩子吃飯的飯碗一樣大小,然后用刀背把肉排敲軟。洋蔥切成細條,用醬油加入少許糖腌過,有時我就用已經(jīng)調(diào)配好的味噌醬料調(diào)成水,里面再加蒜泥和糖來做那個腌料。腌過后就在鍋內(nèi)爆香洋蔥,最后放入包有面粉的腌排骨炒。收一下汁,放到碗中,再和白飯一起蒸,飯也有肉香,而且比較軟,量也正好是一小碗,小孩子看了喜歡,也會喜歡吃。
兒子邊吃還會邊問我,這個是什么菜?是中式還是西式?我說是中菜,雖然用的是美國人用的材料,但中國人就是這么吃。漸漸他對中菜里有時要放醬油開始習慣,也不會說那是種怪味道。不過為了吃得健康,我炒菜也盡量少用醬油,并強調(diào)中國人就是這么吃米飯的。
試吃其他中國菜
后來,他對吃中國菜也沒有那么排斥了,我就發(fā)揮中國面食種類豐富的優(yōu)勢,教他吃年糕和春卷。
美國人雖然也吃春卷,但在超級市場里買到的春卷皮,根本就是張超大的餛飩皮。買回家還要另外把皮子搟薄,最后現(xiàn)場辦公,帶了兒子在灶頭邊,叫他看我如何制作中國春卷皮。他做我的幫手,我拿出面粉,他替我加水,加鹽,然后他就看著我如何把面粉在加過水后,揉來揉去最后變成一個很軟的面粉團,最后可以放到平底鍋里去燙出一塊完整的春卷皮。因為是自己家里做的皮,所以比外面買的都軟。而且要給小孩子吃,我也盡量做得比較小,讓他們可以一口就吃掉,而且美國人吃的春卷里面放的都是綠色的菜和胡蘿卜,我就做地道的上海春卷,順便跟他說起這道菜是小時候媽媽的祖母一直做給媽媽吃的。祖母做那道菜的訣竅,我也有事沒事地告訴他:春卷里放黃芽菜線粉雞肉加蝦,先把料炒熟加入高湯,線粉可以吸掉點蔬菜里的水,春卷皮就不會透穿,放蝦是為了色彩鮮艷,然后放入油鍋里炸一炸。不過兒子最后還是要照了老美吃春卷的習慣,蘸番茄醬來吃。比起剛開始,每天放學回家一看見中餐,他就掛起一張苦瓜臉,對于他那肯吃中國菜的精神,我已經(jīng)相當滿足了。
不拒絕西餐
西餐有西餐的優(yōu)勢,簡單又有飽感。就拿意式餃子來說,做起來就相當簡單。里面的包餡都是熟的,而且可以到店里買來真空包的,隨時想吃,而且包起來也簡單,把皮子就像兩張郵票般重疊,料放中間,最后用餐具叉壓過,就可以在水里煮了。煮到東西都浮起來就表示熟了,再開個海鮮湯的罐頭,淋在餃子上,里面加點芝士就可以吃了。如果要再考究一點,拿進烤箱烤過,把芝士烤了硬起來,又是另道菜。每次我們外出郊游回家時,我會跟他解釋,今天大家都累了,就弄個比較省力省時的菜。
不過,時間久了,小孩也會發(fā)現(xiàn)西餐的餃子快是快,內(nèi)容比較單一,因為里面是放熟的雞肉、蝦肉等大塊的熟肉再固定地加酸芝士,遠沒有中式餃子能變花樣,所以他有時也愿意在家吃中餐,只是中餐不像西餐那么講究外觀的美,都是炸雞塊。老美的雞塊還會壓成各種動物的款式,而中國餐館的雞塊實在,好吃,但有時就是“塊頭”太大,小孩吃了幾口發(fā)現(xiàn)還是那么大塊,也不肯往下吃。
用心做菜
曾經(jīng)吃過一鍋料很好,但完全沒味道的羅宋湯,我和老公在飯后都很心疼料給糟蹋了。老公反復說,你不會做出那么沒水平的湯,其實我一看就知道那鍋湯失敗的原因,就是做得沒心,更加沒有愛,只以為放料放水開一點針眼大的煤氣,煮開就是湯,但最后連當洗澡水都不如,因為沒有愛,所以做湯前根本沒有想過如何把味道調(diào)得可以令人下咽。
一家人團圓吃飯,不是只為填飽肚子,還是個情感交流的平臺。家里人都是一天沒見了,可以講講各自一天的見聞,聽聽小孩學校里的情況。而我,當小孩吃著飯,突然說什么時候可以回國去吃一次小籠包。我說暫時你要上課,不會回去,但是媽媽明天可以給你做,小孩聽了很高興,原來家的概念,有時可以很近,有時也可以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