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高士奇《北墅抱翁錄·楊梅》中講:“江南諸果,以楊梅為冠。有紅、白、紫三種。河朔葡萄、瀘南荔枝,與此果堪鼎足。”
楊梅原產(chǎn)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現(xiàn)在種植量較大的地區(qū)為浙江、江蘇以及廣東等地。古代交通落后,楊梅的鮮果又不易保存,古人無法將南方產(chǎn)的楊梅鮮果及時運到北方,所以,在《詩經(jīng)》里沒有關(guān)于楊梅的記錄。目前所知“楊梅”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中講了一個與楊梅有關(guān)的故事:楊修,字德祖,是漢獻(xiàn)帝時太尉楊彪的兒子,自小聰明過人。孔融與楊彪是摯友,一天,孔融到楊彪家做客,這一年楊修只有九歲。楊家以當(dāng)時極罕見和珍貴的楊梅招待孔融,孔融指著楊梅問楊修:“此實君家果?”(這楊梅是你們楊家特有的果子嗎?)楊修立即回答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保ㄎ铱蓮奈绰犎思艺f,孔雀就一定是孔家豢養(yǎng)的飛禽。)于是,楊梅又得了個“楊家果”或“君家果”的別號。
楊梅與葡萄一樣,都可以釀酒。不過,如今很少有人用楊梅作原料釀酒,能見到的所謂“楊梅酒”通常就是將楊梅直接浸泡到燒酒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提到楊梅有治療“下痢不止”,也就是今人講的止瀉作用,方法是“楊梅燒研,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
一次上海電視臺紀(jì)實頻道“往事”專欄在普陀山舉行優(yōu)秀紀(jì)錄片評選,于是有機(jī)會到舟山的沈家門海邊夜排檔嘗海鮮。這里供應(yīng)的大多是余姚某酒廠生產(chǎn)的“楊梅白酒”,也是以白酒浸泡楊梅制作。多吃海鮮容易拉肚子,而“楊梅白酒”正是治腹瀉的“良藥”,于是“楊梅白酒”賣得十分火爆。這種“楊梅白酒”酒精度不高,估計在25℃左右,廣口瓶裝,每瓶半斤,我們一行十幾人竟喝掉了30瓶。
“山前五月楊梅市”,到了五月的芒種前后,江南的枇杷和楊梅先后采摘上市。由于楊梅的儲藏保鮮十分困難,所以,一年之中只有幾天能品嘗到新鮮楊梅。古人詩詠楊梅往往是枇杷與楊梅并提,如宋之問《登越五臺》詩:“冬花采盧橘,夏果摘楊梅”,蘇軾詩:“攢金盧橘塢,散火楊梅鮮?!?br/> 如今,浙江的余姚仍是中國楊梅最大的產(chǎn)區(qū),上海的楊梅大多來自余姚。上海街頭的水果小販將楊梅分裝在塑料籃里論籃賣,一般會在籃子上放上幾片綠葉,以表示這些楊梅很新鮮,是剛采摘下來的。實際上這是小販們的噱頭,這些葉子并不是楊梅葉,而是夾竹桃葉。因為上海不產(chǎn)楊梅,許多人根本不識楊梅葉,也找不到楊梅葉。
楊梅果實的表面是無數(shù)凹凸的瘤狀,形狀有點像佛的頭。李時珍講:“揚州人呼白楊梅為圣僧”,不知今日揚州是否還有這樣的稱謂。楊梅的肉質(zhì)很嫩,表皮上又是凹凸不平,不易清洗,于是上海人習(xí)慣用鹽水浸泡楊梅,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清康熙高士奇文中還有關(guān)于詩人陸游的一段話:“楊梅,醋者乃薦以鹽,佳品來嘗用”。陸游以為,用鹽水浸泡楊梅的目的在于適當(dāng)祛除楊梅的酸味,品質(zhì)優(yōu)良的楊梅是不必用鹽水浸泡的。所以,衛(wèi)生部門建議,鹽并無殺菌作用,可以用一定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