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的愿景:加強伙伴關系”為主題的第二屆印度-非洲論壇峰會,于5月25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
印非論壇峰會已是第二屆,在2008年首屆德里峰會上,通過了《德里宣言》和《印度一非洲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印非在21世紀建立“全天候伙伴關系”的框架和藍圖。
按照非洲輿論的觀點,此次亞的斯亞貝巴峰會,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前述兩個綱領性文件以及以此為框架所構建、描繪的印非“21世紀全天候伙伴關系”進行一次認真的、階段性盤點。
印度式“援非”受益面廣
為了給“盤點”營造一個溫馨、親切的氛圍,賓主雙方都用心良苦。
非洲方面,有中國血統的非盟秘書長、加蓬人讓一平專門致信貿易部長級會議,對3年來印度在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給予非洲的“最大幫助”特別表示感謝。這份感謝并非客套,更不是虛詞,事實上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印度對非洲最持久、最成功、也最著力的幫助。正是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與美國、歐洲乃至中國將給非洲提供教育資助的主攻點放在精英階層不同。
印度的“非洲大學生培訓計劃”覆蓋面廣,針對性強,各階層非洲人都有受益者,許多原屬中、下階層的非洲青年通過在印度所獲得的文憑、專長,回國后找到體面、對口的工作,或躋身精英階層,這批人在社會上的崛起,使得非洲(尤其東部和東南部非洲)出現了一個對印度抱有好感的階層,其人數雖然有限,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印度方面,以往在非洲的經營多側重于印度洋沿岸,甚至喊出過“變印度洋為‘印度之洋’”的口號,而此次則將更多精力放到遠離這一傳統印度優(yōu)勢區(qū)域的更廣闊非洲空間。應印度方面之邀,塞內加爾樂隊“KrGi”將應邀飛赴亞的斯亞貝巴,為峰會作即興表演,這個在西非名噪一時的本土打擊樂團,就是來自遠離印度洋、以法語為通用語言的西非國家塞內加爾。
之所以煞費苦心,精心布置,是因為與會雙方各有所求。
自第一屆峰會以來,非洲國家、尤其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就對印度這個新興大國抱有更大期望。傳統上非印間淵源深厚且密切,東非、南部非洲和印度的貿易往來延續(xù)幾個世紀之久。印度僑民更遍布非洲,有的已生存了五六代人,在商業(yè)、貿易、民間金融領域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非洲各國所期待于印度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文化交流、學術幫助,也不僅僅是上屆峰會所承諾的覆蓋非洲34個不發(fā)達國家和94%印度現有關稅項目的免稅優(yōu)惠計劃。盡管非印雙邊貿易額從2000年的32億美元起步,如今已增長了近10倍,但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較差。處于轉型之初、將服務業(yè)、外包產業(yè)等當作經濟拳頭的印度,在非洲的長項——資源方面需求量尚不足以填飽對方胃口,而自身經濟門類的不齊全,也無法全方位滿足非洲對價廉物美工業(yè)品和高科技產品的需要。
第一屆峰會時,非洲就直言不諱地要求印度多投資、多輸血,尤其在鐵路建設、信息技術、通訊能源等基礎項目上多作建設性投入。而印度也許下“未來5年為印非和非洲內部貿易提供54億美元信貸支持”的許諾,但3年過去,除了在電訊、鋼鐵等個別產業(yè)有所建樹(嚴格地說像塔塔這樣的財團并不能算真正的“印度財團”),印方在非洲發(fā)展所最急需的基礎項目上投入很少。
“援非”受困于印度現實
第一屆印度非洲峰會所通過的《德里宣言》洋洋灑灑23款,第一款、也即印方最看重的一款,就是“在聯合國改革議題上協調立場”。當初積極倡導安理會改革的前任秘書長安南正是非洲人,而急欲入常的印度更是對聯合國改革最熱衷的一家,近年來,它一方面和德國、日本、巴西結盟,試圖“打包人?!保幻娣e極做老“五?!钡墓ぷ?,希望后者支持、至少不阻撓印度的人常努力。
對于非洲,印度寄予厚望,雖然非洲各國中并無一個常任理事國,但成員國數量多,在安理會聲勢浩大,只要非洲各國能普遍支持印度入常,印度的希望就會增大很多。對于印度,通過類似印度一非洲峰會這樣的平臺,“援助牌”、“文化牌”、“感情牌”三管齊下,爭取更多的人常同情票,是這個新興大國對非洲、對峰會最重要、最懇切的期望。
然而愿望雖好,實現卻非易事。
雖然印度近年來發(fā)展很快,但在發(fā)展過程中本國卻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現象,非洲各國所期待的輸入性投資、尤其是基礎建設類的輸入性投資,恰也是正處于經濟發(fā)展關鍵時刻的印度自身所迫切需要的。
作為議會制、聯邦制國家,印度政府很難下決心在國內基建欠賬成堆、地方和社會嗷嗷待哺怨聲載道的前提下,將大量寶貴資金投到遙遠的非洲,即便下了決心,所能拿出的手筆也注定有限,在資源、市場需求尚不迫切,印度一非洲經濟互補性不強的當下,就更加艱難。讓一平的致辭雖然客氣,卻話中有話,不難想象,一旦巨大希望轉化為巨大失望,對于感性色彩強烈的非洲人而言,將意味著什么。
對于印度人常訴求而言,泛泛的支持不難得到,但實質性幫助的得到同樣艱難。
“中國威脅論”?
峰會召開前夕,日本共同社曾有文章稱,中國以“支持印度入常則削減對非援助”,迫使非洲各國不敢支持印度入常,這雖然是得不到證實的傳聞,但客觀地說,中非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以及相互間的互補性,都尚非印非間關系所能比擬、替代,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一貫主張慎重、穩(wěn)妥,不預設人常名額和候選國,這種態(tài)度不可能不影響到非洲國家的立場。
不僅如此,大多數非洲國家對印度日本一德國巴西“四伙伴”在入常問題上志在必得、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并不感冒,許多非洲國家認為,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宗旨,應該是向著更有代表性的方向發(fā)展,如果按照這四個國家的心意去改,未來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就有4個歐洲國家、3個亞洲國家和2個美洲國家,成員國最多的非洲仍然沒有一個代表,廣大穆斯林世界的代表數也是零,因此支持安理會改革是一回事,支持印度方案是另一回事,在不少非洲國家看來,印度方案不符合非洲大陸的利益。
由此可見,第二屆印度-非洲論壇峰會依然是各有所求的會議,但在最關鍵的問題上很難做到各取所需:全方位滿足非洲“加強實質性投資,尤其基建投資”的要求,不符合印度利益,實力上也確實難以做到;而讓非洲全心全意支持印度入常,則恐怕也不容易——這不但要求印度下狠心“散財”,還要求它在安理會改革方案上照顧非洲方面的意愿,比如支持南非或尼日利亞等非洲代表入常,而這樣做又會與“四伙伴”間的君子協定相沖突,會令問題變得更復雜、更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