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領袖,也是后來一切革命的精神領袖。所謂精神領袖有兩層含義:
第一,他不是組織中的政治領袖,幾乎沒有什么政治組織真正聽過他的話;
第二,一切革命的政治組織,不管是搞什么革命的政治組織,都宣稱孫中山是他們的旗幟。
1
毛澤東主席曾評價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的確如此,至今我們所能看到的,依然只是中山先生的背影,他依然走在所有中國人的前面。
他對民主共和懷有堅定而深刻的信念,自從1894年創(chuàng)建興中會、宣布革命的最終目標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之后,他畢生沒有動搖過這種信念。當他提出要在中國推行民主共和制度時,康有為還僅僅是從儒家經(jīng)典中尋章摘句,為小幅度的變法尋找傳統(tǒng)根據(jù);而袁世凱也僅僅是作為一名身處前線的外交官員,對國家戰(zhàn)和不定的國策而憂心忡忡。孫中山走在了這一切人的前面。在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多次向入會的會員解釋革命的目標是創(chuàng)建共和制政府,當時有些只以“排滿”為革命目的的會員甚至提出推翻滿人皇帝、讓漢人做皇帝的口號。孫中山明確指出:“中國數(shù)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①當時國內的“現(xiàn)代化”精英們,也還僅僅是在做著君主立憲的努力。
1923年,中國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袁世凱和張勛兩次帝制復辟,處于軍閥混戰(zhàn)之中,孫中山在對學生講演中提出,革命不能屈從大多數(shù)人眼前的愿望,革命是要改造大多數(shù)人,使他們真正能成為民主共和國的公民的。他說:“我們有時到鄉(xiāng)下去,高年父老都向我們說:‘現(xiàn)在真命天子不出,中國決不能太平’,要是中國統(tǒng)計學發(fā)達,將真正民意綜合起來分析一下,一定(是主張)復辟(帝制)的人占三萬萬九千萬多(當時全國總人口為四萬萬)。我們果然要遵崇民意,三、四十年前只好不提革命了,因為那時,多數(shù)人是要詈我們是亂臣賊子,是叛賊,人人可得而誅之的。你們要實行自己的宗旨,不要處處遷就民意,甚至于與民意相反,也是勢所不恤的?!雹谒靼?,以中國絕大多數(shù)國民的實際思想狀況,是不贊同民主共和制度,反而贊成帝制的,但他以一人敢獨對天下人的勇氣,堅定不移地號召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因為他認為,任何一個真正嘗到了民主政治下自由平等滋味的中國人,是絕對再也不能忍受帝制這種落后制度的壓迫的,革命不是為了尊重現(xiàn)在的民意,而是改造人民,讓人民成為平等自由的新人民。
他熱愛自己的人民,不因人民現(xiàn)在觀念的落后就對人民喪失信心,而是扎扎實實從最基礎的思想啟蒙做起,他最令人感動的著作是一本《會議通則》(后來也叫《民權初步》),他認識到,千百年來,受專制政體壓迫的中國人民,沒有養(yǎng)成心平氣和地開會討論問題的習慣,要么是鴉雀無聲地受壓迫,要么是嘯聚起來大呼小叫地造反。要在中國切實推進議會政治,首先要學會開會,所以,他親自撰寫了這么一本書,內容是講開會的基本規(guī)則,比如發(fā)言前先要舉手,會議主席同意后才能發(fā)言,別人在講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能隨意打斷等等,如同小學生守則一樣,從基礎做起。他希望自己這部書就像軍隊里訓練士兵的操典一樣,讓人民照此演練,這樣才能培養(yǎng)起負責任的現(xiàn)代公民。③在中山先生看來,民主制度的第一步是國民要學會開會。可是,一百年過去了,中國人學會開會了嗎?看一看號稱民主的臺灣,那里立法院開會經(jīng)常上演“全武行”,他們連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所希望的能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都做不到,又怎么能稱為有民主素質的現(xiàn)代公民?
孫中山深知,中國未來發(fā)展的目標不只是民主政治,更主要的是科學與實業(yè),在這方面,他做出了許多遠遠超出當時國人想象的規(guī)劃,這些規(guī)劃由于太超前,當時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是在冒空炮、說大話,所以,有人譏諷他為“孫大炮”,但是,從今天的眼光看來,這些內容都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有些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有些還正在實現(xiàn)中。比如,他最早提出在海南建省,以促進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在20世紀80年代,新中國政府才實現(xiàn)了這個設想,在海南建省。他在1912年就提出要在中國修建20萬英里的鐵路,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經(jīng)濟和美國一樣強大。20萬英里約合34萬公里,預計到2012年,中國實際能投入運營的鐵路只有11萬公里。孫中山的設想當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空想,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鐵路總里程就超過39萬公里,中國的國土面積與美國差不多,要想達到和美國一樣的經(jīng)濟總量,建設起與美國里程相應的鐵路網(wǎng)是合理的。所以,未來中國的鐵路,特別是高鐵,還是要進一步發(fā)展的。
在辛亥革命后,雖迭經(jīng)政治變故,孫中山始終處于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但他沒有放棄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研究,利用一切條件進行實地調研,撰成《建國方略之二?實業(yè)計劃》一書,就在何地建港口碼頭、何地建工廠、何地修鐵路,做出詳盡系統(tǒng)的規(guī)劃,不僅有文字,還有地圖,有些地方甚至是中山先生親自帶著測量人員去實地測量而來的地圖,其中很多規(guī)劃,在后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不斷深刻落實,比如去年才通車的川漢鐵路宜萬段的路徑走向就與孫中山當年的規(guī)劃基本重合(參見本刊2010年第四輯《失去目標的革命——保路運動再梳理》)。
讀孫中山的這些著作,我們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幅這樣的場景:一位飽受政治挫折、飽受時人譏諷的政治家,風塵仆仆地奔波在戰(zhàn)火紛飛的中國大地上,為戰(zhàn)爭結束后的祖國規(guī)劃未來的建設方案!
孫中山是先進的,太先進了!1905年,在制定同盟會綱領時,他堅持要加上一條“平均地權”,當時,大多數(shù)同盟會員不理解,孫中山苦口婆心地為大家講解,革命后中國一定要實現(xiàn)工業(yè)化、城市化,城市化的發(fā)展將帶來地價的急劇上漲,并將由此而引起兩極分化,產生社會矛盾,引發(fā)社會革命。因此,應未雨而綢繆,先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想出的辦法就是“平均地權”,即革命后,統(tǒng)一按現(xiàn)有地價在全國估定地價,以后一切因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上漲那部分的地價全部以土地稅的方式上交給國家。國家將用這筆因地價上漲帶來的收入為全體國民辦事,使全體國民共享地價上漲帶來的好處。同時,除土地稅外,國家免征一切工商稅,以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這樣,就可以做到國與民共富。說實在的,不要說當時的同盟會員,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我們,剛讀到孫中山先生這些論述時,也沒有什么感覺,可是到了今天,又過了三十年后,面對著已經(jīng)對千家萬戶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房地產價格上漲,我們才理解了孫中山先生“平均地權”思想的超前價值。他在100多年以前就已想到的問題,在今天才發(fā)生。如果我們能早些理解中山先生的思想,預先采取措施的話,何至于面對著抑制房地產價格與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兩難處境呢?
這時,我們覺得離這位一百年前的先行者,居然還有這么遠的距離!
2
一個人在思想上太超前了,難免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顯得笨拙和幼稚。孫中山先生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他雖然組織起了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并被選為組織的領導人,但在實際革命方法上,卻比較機械,沒有考慮到他的追隨者們心里的實際想法,他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應在廣東沿海地區(qū)發(fā)動武裝起義,這樣可以得到海外的彈餉接濟,所以,把全部的資金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廣東的武裝起義中,結果是屢戰(zhàn)屢敗,這引起了同盟會中其他省份,特別是湖南、湖北籍成員的不滿,他們認為孫中山鄉(xiāng)土觀念過重,不信任其他地區(qū)的同志,所以,與孫中山離心離德,以宋教仁為首,建立起同盟會中部總會,這個組織雖然也叫同盟會,但實際上不聽孫中山的話,是游離于同盟會之外的獨立組織。另外,由于孫中山把主要經(jīng)費全投向武裝起義,只給主辦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章太炎留下2000元,弄得章太炎無米下鍋,幾近于靠乞討為生,對孫中山意見很大。加上廣東的起義不順,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前,同盟會內部已經(jīng)四分五裂,孫中山也聲稱要拋棄同盟會另組革命黨。這些因素造成了同盟會與武昌起義,以及響應起義的多個省份在組織上并沒有直接關系的事實。后來,獨立各省雖然公推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但主要是出于對他個人名望的借重,而不是組織上的服從,他也只是象征性的符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做了幾個月的“傀儡總統(tǒng)”。
客觀地說,孫中山缺乏組織能力。他有高瞻遠矚的理想,有對這種理想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熱情,這些東西使得一批懷有同樣理想和信念的人能聚集在他周圍。但是,他缺乏能讓組織里的各個方面、各色人等都滿意的能力,常常是顧此失彼,整個組織形不成統(tǒng)一的行動力。當組織中其他成員出于各種原因表達出不同意見甚至抵觸行動時,孫中山要么是任氣使性地宣布不要這個組織,另組新黨,如他曾對同盟會所做過的那樣;或者采取落后的民間會黨手段,要求組織中的其他成員絕對服從他個人的意志,并且立誓詞、按手印,如他在二次革命后組建中華革命黨時所做的那樣。正是由于缺少實際的組織才干,所以,他始終沒有在一個強大的實際政治組織的擁護下實現(xiàn)自己的革命目標,相反,總是作為一個政治上的象征符號,被各種有實力的政治組織擁來擁去。
在革命的具體方式上,他表現(xiàn)出了一種幼稚可笑的實用主義,終其一生,他主要的革命方法就是從海外籌款,然后回國來雇會黨造反。為了籌款,他不負責任地答應捐款人的一切要求,對支持他的商人他許諾說革命后將給這些人開礦、筑路的優(yōu)先權;對于支持他的國家,他許諾革命后將給予這些國家優(yōu)先的特權。他的這些許諾很少會有人相信(這也是他被譏為“孫大炮”的一個原因),所以,也就總募不夠革命所需要的金錢,也雇不到能幫他革命的會黨。其實,這不是個錢的問題,有再多的錢,也不能讓那些多數(shù)只想騙兩個錢花的會黨成員為一種空洞的理想去流血犧牲,往往是拿了錢不辦事。他雖然精通一切西方的政治理論,為革命設計出一個看似符合邏輯的三個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但是,他缺少對國內各階層(從上層官員士紳到軍隊官員)思想狀態(tài)的實時了解,這和他長期處于海外流亡、與祖國人民缺少直接交流有關,所以,不能及時調整革命的地點和革命的主要支持力量,以致于失去了對于國內革命力量的實際控制能力。
3
今天,越來越多的歷史讀物集中于描寫孫中山(以及一切革命黨人)那些滑稽可笑的軼事,越來越多的通俗歷史讀物把某些無足輕重的細節(jié)擴大為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還有人以袁世凱等人曾做出過的許多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就來映襯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現(xiàn)代化建設”方面的無所建樹。
這是當下的時代氛圍所造成的,平庸幸福的和平年代,占據(jù)時代舞臺的是以個人幸福為最高原則的平庸人物,個人主義價值觀正以“人本主義”或“人性化”之類的理由成為時代的主流價值標準,按照這種標準,確實很難理解孫中山、黃興這些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放棄個人的安逸富貴,強迫人民要當自由的公民的革命家的行為。庸人們努力找出這些革命家們滑稽可笑的東西,試圖以這些英雄們偶爾一現(xiàn)的卑下來為自己的卑下辯護。在這種情緒下,能辦實事又有人情味兒的袁世凱等人反而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推崇。
庸人們最有力也是最卑劣的手段就是把偉人與庸人一樣的那一面突出強化出來,以一種看似恭維的樣子說:看,偉人也有平凡的一面,我們熱愛平凡的偉人!其真正的潛臺詞是:看,偉人有什么了不起,還不是和我們一樣,貪財、好色!
我鄙視一切這類說法,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因為他不同于凡人。如果僅僅從他與凡人都擁有相同的新陳代謝的生物學功能來說他是個凡人的話,那毫無意義。人與人的差別不在于一般的動物生理,而在于擁有不同的靈魂與思想,偉人們因為擁有偉大的靈魂而成為偉人,而不是因為擁有與凡人一樣的生理功能而成為偉人。在現(xiàn)代社會,評價孫中山這類人物時,尤其要堅持這一點。
孫中山是真正偉大的人物,不管那些愛挖掘歷史陰暗面而為自己的陰暗心理壯膽的人再挖掘出多少關于孫中山的“負面新聞”,也改變不了他走在中華民族最前面的事實,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行走在跟著他背影前進的路上。
他是中國一百多年前的精神領袖,也是現(xiàn)在的精神領袖!Ω
深度閱讀推薦
1、(美)史扶鄰著《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
此書是美國學者史扶鄰先生所著的一本專著,研究的主要是在1905年前孫中山的主要活動情況。這段歷史因史料之缺乏過去少有人有透徹的研究,但本書卻以極有限的史料做出極深入的研究,殊為難得。全書態(tài)度極其嚴謹,語言生動流暢,是那種厚積薄發(fā)的優(yōu)秀著作。順便說一句,筆者是在20年前讀此書的,當時,最打動我的是他客觀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因為那時,我們在國內能讀到的孫中山傳記,全是一邊倒的贊頌阿諛之詞,讀到此書,如同清風拂面。時過境遷,國內學術界終于也有了“有話好好說”的自由氛圍,但遺憾的是,又出現(xiàn)了另一種專挖別人隱私丑聞的極端。再讀此書,不勝感慨: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客觀地做學問呢?
2、(美)韋慕庭著、楊慎之譯《孫中山——壯志未酬的革命者》,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此書也是美國學者所著,1976年在美國出版,1986年在中國出版,現(xiàn)在這個版本是2006年重印的。史扶鄰教授評價此書為“最持平和最全面的孫中山的英文傳記”,確實如此,全書客觀嚴謹,如實地描述出孫中山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對其優(yōu)點無過度之溢美,對其缺點無刻意之回護。筆者亦是20年前讀過此書,迄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比它更好的孫中山傳記(無論是外國人寫的,還是中國人寫的)。
3、李敖著《孫中山研究》,中國友誼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李敖先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搜羅一切名人的私生活內容,加以爆料,像一個專挖歷史花邊新聞的娛樂小報的記者,他是解構崇高的老手,對于革命多有譏諷之語。向讀者推薦這本我并不喜歡的書,主要是希望讀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后人出于不同的立場對孫中山所做的評價。各種書都得讀,什么觀點都了解了,才會有自己的判斷。
4、《孫中山全集》(第六卷),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2版。
推薦大家讀一讀此卷中的《建國方略》,為孫中山先生1917年—1919年間所著,共有三部分:1、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心理建設);2、實業(yè)計劃(物質建設);3、民權初步(社會建設)。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哲學思想和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設想,在今天以經(jīng)濟建設為重心的時代,讀一讀中山先生當時的設想,仍有啟發(fā)意義。
◎孫中山像
孫中山(1866—1925),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jù)其生前遺愿,將陵墓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廣東省中山市孫中山故居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qū)東南方17余公里處,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于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位于翠亨村后邊緣,坐東朝西,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故居的主體建筑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為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赭紅色二層小樓,并設有一道圍墻環(huán)繞著庭院。
孫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樓房內部設計用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故居正室內陳設保持著1892年至1895年間孫中山先生經(jīng)常返鄉(xiāng)居住時的景貌,孫中山先生最后一次在此小住是1912年5月。二樓南邊,是孫中山的書房,墻上掛著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室內有孫中山日常使用過的書桌、臺椅、鐵床。1893年冬,孫中山曾在此書房研讀古今書籍,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并曾在這里草擬《上李鴻章書》。1895年與陸?zhàn)〇|在此書房商討救國方略,還曾在這里為鄉(xiāng)親治病。
←◎廣東省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內的警世鐘
警世鐘立于孫中山紀念館外,上刻有“共進大同”四個大字。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1926年1月動工興建,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196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堂后有墓門二重,為獨扇銅制,門框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