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論述了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的互動關系: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保證,優(yōu)化會計行為形成的相關和可靠的會計信息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二者相互促進,雙向互動,并通過博弈模型進行了證明。
【關鍵詞】 公司治理; 會計行為; 互動
由于國有企業(yè)現代企業(y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國有企業(yè)的產權缺位和產權虛置問題,雖經過國有企業(yè)的改革,但并未得到根本的解決。由于委托代理關系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作為有限理性的經營者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存在著會計行為異化,操控會計信息的可能,從而產生了代理成本。國有企業(yè)的所有者通過公司治理對經營者的行為加以激勵和約束,促使其以企業(yè)利益最大化為出發(fā)點。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呈現一定的互動性,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保證,優(yōu)化會計行為形成的相關和可靠的會計信息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二者相互促進,雙向互動。
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保證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引發(fā)的,動機是建立在需要基礎上的。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內部驅動力,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個體的行為,總是直接或間接、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了獲得某種需要的滿足。因此,需要是推動人類行為活動的原動力。正如馬克思在闡述社會經濟活動源泉時所指出的:“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正是“需要”這種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決定了人們行為的動機和人們的行為本身。在企業(yè)中,擁有信息優(yōu)勢的經營者有著各種各樣的需要,諸如:安全的需要、契約的需要、政治的需要、職務升遷的需要等,在其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個人利益最大化成為經營者的追求目標,正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形成了其生產失真的會計信息的動機,從而導致了會計行為異化的發(fā)生。動機是行為產生的內在的直接原因,動機支配行為。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是受動機支配的,它引發(fā)并維持某一動作,是行為的主要動力。
需要是行為產生的基本原因,而動機是行為產生的直接原因,行為是動機的外在表現。需要引發(fā)了動機,動機導致了行為的發(fā)生。但是,并非人們的所有需要都會轉化為動機,有了動機并不一定會導致行為的產生。
行為學家?guī)鞝柼亍けR因根據“需要,動機和行為”的關系,首次提出了關于人類行為的著名公式:B=F(P,E),式中,B表示行為,P表示個體的心理和人格,E表示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該行為函數表明人類行為是人對不同環(huán)境所做出的現實反應活動。意思是說,人類行為乃是由人的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huán)境刺激所決定,因此,研究人的行為規(guī)律,必須從個體心理和環(huán)境方面尋找原因,行為是他們相互作用的結果。會計行為是會計行為主體與會計行為環(huán)境作用于會計行為客體的結果。會計行為異化是經營者在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的前提下,基于生產失真的會計信息的動機,在其不能得到有效激勵的情況下,對會計環(huán)境的影響所做出的能動反應。
經營者在個人利益最大化需要的驅使下,萌發(fā)了生產失真會計信息的動機,但這種動機未必轉化為現實,只有在公司治理權力失衡和會計管制不力的情況下,其動機才會導致會計行為異化的發(fā)生。會計行為異化的產生是經營者在動機與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的行為反應。
在國內外的研究中,關于公司治理對會計行為影響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Watts & Zimmerma,Steven Balsam等人的研究均表明,代理人存在為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操控會計行為,生產失真的會計信息的動機。王立彥、劉軍霞(2004)檢驗A一H股雙重報告差異與公司治理的關系,結論表明公司治理機制對會計信息披露有顯著影響。Leftwich,Watts and Zimmerman發(fā)現,企業(yè)的公司治理越完善,其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崔學剛以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指數作為公司透明度的代理變量,發(fā)現公司治理越完善的企業(yè),其信息透明度越高。
公司治理作為企業(yè)的制度安排,同時也是會計行為主體提供會計信息的內部環(huán)境。完善的公司治理通過內部權力制衡以及激勵約束機制的安排,減少經營者操控會計信息的空間,加大違規(guī)成本,減少其會計行為異化的收益。同時通過加強會計管制,確保經營者所提供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有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會計行為的優(yōu)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
行為激勵的過程就是激發(fā)人的潛在的某種需要,并由此產生動機,使人們具有某種內在的動力,朝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對行為的激勵過程,實際上是要使激勵引起經營者的需要、動機等產生激活與興奮狀態(tài),從而引起積極的行為反應,以實現預期的目標,提高工作績效。當經營者所處環(huán)境不能對其形成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時,便會萌發(fā)通過會計行為異化的方式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相反,當公司治理機制能夠有效地激勵與約束其行為,便會促使其以企業(yè)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需求。
所有者要實現對經營者的激勵離不開對其代理結果的正確評價,而評價的依據往往是經營者披露的會計信息。如果所有者與經營者所掌握的信息完全一致,所有者將會對經營者做出正確的評價,也就不會出現委托代理問題。但是由于雙方的效用函數不同,他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經營者為了追逐激勵,規(guī)避約束,可能通過會計行為異化的方式披露失真的會計信息。正是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經營者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委托代理關系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礎,而會計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成為維系委托代理關系的紐帶。
Jensen和MeCkling認為企業(yè)作為一個契約的結合體,由簽約、履約、評估、再簽約等一系列過程構成。而其中的“評估”工作有賴于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是企業(yè)作為一個契約結合體得以順利運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契約觀的視角來看,企業(yè)簽訂、履行、評估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伴隨著信息的生產。反過來,會計信息也成為衡量契約責任、評價代理績效的必要手段。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是聯結委托代理關系雙方的紐帶,是各種企業(yè)契約的評價標準。良好的會計信息披露機制是公司治理機制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優(yōu)化的會計行為所形成的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是解決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因素,其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所有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完善。國有企業(yè)的經營者借助會計信息披露機制來反映受托責任的完成和履行情況,并向所有者傳遞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充分、透明的會計信息披露將有助于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充分發(fā)揮其在激勵約束機制中的作用。
目前,對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關系的研究,研究者大多側重于公司治理對會計行為的影響,即使對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的互動研究,基本屬于規(guī)范分析,處于靜態(tài)的、零散的研究,并沒有深入探究兩者的互動機理。本文力圖通過構建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兩者互動的博弈模型,厘清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之間是如何實現互動,以期為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三、國有企業(yè)公司治理與會計行為的博弈分析
在博弈模型中,博弈雙方為企業(yè)的所有者(主要包括國有資產的管理部門)和經營者。假設企業(yè)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都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經營者有兩種選擇:一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采取“會計行為異化”,一是為了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的目標而采取“會計行為優(yōu)化”;同樣,企業(yè)所有者針對不同的情況也有兩種選擇,“加強公司治理”和“疏于公司治理管理”兩種選擇。
假設W為企業(yè)經營者的固定收入工資(設為不變常數);P為股票的貨幣價格,進一步分為:P1表示經營者以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時的股價,P2表示經營者以個人權益最大化為目標時的股價,假設在一定時期內P值變化不大,且P1>P2,F(P)為經營者除固定工資W以外所得的股權收益,將其定義為以股票價格P為自變量的函數,且dF(P)/dP>0;Q為經營者因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獲得的其他不當得利,V為經營者因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被企業(yè)所有者監(jiān)督時受到的處罰(設V>Q)。G為企業(yè)所有者應得的正常股權收益,C為企業(yè)所有者為加強公司治理所付出的成本,R為所有者加強公司治理帶來的收益(R>C),L為經營者會計行為異化給所有者帶來的損失。
由上述假設,可得到企業(yè)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收益矩陣如表1所示:
根據博弈理論,在這個博弈中不存在純策略的納什均衡,具體分析如下:
?。?)當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異化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時,所有者選擇加強公司治理。因為所有者加強公司治理帶來的收益要大于經營者會計行為異化帶來的損失,G-C+R-L>G-L(R>C)。
?。?)當所有者加強公司治理時,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因為對經營者會計行為異化的懲罰要大于其所得,P1>P2,V>Q,所以W+F(P1)>W+F(P2)+Q-V。
?。?)當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時,所有者選擇不必為加強公司治理而付出成本,因為G>G-C。
(4)當所有者疏于公司治理時,經營者會選擇會計行為異化,因為W+F(P2)+Q>W+F(P1)。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企業(yè)所有者和經營者都知道對方的博弈策略的前提下,“監(jiān)督”或“不監(jiān)督”、“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還是“以企業(yè)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得益情況下,沒有一個組合滿足純策略納什均衡。但是,如果考慮企業(yè)所有者和員工隨機選擇不同策略的概率分布,則該博弈模型存在一個混合策略的納什均衡,可以分別求解如下:
假設所有者加強公司治理的概率為?琢,給定?琢,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琢=1)和會計行為異化(?琢=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UG(1,?琢)=[W+F(P1)]?琢+[W+F(P1)](1-?琢)
UG(0,?琢)=[W+F(P2)+Q-V]?琢+[W+F(P2)+Q](1-?琢)
企業(yè)所有者選擇監(jiān)督的概率,一定要使經營者選擇以會計行為優(yōu)化和會計行為異化的期望收益相等,可求得:
令UG(1,?琢)=UG((0,?琢)
可知:?琢=[F(P2)-F(P1)+Q]/V
同理,假設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概率為?茁,給定?茁,所有者加強公司治理(?茁=1)和疏于公司治理管理(?茁=0)的期望收益分別為:
U0(1,?茁)=(G-C)?茁+(G-C+R-L)(1-?茁)
U0(0,?茁)=G?茁+(G-L)(1-?茁)
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概率,一定要使企業(yè)所有者選擇是否加強公司治理的期望收益相等:
令U0(1,?茁)=U0(0,?茁)
可知:?茁=(R-C)/R
由此可得,上述矩陣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是,所有者將以?琢的概率選擇加強公司治理;經營者以?茁的概率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經營者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概率取決于所有者加強公司治理的收益與成本。所有者在加強公司治理時,應進行充分的成本效益分析,只有當加強公司治理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時,公司治理才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才有利于會計行為的優(yōu)化。
所有者一方面希望增大經營者以企業(yè)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選擇會計行為優(yōu)化的概率;同時又希望降低自己監(jiān)督的概率。因此,所有者可以通過提高F(P1)值,賦予經營者一定的股權,使其與自己的利益一致?!白铍y被監(jiān)督的和最重要的成員應當成為所有者,這樣的制度安排是社會最優(yōu)的所有權安排?!睆亩纬晒局卫砼c會計行為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 Wa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