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四十三年前(1968年)在臺灣,讀到刊于《中國時報》副刊的黃春明的小說《魚》,而深深地感動,那篇描寫祖孫之情的小說,叫筆者想起自己于1949年隨軍來臺的外祖父以及留在大陸無法相見的祖父。筆者以自創(chuàng)的“十九字詩”格式,再創(chuàng)作黃春明的兩篇小說(《魚》與《兒子的大玩偶》),及兩篇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與《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十九字詩中“注”的第一項引錄兩段或三段黃春明的作品,以見其寫作風格及文字技巧,“注”的第二項是筆者所想表達的感受及使用的技巧。以“十九字詩”的再創(chuàng)作來寫小說或散文的讀后感,或可使得讀完詩的讀者,進而想要閱讀小說或散文的全文罷。
黃春明(1935— ),出生于臺灣宜蘭縣羅東鎮(zhèn),畢業(yè)于屏東師范學校,曾任職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及導演。他是一位多元的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領域包括小說、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及油畫,其中尤以小說最為著名。他的第一篇作品是二十一歲時(1956年)發(fā)表于救國團《幼獅通訊》第六十三期的小說《清道夫的孩子》;他的第一本小說集是三十一歲時(1966年)由仙人掌出版社出版的《兒子的大玩偶》;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五十四歲時(1989年),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黃春明被認為是臺灣當代重要的鄉(xiāng)土小說家及散文家。
黃春明于1998年9月獲得臺灣第二屆“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評審委員為王拓、余光中、李瑞騰、季季、洪銘水、陳曉林及黃碧端,評審們的意見是:“黃春明的小說從鄉(xiāng)土經驗出發(fā),深入生活現場,關懷卑微人物,對人性尊嚴及倫理親情都有深刻描寫。其作品反映臺灣從農業(yè)社會發(fā)展到工業(yè)社會的變遷軌跡,語言活潑,人物生動,故事引人入勝,風格獨特,深具創(chuàng)意。”
臺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瑞明于其《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一文中,比較黃春明與陳映真的小說,指出了黃春明的創(chuàng)作優(yōu)點:“他以豐富的生活體驗將各色人等演繹得自然合理,人物面目身影躍然紙上。魯迅的話庶幾可以形容黃春明筆下的人物:‘因為真實,所以也有力?!苯Y論中并指出他的缺點:“黃春明憑著感覺,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學風貌;然而當他跟著頭腦(理性)的指導而走時,有時不由得心虛、恐慌;跟著巨大的理論試圖寫大作品,他的小說風格越是模糊;他越靠理論來支撐時,他的小說越變得只是演繹理論的工具?!苯Y論中也提出對他的建議:“黃春明其實是不需要理論的,社會本身是他最大的一本書,生活其間,細心觀察人世間的形形色色,文學家的黃春明越能得其所哉?!?br/> 黃春明的作品也受到內地文藝界的重視,中國作家協(xié)會于1998年9月舉辦過“黃春明作品研討會”。至于說小說,筆者認為黃春明寫得很好的小說,是平鋪直敘的小說例如《魚》,它們以平凡的情節(jié)表現出親情的深厚,自然讓人感動。黃春明運用技巧的小說,例如1987年運用“延宕”及“象征”技巧寫的小說《放生》,則或有可再斟酌之處?!斗派饭灿兴墓?jié),“延宕”用在第一節(jié)的阿尾仔和金足婆探望獄中的兒子文通,卻到第三節(jié)快結束作者才交代文通入獄的原因,拖延太久或許會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跋笳鳌庇迷诘谝还?jié)的阿尾仔捉住了一只文通七歲時失去過的田車仔(黃鷺),在第二、三節(jié)中阿尾仔耐心地飼養(yǎng)著這只田車仔,讀者可讀出阿尾仔為文通捉養(yǎng)田車仔象征著父愛,或可讀出第四節(jié)的后面阿尾仔把田車仔放生,象征著農村被進占的工廠污染而無以為生,但是讀者或許不能明白第四節(jié)最后,阿尾仔對返家的文通說的“你早一點進來,我就不會把田車仔放走”。這句話的意思或象征是什么呢?
黃春明的散文受到探討的一向不多。筆者認為他的散文以簡單的故事及口語化的敘述,寫出上世紀六十年代小人物的悲喜,讀來十分感人。以《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為例,其故事為母親病重時,在外面撿拾龍眼核的小男孩,被人叫回來后,拿龍眼核給母親看過,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其中一段口語化的敘述為:“我的話一說完,圍在旁邊的大人,特別是女人,他們都哭起來了,我也被感染,也被嚇了,沒一下子,媽媽就死了?!?br/>
黃春明的小說──《魚》vkPcPs0J5aQGvSaL9JFKfun8VK3h1Wlb80xxnkCp23c=
《魚與學位的十九字詩》
那小孩蹬著破舊的腳踏車,為山上的阿公,
帶回一尾失落了,被卡車輾糊的魚的圖案,
而山谷的回音喊道:──真的買魚回來了。
中年的我,為因戰(zhàn)亂未能繼續(xù)深造的父親,
取得博士學位,一份組織領導的最高文憑,
長眠于地下的父親,是看不到、聽不著了,
心中有個聲音喊道:──真的拿到學位了。
注:
1.黃春明的小說《魚》,起首是:“阿公,你叫我回來時帶一條魚,我?guī)Щ貋砹?,是一條鰹仔魚哪!”阿蒼蹬著一部破舊的腳踏車,一出小鎮(zhèn),禁不住滿懷的歡喜,竟自言自語地叫起來。
中間的一段:他突然發(fā)現魚掉了。掛在把軸的,只剩下空空的野芋葉子。阿蒼急忙地返頭,在兩公里外的路上,終于發(fā)現被卡車輾壓在泥地的一張糊了的魚的圖案?!棒~掉了。被卡車壓糊了,對不對?”“不!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以為我在騙你……”
小說的結尾是:阿蒼馬上嘶著嗓門接著喊了過來:“我真的買魚回來了?!卑?,山間很靜。這時,老人和小孩瞬間里都怔了一怔。因為他們都同時很清楚地聽到山谷那邊回音說:“──真的買魚回來了?!?br/> 2.這是筆者在讀完黃春明的小說《魚》后,以對比的技巧寫成的詩。小說中住在山上的阿公難得吃到魚,而小孩為他買回來的魚,卻掉在路上被卡車壓糊了。小孩委屈地喊道:真的買魚回來了,山谷的回音把這句話傳了回來。筆者在詩中說,他為了因戰(zhàn)亂未能繼續(xù)深造的父親、取得了組織領導的博士學位,而長眠于地下的父親是看不到了。
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
《大玩偶與大禮服的十九字詩》
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臉涂粉墨、頭頂高帽,
肩上舉著廣告牌,每天游走在街道的父親,
日子久了、看習慣了,成了兒子的大玩偶。
那年我畢業(yè)即失業(yè),在一家高級餐館跑堂,
每天穿著大禮服:滾邊的白襯衫、黑西裝、
領結,我抱著女兒的相片,都是那樣穿的,
有人看了說:家庭照,也穿得那樣正式啊!
注:
1.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是:臉上的粉墨,叫汗水給沖得像一尊逐漸熔化的蠟像。塞在鼻孔的小鬍子,吸滿了汗水,逼得他不得不張著嘴巴呼吸。頭頂上圓筒高帽的羽毛,倒是顯得涼快地飄顫著。他何嘗不想走進走廊避避熱,但是舉在肩上的電影廣告牌,叫他走進不得。
中間的一段:“我們的宣傳想改用三輪車。你除了踏三輪車以外,晚上還是照樣幫忙到散場。薪水照舊?!薄昂?!”(嗨!好緊張呀!我以為完了。)“明天早上和我到車行把車子騎回來?!薄斑@個不要了?”他指著靠墻的那張廣告牌,那意思是說不用再這樣打扮了?經理裝著沒聽到他的話走進去……(傻瓜!還用問。)
小說的結尾是:“不乖不乖,爸爸抱還哭什么。你不喜歡爸爸了?傻孩子,是爸爸啊!是爸爸??!”坤樹一再提醒阿龍似的:“是爸爸啊。爸爸抱阿龍,看!”他扮鬼臉,他“嗚魯嗚魯”地怪叫,但是一點用處都沒有。阿龍哭得很可憐。“來啦,我抱?!崩浒研『⒆舆€給阿珠。心突然沉下來。他走到阿珠的小梳妝臺,坐下來,躊躇地打開抽屜,取出粉塊,深深地望著鏡子,慢慢地把臉涂抹起來?!澳惘偭耍‖F在你打臉干什么?”阿珠真的被坤樹的這種舉動嚇壞了。沉默了片刻。我因為抑制著什么的原因,坤樹的話有點顫然地:“我,我,我……”
2.這是筆者在讀完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后,以不足為外人道的心思寫成的詩。小說中的父親為生活所迫,每天臉涂粉墨,游走在炎熱的街道,為電影院打廣告,中途回家喝水、抱抱兒子,成了兒子看習慣的大玩偶。筆者在詩中說他畢業(yè)即失業(yè),在一家高級餐館跑堂,每天穿著大禮服,他抱著女兒的相片,都是那樣穿的。
黃春明的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閑人與垃圾花的十九字詩》
被人知道我初入社會工作,而時常寫詩后,
當面被戲稱為詩人,而背后被謔稱為閑人,
我也不太在乎。直到那天伊說要與我分手,
說我不切實際又不求長進,我才寫信給伊,
卻寫成了詩,而不敢寄出。她說不切實際,
教我想起鄉(xiāng)下稱的垃圾花,她說不求長進,
教我想起鄉(xiāng)下稱的垃圾人。不識時務的我!
注:
1.黃春明的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最后三段是:我是等到花的名字了,它的名字叫垃圾花。這種極其意外的答案,和我一廂情愿的想法,要我一時從這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現實時,使我站在暗昏的野地里,多抽了幾根香煙而墮入沉思。
不用追溯到阿婆的小女孩的時代,就拿前些時的臺灣農業(yè)社會,那時還沒有所謂“流行”、“休閑活動”、“精織文化”這類的名詞。社會基層的大眾,仍然把勤勞叫做“骨力”,出外工作說成“出外討吃”或是“賺吃”,努力叫做“打拼”等等。不難從這些生活語言中,意會到當時的生活形態(tài),要求個溫飽確實不容易。所以每一個家庭,只要有勞力成熟,就投入農業(yè)的勞動生產。在全面的生產線上,誰的工作能力強:擔子挑得最重,稻子割得最快的就是強者。誰的工作能力低,誰就是弱者。有誰游手好閑,不事生產,還要占人便宜的人,就叫做“垃圾人”。那一朵美麗的花,之所以叫做“垃圾花”,也是同樣的道理吧。得到這個結論之后,太陽下山前,那一位穿著還算入時的小姐,回頭罵我的話,我沒聽清楚的那兩個字,突然聽見了。那把它填起來,不就是罵我說:“無聊!垃圾人!”難道我對那一朵花的好奇和喜愛,說穿了就是物以類聚?
我的心凝在那里,把剩下來的幾根煙抽完,最后的一截煙屁股,用力的彈出去,一道紅光的弧線,一下子就消失在看不見的溪流里。“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可真不是浪漫的吧。
2.這是筆者在讀完黃春明的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后,以自我嘲諷寫成的“調侃詩”。諷喻用于第二行的“當面被戲稱為詩人,而背后被謔稱為閑人”,第四行的“說我不切實際又不求長進”,第六行的“想起鄉(xiāng)下稱的垃圾花”及第七行的“想起鄉(xiāng)下稱的垃圾人,不識時務的我!”
黃春明的散文──《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
《龍眼花開的十九字詩》
大雨過后,信箱的報紙也濕了,把它攤開,
看到副刊中,龍眼花開,龍眼核滾落出來,
小孩的媽媽就死了。我的淚滴落在報紙上,
想起十六年前的那天,看著母親眼角含淚,
卻已說不出話來,我聽到鄰人在發(fā)動舊車,
車子忽而起動、忽而熄火,鄰人終于放棄,
我的母親就過世了。舊車旁,龍眼花開了。
注:
1.黃春明的散文《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最后兩段是:進到里面,弟弟被推到母親的身邊,媽媽有氣無力地交代他要乖、要聽話。弟弟被拉開之后輪到我靠媽媽的時候,我還沒等媽媽開口,我就把撿了半罐的龍眼核亮給媽媽看,我說:“媽媽你看,我撿了這么多的龍眼核啦?!蔽业脑捯徽f完,圍在旁邊的大人,特別是女人,他們都哭起來了,我也被感染,也被嚇了,沒一下子,媽媽就死了。哪知道“媽媽你看,我撿了這么多的龍眼核啦”這一句話竟然是我和母親訣別的話。
長大之后,看到龍眼開花的時候,我就想,快到了;當有人挑龍眼出來賣,有人吃著龍眼吐龍眼核的時候,我就告訴我自己說:“媽媽就是這一天死的。”
2.這是用聯(lián)想的技巧寫成的詩,第七行的“舊車旁,龍眼花開了”,意為筆者說他聽到有人在發(fā)動舊車,就會想起他過世的母親;一如黃春明散文中的主角看到龍眼開花,就會想起他過世的母親。
黃春明被認為是臺灣當代重要的鄉(xiāng)土小說家及散文家,或許是因為(一)他的作品以鄉(xiāng)土為題材,(二)他的作品引用諺語,及(三)他的作品部分使用閩南語。第(一)例如小說《看海的日子》,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定在早期的臺灣南方澳漁港,男主角為討海的漁民吳田土,女主角為妓女白梅。第(二)例如散文《在龍眼樹上哭泣的小孩》,中有“在閩南的諺語里面,有這樣的一句:‘旺萊龍眼,排排一桌頂?!瘜ⅧP梨和龍眼堆排在桌上,那一定是在拜七月好兄弟才如此,平時不可能買很多水果排放在桌上”。第(三)例如小說《小寡婦》,越戰(zhàn)期間美軍黑人士官史密斯來臺度假買春,和吧女阿青生下并寄養(yǎng)在鄉(xiāng)下的黑黃混血兒“小黑”,以流利的閩南語辱罵視其為美國人的臺北來的小孩:“干你老母XX!駛你老母XX!”其優(yōu)點為生動寫實,其缺點為增加對閩南語不熟的讀者的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