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xué)者逯耀東的《寒夜客來》置于案頭,我端詳了很久,封面是一幅淡泊的山水畫:殘云下起伏萬狀的遠山,在迷濛中透出一種引人遐思的幽深。山下浩渺無邊的秋水上飄著一葉篷舟,笠翁抱櫓孤立,側(cè)身遠眺,不知是在目送漸漸遠去的故友,還是在回眸朝夕相處的鄉(xiāng)親。書薄薄的,不足三百頁,既沒有布襯精致的燙金字,也沒有鮮艷奪目的套色。學(xué)問家王世襄娟秀的題字與山水畫相映成輝,飄逸出一種古樸雋永的韻味。封皮紙暗黃的質(zhì)地泛著一種淡雅的郁白,宛如我家書櫥里那些半個世紀前出版的藏書才有的本色。捧起《寒夜客來》,一陣久違了的書香氣撲面而來。這樣的文馨,使人不由地想到書市上那些五顏六色的圖書,看上去雖琳瑯滿目,卻總是給人一種花里胡哨的感覺;雖色彩斑斕,卻總是讓人覺得似乎是一朵朵剛剛剪成的紙花,既沒有生氣,更沒有韻味。《寒夜客來》的印刷裝幀,在當下五花八門的出版界可謂一枝獨秀,讓人感到,這才是真正續(xù)上了傳統(tǒng)文化的香火。而展讀書中的篇篇文章,則更讓人嘆服:作者逯耀東先生別開生面地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在《寒夜客來》展現(xiàn)的這個“天地”里,再平常不過的吃喝,歷經(jīng)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千百年的積淀,竟是一道豐富多彩的飲食風(fēng)景。逯先生的生花妙筆,從這道風(fēng)景里提煉出了無窮的理趣和無盡的情趣,書中描繪的那份閑情逸致進入的境界,讓人心馳神往。聽膩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喧囂的人們,讀《寒夜客來》后不能不驚嘆:中國傳統(tǒng)中的吃喝,原來是一種能吃出水平,能喝出境界,能品出韻味,甚至能體現(xiàn)出民族風(fēng)格與文人品性的文化。毋寧說,這種唯中國人才有的本領(lǐng),向世界貢獻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這份遺產(chǎn)不僅為人類其他民族所沒有,也是今日中國人甚感陌生的。試看書中的舉例,不知衣食無憂的今人會作何感想:
宋人杜耒家境貧窮,適逢寒夜朔風(fēng),擁被難眠之際,突有人到訪,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廚下無余肴,柜中無陳釀。無奈中唯鏟雪融水,發(fā)火煮茶。以茶當酒,開懷暢飲,細說世事,感慨滄桑。暢談中,但見茅舍外雪壓寒枝悄然自墜,竹爐里松炭星火四濺有聲,釡中茶湯魚眼乍現(xiàn)。真是火聲,濤聲,風(fēng)雪聲,聲聲入耳??!待風(fēng)寧月朗時,更有幾點疏梅映窗,為這寒夜平添幾分情致,溫馨中頓感“寒香欲襲品茗人”了。一世的貧寒,一時的無奈,一路的落魄失意,都化作“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正紅”了。
讀《寒夜客來》更讓人驚嘆的是,一碗平平常常的面,在逯先生的“舌間記憶”中,讓人多么垂涎欲滴:
蘇州的銀絲細面,細而長,韌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條條可數(shù)。煮面用直徑二三尺的大鑊,黎明時鑊中水初滾,面投水中,若江中放排浮于彼上,整齊有序。再沸之后,即撩于觀音斗中,面入斗中,面湯即瀝盡,傾入鹵湯中,隆若鯽魚背,撒入蔥花數(shù)點,添上澆頭即成。最早入鍋的面,湯凈面爽,所以有蘇州人黎明即起,摸黑趕往面店,為的是吃碗頭湯面……
書中回憶作者當年在拙政園附近的面館里吃面,更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面館臨河,吃面的地方,兩廂有玻璃窗,玻璃窗以紅木鑲框,似蘇州舊時大戶人家的軒廳。軒內(nèi)置桌幾張,窗明幾凈。兩面的窗對華陽橋,平江河自此灣來,經(jīng)軒下緩緩流向婁門河。向東的一面,河的兩旁是一帶白墻黑瓦的臨河人家,這是典型的蘇州水鄉(xiāng)建筑。每戶仍有石階降至水邊,這是蘇州臨河人家系舟的所在,朝陽初起,刷了兩旁的白墻黑瓦,余下的金屑跌落在河里,化作金鱗片片,一艘清潔河道的木船駛過,船櫓搖碎滿河的粼粼點點,頃刻又回復(fù)平靜,人坐軒中食面,然后捧清茶一杯,觀軒外流水,逝者如斯,寧靜中頗有雅趣……
吃碗面的興致,竟發(fā)于這樣出神入化的情境中,不僅是環(huán)境的造就,更多的是心境的使然;是人惜物、物宜人的情景交融中營造的氛圍的烘托。
《寒夜客來》中再現(xiàn)的飲食文化固然豐富,品出的飲食境界固然動人,卻都是作者的“舌間記憶”?,F(xiàn)實中國社會上的飲食,連先生筆下的一點流風(fēng)余緒都蕩然無存了。走遍大江南北,除了“車塞人擁的嘈雜和喧囂,數(shù)百年積聚的悠閑和寧靜,已無處可尋了”。先生書中津津樂道的或吃面、或品茶、或飲酒的那份情致和雅興,以及妙不可言的境界,更是歷史難再了。誠如先生所言:“雖然飲食沒有新舊之分,卻有社會變遷的轉(zhuǎn)換。尤其飲食生活經(jīng)過一段停滯之后,再重新出發(fā),其間出現(xiàn)了一個斷層”,“這個飲食的斷層事實是存在的”。只是先生乃“斷層”的局外人,不可能體味到“斷層”里飲食文化的那種苦澀:人在連溫飽都成問題時,哪來的雅趣和境界呢?我是北方人,經(jīng)常吃面,卻從來未有過逯先生那種吃面的感覺和境界,雖然有時的吃面是難以忘記的。
記得上小學(xué)時的一個節(jié)假日里,我跟隨母親進城看望在那里工作的父親。中午時分,父親領(lǐng)我們?nèi)ヒ患也宛^吃飯,他拿出一斤糧票、五角錢,從一個小窗洞里端出了五碗面。碗里是淋了一點醬油的清湯,也就是《寒夜客來》中說的寡水,寡水里蜷縮著一團黃色的面條,面條煮后可能浸水太久,軟粘粘的,卻很適合我這饑腸轆轆的胃口,于是便狼吞虎咽起來。父親那碗面還沒吃完,我已經(jīng)將吃凈的三個碗摞在一起,坐在那里不停地吧嗒嘴。一直沒有動筷的母親望著我,把自己的那碗推到了我眼前。父親見狀又去端了兩碗,很快地,摞在一起的三個碗又多了兩個,父親呆呆地望著我說不出話來。我抬頭見母親的眼里似乎有淚光,便不好意思起來。走出那個漬地骯臟的餐館,母親并沒有責(zé)怪我吃得太多,只是朝臉色凝重的父親嘆了口氣,什么也沒說。她心里明白,我家已很久沒有吃到面了,甚至很長時間沒有吃上一頓飽飯。這次吃面之所以印象很深,是因為出現(xiàn)在我記憶力最好,又需要營養(yǎng)成長卻經(jīng)常挨餓的年齡里。
后來雖然溫飽不成問題,都能吃上面了,卻仍然很難尋到逯先生“舌間記憶”中的那種吃面的雅趣與情致,時下的吃面都是與匆忙的生活合拍的。
改革開放后,“蘭州拉面館”遍布沿海大小城鎮(zhèn)。因為是快餐,很適合這里快節(jié)奏生活的人們,拉面館生意都很紅火。年輕時我從未吃過拉面,于是,一天便來到一家“蘭州拉面館”,坐定后感覺桌凳間的距離很不適宜,便順手想挪動一下凳子,誰知那凳子與桌子都是鐵制連在一起,動彈不得,不由地頓覺掃興。拉面上來了,只見涽濁的湯里漂著兩片色澤暗淡的牛肉,那味道太咸,藥香太濃,難以下咽,只好吐掉。吃了一口面,毫無美味感。抬眼見一位顧客站在旁邊,似乎在等座,我只好起身,在人聲嘈雜中離開了面館。
其實,即便飲食環(huán)境好一些,“斷層”中過來的人,也很難吃喝出《寒夜客來》中描述的那種飲食境界,像我的飲食習(xí)慣自知不良,卻很難改。
記得一次參加研討會,中午雖吃套飯,卻很豐盛,各種熏魚、烤鴨、燒雞、豬排和醬牛肉隨便挑選。碩大的長方桌圍坐了二十多人,各自的不銹鋼盤里都盛得滿滿的。大家還未吃到一半,我已經(jīng)“盤兒碗兒都吃光”了。飯后一位老教授問我“年輕時當過兵?”他奇怪我吃飯怎么那么快?他不相信這是年輕時餓成的“狼吞虎咽”,久之成習(xí),改不了。這習(xí)慣有時竟讓我狼狽不堪。
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歷史。不僅在歷代個體上屢出“酒壯英雄膽”的佳話,還在浩瀚寂寥的文學(xué)天地里,辟出了生機勃發(fā)的精神家園。像“竹林七賢”的詩章、陶淵明的作品,都是后人永遠需要的精神食糧?!逗箍蛠怼氛J為,魏晉時期的士人之所以嗜酒成風(fēng),與數(shù)百年官方的一直“獨尊儒術(shù)”直接相關(guān),廣義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化統(tǒng)治,不僅愚化了國民,更給中國士人帶來了嚴重的思想禁錮和巨大的精神壓抑。理解這一點,是讀懂魏晉玄學(xué)、解讀魏晉文學(xué)的關(guān)鍵。魏晉士人有著前無古人的品性,他們的卓然不同之處在于“消極反抗”,用不出仕、不供職、歸隱山林的做法不與皇權(quán)合作,用醉酒如泥這種類似自戕的做法,逃避黑暗社會的魔爪。魏晉士人的“消極反抗”,雖不及先秦貴族精神那種“寧為玉碎,不愿瓦全”的沖天浩氣,但他們寧肯在山林鄉(xiāng)野的孤寂清苦中,用酒澆灌心中悲憤的塊壘,也不愿為一時的榮華富貴踏進骯臟的官場,向統(tǒng)治者屈膝投降,出賣自己的靈魂和人格。在吃人的“封建禮教”中,魏晉士人的醉酒“自戕”,不啻為一種悲壯的人性自救。他們不僅用嗜酒來稀釋黑暗社會中毫無希望的苦悶,更在醉酒帶來的暫時興奮中吟詩作文,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由此換得了一個暫時的思想權(quán)利,這種權(quán)利帶著無盡的酸楚和苦澀,隱含在他們那看上去玩世不恭的狂狷中。唯其這種醉酒中的狂狷,才成就了他們涵蓋千古的魏晉風(fēng)骨,才有了卓然不群的魏晉文學(xué)。他們在醉酒中回到了人的本真,回到了真實的自我,回到了精神自由的天地。這些作品聚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具特色的亮點,成為漫長的中世紀暗夜中一次真正的人性日出。這次日出,雖然不久便湮沒在戰(zhàn)亂和新專制中,卻為中國文化史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章。魏晉士人“堅守底線”的精神,在兩千多年皇權(quán)專制社會里十分罕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最光彩照人的部分。不難看出,《寒夜來客》對嗜酒的魏晉名士給予了由衷的理解和同情,給予了熱情的贊頌和極高的評價,對酒文化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魏晉文學(xué),做出了實事求是的闡發(fā),從而為讀者深入認識涵有巨大能量的飲食文化,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證。
特別應(yīng)該指出的是,《寒夜客來》關(guān)于飲食文化的重大意義,都是作者在一些看上去不經(jīng)意的文字中娓娓道出的。換言之,我是在讀一種優(yōu)美的散文帶來的愉悅中,不知不覺地領(lǐng)略了逯先生關(guān)于飲食文化的精辟見解和深刻思想。所以,讀畢《寒夜客來》掩卷尋思之際,首先想到的,不是先生關(guān)于飲食文化的博大學(xué)問,而是其妙語連珠文筆給我?guī)淼膼偢?,竟“如音繞梁,三日不絕”。
《寒夜客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美文,不僅在汗牛充棟的飲食書海中絕無僅有,就是在當代中國散文中也堪稱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書中文章沒有華麗的語言,質(zhì)樸的文字敘述,如輕云流水,給讀者一種清純的美感,讓人想到了“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毋寧說,都是過目難忘的。書中許多段落,猶如看巴黎羅浮宮中那些魅力紛呈的油畫,雖駐足良久,卻不忍離去:
鵝毛似的飛絮已歇,嵇康兀坐在窗前,透過窗欞的空隙,有似箭的寒風(fēng)射進來。但他卻也從那空隙里,窺視著庭院外那片遼闊的竹林。每當七月熏風(fēng)吹拂時,這里是一片碧綠的海。在起伏的波濤下,有書聲琴韻,有爭得面紅耳赤的談辯,有醉后的囈語,偶爾也會揚起高亢激昂的呼嘯,還夾雜著鍛鐵的叮當聲……現(xiàn)在卻被厚厚的瑞雪覆蓋了。一陣朔風(fēng)呼嘯而過,彈碎枝葉上的雪,悄悄地寂寂地跌落在郁白的雪地上,在這蒼涼單調(diào)的白色里,除了檐下幾聲麻雀啾啁,留下的只是亙古的沉寂。
魏晉名士嗜酒,寫下了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但“竹林七賢”雖“天生酒徒”,卻個個都是會“享受人生”的多藝奇才,這從逯先生行文的筆鋒一轉(zhuǎn)帶來的無盡惆悵中可窺一斑:
低沉的彤云像飄揚在塞上的旗幟,被風(fēng)翻卷著,竟掀起了今年最后的黃昏。夕陽的余暉映紅了白色的竹林,“怎么,一年又這樣過去了!”嵇康輕輕地嘆喟著。然后他站起身,把掛在墻上許久沒有彈的琴取下來,拂了拂附在琴上的飄塵,擱在幾上,踞坐著撥弄起來?!皬検裁春媚兀俊彼?,還是彈一闋“廣陵散”吧。于是他用熟練地撥刺拂滾指法,撫動著商弦和宮弦,兩根琴弦同時發(fā)出宏渾低沉的共鳴。突然他的手指在琴弦上凝住了,接著他又深深地嘆了口氣。他想如果有阮仲容的琴,沈嗣宗的琵琶相和,再加上劉泊倫醉后唱的那段不合節(jié)拍的“投劍”,就熱鬧多了,現(xiàn)在他們又在哪里?剛浮在他消瘦枯槁臉上的那絲笑意,像窗外那抹夕陽,頃刻間又被風(fēng)吹散了?!叭松媸蔷凵o常?!彼偷偷卣f……
讀這樣的文字如同品嘗醇厚濃郁的陳釀,那種回味無窮的感覺良久不去,讓人不忍釋卷。讀著,讀著,仿佛進入了那片夕照蒼茫的竹林山野,任漫無邊際的遐想,去尋覓虛無縹緲的“廣陵散”。惆悵中,只能為歷史的無奈,灑一掬“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清淚。
讀書人的經(jīng)驗是,新書翻幾頁便知可否一讀。《寒夜客來》隨意翻翻,就放不下了,竟跟著逯先生的文字,身不由己地徜徉在《寒夜客來》開辟的文化古道上,看滄海桑田,進飲食天地,近神妙境界。游興正濃時,天高道遠處,忽有“民以食為天”的聲音傳出,聞之駭然。頃刻,神定思之,不能不為后人的不俏赧然不已:既忘先哲遺訓(xùn),又廢千年遺產(chǎn),以致仍在“吃飯哲學(xué)”上迷茫徘徊,在吃“阿堵物”(錢)上趨之若鶩。如此撫今追昔中,唯仰天長嘆,愴然涕下矣……讀畢掩卷時,不能不心服口服:逯先生文章了得,竟有這等領(lǐng)我“走火入魔”之神力!
逯耀東先生的大名雖然是我所陌生的,一冊《寒夜客來》讀罷,便知先生乃寫文章的大家高手。先生筆下那些妙趣橫生的文字,蘊含著作者對飲食生活真切的體味,對人生歷史深邃的洞識。不少篇章對飲食境界的發(fā)微探幽,都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構(gòu)成了全書卓然不俗的特色。國人輕視已久的飲食文化,在《寒夜客來》中變得光彩奪目起來。而我竟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地,看到了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中飲食境界的獨特魅力。讀《寒夜客來》,篇篇可見爐火純青的妙語,句句迭出前無古人的新意。這樣的文章,使人想到了字字珠璣的“古文觀止”,想到了流光溢彩的“千古絕唱”,想到了明清之際的張岱和袁氏三兄弟那些經(jīng)久不衰的小品——這些先人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積成的漢文香火,在逯先生的筆下縈回繚繞,綿延久遠。應(yīng)該相信,《寒夜客來》不僅是飲食書林中一枝獨秀的名著,也是中國散文長廊里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ㄥ忠珫|:《寒夜客來》,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