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系,我和澳洲一家著名孕婦裝品牌的女老總有些接觸。這家公司和中國淵源很深,不少訂單就是在中國加工的。他們在中國的生產(chǎn)模式,是將澳大利亞設計師的樣稿送到工廠,由廠家來按圖加工。
有一次,一款新式牛仔褲安排給了一家新合作的大工廠進行加工??傻饶玫綐悠窌r,他們?nèi)盗烁S方面無端地給牛仔褲加了背帶,使褲子變成了背帶褲。面對他們的質(zhì)詢,廠方很委屈:“你們生產(chǎn)的不是孕婦裝嗎?孕婦的褲子怎么可以沒有背帶呢?”這樣的回答讓他們哭笑不得。
這位老總對中國工廠的“善解人意”大為感慨,進而對中國的孕婦裝款式發(fā)生了興趣。她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中國所謂的孕婦裝,很多就是放大了的童裝。她順便拿自己的產(chǎn)品到中國的工廠里對女工們進行了調(diào)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些衣服穿起來很漂亮,但“這是孕婦裝嗎?”
這位老總感慨道:“準媽媽是最美麗的女人,可以打扮得別有風韻,可中國的準媽媽們?yōu)槭裁捶且炎约捍虬绯梢粋€大娃娃呢?她們自己成了大娃娃,又怎么教育她們的孩子呢?”
在澳洲,我的小女兒正上幼兒園,班上的華人孩子有1/4左右,學校還專門請了華人教師,來教所有孩子簡單的中文詞匯,如“你好”“請”“謝謝”之類。可有一次,我和校長聊天時,她疑惑地問我:“為什么么華人的父母、祖父母,喜歡跟孩子說一些孩子氣的不正規(guī)的詞匯?‘車子’要說成‘車車’,‘吃飯’要說成‘飯飯’,‘凳子’要說成‘凳凳’……”我還真被她問得啞口無言了。的確,在我的印象中,老外們好像從來沒有一套單獨的“童話”適用于孩子。
我的大女兒讀小學二年級,沒有任何家庭作業(yè),比國內(nèi)的孩子輕松很多。但令我意外的是,她從一年級就開始有寫作課了。孩子們寫好作文后,老師一般并不批閱,而是要求孩子自已上臺朗讀或脫稿演講。雖然女兒才8歲,卻已經(jīng)會創(chuàng)建和使用PPT,比在這里讀碩士的中國留學生還熟練。老師布置給他們寫作文或演講的題材很寬泛,有一次的主題居然是“廣告如何影響我的購買行為“,女兒就到處收集廣告,還專門去查了廣告的歷史。我讀了一輩子書,能把學習和生活結(jié)合得這么緊密,還是頭一次見到。
在我們的意識中,從孩子那幼小生命形成的初始,我們就將他們當成了被呵護和培養(yǎng)的對象,卻從沒想過,他們雖小,卻與我們完全平等,有著自已獨立的性格和主見。準媽媽們把自己打扮成大娃娃,爺爺奶奶們說著“飯飯”“凳凳“之類的“童話”,老師們把一撂撂的課本灌輸給孩子……我們知道,在成長的路上肯定會遇到風雨,所以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無微不至表達著對孩子的愛。但浸在寵愛里的孩子們,卻總是長得那么慢,好像總也長不大……
在澳洲的麥當勞,經(jīng)常能看到那些本地學生的稚嫩面孔,他們正在為自己的學費而快樂地打工。在他們當中,有些孩子的父母是百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而來自中國的同齡人,則拿著父母勤苦賺來的錢,瀟灑地享受著留學生活。
其實,既然風風雨雨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根本無法回避,我們何不教會孩子,該如何應對甚至欣賞和享受這樣的生活昵?或許,我們該做的只是:讓準媽媽打扮得更像個女人,而不是大娃娃;讓爺爺奶奶成為孩子們的伙伴,而不是傭人;讓老師們成為學生們的朋友,而不是工頭;讓孩子們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長大,而不是寵物……
?。ㄎ焊徊⒘炙]自《優(yōu)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