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借著讀書一點一點意識到,自己在成長。書是我們成長的鏡子。
小時候,我們只是把童話當童話,王子和公主總是能很美好地永遠待在城堡里,青蛙被吻了一下就成了英俊的王子,灰姑娘流了一滴淚就得到了美麗的衣服和鞋子。我們幻想著自己也能那么幸運地擁有生活中的奇跡。我們希望自己也能跟著一只會看手表的兔子跌進一個洞,然后去另一個沒有作業(yè)沒有嘮叨的世界。于是我們和鄰居小朋友過家家,握著他的手說,我們永遠一起生活在城堡里吧!
可是長大以后,你還會過家家嗎?你還相信有那樣一個洞嗎?你還會真心期待一朵七色花嗎?當然不會,我們卻還在看童話。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灰姑娘是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誠感動了上天,而不是一滴毫無用處的淚。王子也是因為自己的堅持和執(zhí)著才破了魔咒,而不只是一個稍縱即逝的吻。
我們在了解到世事真相之后還會去讀純凈的文字,就是因為,我們雖然在并不純粹的世界中站立,但依然是會被善良和真誠、堅持與執(zhí)著感動。
一天天長大,我們的心在一點點變得堅實強大,同時也在一點點地變得柔軟細膩。
小時候背“唐詩三百首”,只因為那是老師要求背的,能在過年的時候在長輩面前露一手,然后被夸獎。詩歌精美在哪里?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一句詩嘛。而當我們有一天離開父母,比如說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住校讀書,當我們睡在狹窄冰冷的床上,浸沒在從窗外瀉進來的月光中時,我們才真正曉得了,為什么“舉頭望明月”,會“低頭思故鄉(xiāng)”。
當我們開始自己真正意義上的人生之后,便開始參與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的游戲。在一次次的勝負之后,我們的行囊越來越鼓,漸漸地,一個人無法獨自承受,于是開始希望有那么一個人能幫助開導自己,彼此交流,分享“游戲經(jīng)驗”。于是我們不停地閱讀,不斷地尋找那樣一個感同身受的故事,不停地尋找那樣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當我們看到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厚,書名越來越深奧,我們就知道,自己在長大,或是,已經(jīng)長大。
一本書,第一年讀不懂,第二年再讀,好像讀懂了些什么,但還不是很懂。等到第三年,我們便把它深深地擁在懷里,然后輕輕拭去被它感動的落淚。原來這幾年里自己經(jīng)歷了和書中類似的故事,或者有如出一轍的心路歷程。
讀完某部書你就高尚完美了?當然不會。你覺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道理,肯定是在你接受了不想接受的事物之后,而不是在讀《論語》的當時。好書只是一個公式,用來驗證自己的前一段人生,用來開啟往后的生活道路。
我們喜歡書,因為我們需要照照鏡子來看自己變成了什么樣,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成長的真正高度,然后繼續(xù)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