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拉
父親10歲前是在秦淮河邊長大的。如果不是那顆來自日本人的炸彈,爺爺?shù)募埖陼恢痹谏萋飞祥_下去,而父親的童年也會在南京延續(xù)。久居蘇北縣城的父親那天畫了一張地圖:“當時我的家住在黨家巷,我去鈔庫街小學上學,必然要經(jīng)過夫子廟,文德橋上有兩排石欄桿,那上面那么光滑,也有我小時侯每天用手去摩挲的功勞。上學的放學的路上,最怕聞也最喜歡聞路邊邊攤子上飄過的辣牛肉湯香味,肚子里的饞蟲在動,恨不得馬上飛奔過去?!?/p>
秦淮河的歷史比你所能想象的還要長。
據(jù)考證,新石器時代,兩岸的人口就很稠密。而“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于是鑿方山斷長垅為瀆,人于江,后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似乎也正因為此,后來“歷史留給南京的任務(wù),就是不斷地繁華,不斷地亡國”。(葉兆言語)而歌舞升平,繁華落盡,在“王氣”和“亡氣”之間,總有詩文留下……
朱自清和俞平伯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而今,他們的塑像已經(jīng)留在了秦淮河邊的東水關(guān)遺址公園里。我更喜歡朱先生在他的《南京》里寫到的一段話“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艷跡。”
《桃葉歌》王獻之(東晉)
“王謝堂前燕”里的東晉名相王導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叔叔,而王獻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兒子,也是他最為欣賞的兒子。據(jù)說王獻之7歲的時候有次寫字,王羲之趁其不備,在身后用力抽取他手中的筆居然不得,心中大贊,預言此兒后當復有大名。
王獻之后來官至建武將軍、吳興太守、中書令,人稱王大令。而他亦成為與父親并稱的書法大家,代表作有楷書《洛神賦十三行》,行草書《鴨頭丸帖》,《十三月帖》等。王獻之的出身地就在南京,秦淮與青溪交匯于淮清橋東側(cè)的古渡口,之所以至今仍叫桃葉渡,據(jù)說正是源自他與愛妾桃葉的故事。王獻之當年經(jīng)常在此迎接愛妾桃葉,有他留下的《桃葉歌》為證”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入朝曲》謝跳(南朝齊)
烏衣巷當年相當繁華,這里曾經(jīng)駐有東吳時期孫權(quán)的烏衣營,因此得名。東晉另一位名相謝安家也正在此地,而他家的家丁也時常穿著黑衣,烏衣巷名副其實。遙想當年,烏衣巷內(nèi)烏衣人頻繁出入,霎時有名門望族壁壘森嚴之感。王家書法謝家詩,王家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而謝家則以山水詩派的鼻祖謝靈運、謝跳為代表,世稱二謝,謝靈運為大謝,謝且兆為小謝。
謝胱是謝安的二哥謝據(jù)的玄孫,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善草隸,長五言”。謝眺曾官至宣城太守,后遷尚書吏部郎。但終因政治風波受誣而死,死時年僅36歲。千古流傳遠長過他生命是他的詩句。為秦淮兩岸,他留下了《入朝曲》:“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薄堕L干行》(一)登金陵鳳凰臺李白(唐)
李白相當喜歡南京,為這里前后留下了二百多首詩句。作為漢將李廣的后代,他一直將南京作為漢文化中心來推崇。他最欣賞東晉時代的文人風度,追求“王謝風骨”,詩文中常提及中間小謝又清發(fā),“腳著謝公屐等等。李白25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此后十七年間曾多次到過金陵。天寶六年至九年,他大部分時間住在金陵。詩句涉及紫金山、玄武湖、鳳凰臺、勞勞亭、長干里、板橋浦等。在秦淮河邊,他吟風弄月,以詩會友,也在尋找和陪伴著自己的紅顏知己。相傳,李白在城南聽到委婉幽怨的西曲歌,被深深打動,寫下兩首《長干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首《長干行》(一)
“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李白42歲應(yīng)詔入長安供奉翰林,不久遭到讒毀,被“賜金放還”,再度漫游各地。天寶十三年,李白與魏萬泛舟秦淮,以詩文稿相托,后編為《李翰林集》。其中最有名的正有那首《登金陵鳳凰臺》,抒發(fā)了他的郁悶: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p>
《烏衣巷》《石頭城》劉禹錫(唐)
劉禹錫是彭城(今徐州)人,出身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曾任監(jiān)察御史,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c今湖南常德)。劉禹錫最牛的一件事,就是他從沒有到過南京,卻寫了五首歌詠南京的詩,而且其中至少有兩首成為闡釋南京的代表性詩作。最為著名的無疑是這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
在劉禹錫的時代,南京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在他的眼里,這里已是一座空城——《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p>
《登賞心亭》陸游(宋)
除卻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的一生真夠悲催的。剛出生不久,他就遇上靖康之難;20多歲與妻子唐婉纏綿相戀,卻遇父母橫加干涉,情愛遭劫;29歲考進士名列第一,卻因超過秦檜孫子而被秦檜除名:秦檜病死后,30多歲的他仕途逐漸明朗,卻因站錯隊而被罷官:40多歲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60多歲又遭罷官。他一生力主抗金,卻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打擊……據(jù)稱,陸游一生三過南京,第一次,他40歲,第二次,他45歲在南京待了5天,第三次經(jīng)過南京時,他53周歲,逢孝宗皇帝召見,而看望已病危的故友劉珙后心情沉重,寫下這首《登賞心亭》
“蜀棧秦關(guān)歲月道,今年乘興卻東游。全家穩(wěn)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p>
所謂一語成讖待到臨安見到孝宗皇上已改變要重用他的心意,給了他一個閑職,讓他去福建做茶鹽監(jiān)司去了。
《金陵歌送張幼于兼問伯起》湯顯祖(明)
昆曲起源于明代,之所以普及和推廣,還跟明太祖朱元璋有關(guān)。傳說朱元璋在洪武六年于南京召見了昆山的百歲老人周壽誼,特地問起聞昆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于是老人唱了一段“月子彎彎照九州”,龍心大悅,給了賞賜從此昆曲也得以普及與流傳。昆曲在南京最繁盛時,昆曲名家還曾在夫子廟打起擂臺,
昆曲最經(jīng)典的劇作《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也跟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為不肯接受宰相張居正的招納,湯顯祖34歲才考中了進士。為逃避官場齷齪湯顯祖掩“門自貞”盡量擔任無關(guān)緊要的閑職。先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官七品。南京詹事府主簿,繼任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官至六品。明代南京官署是一個安置閑散或受排擠官員的地方,在政治方面無可作為。在南京的數(shù)年中,湯顯祖閉門讀書賦詩作文,但與后來的東林黨的重要人物或同情者來往密切,湯顯祖因此也卷入了政治沖突。在任職南京的后期,湯顯祖與著名禪僧達觀相識,成為摯友。差不多時,他讀到李贄的《焚書》,深表傾慕。萬歷十四至十七年,江南水旱相繼瘟疫流行,湯顯祖目擊民間
慘狀,于萬歷十九年上《論輔臣科臣疏》揭露賑災官員的貪賄之行,并進而抨擊宰輔,得罪了萬歷皇帝,后被貶黜到廣東偏僻的徐聞縣擔任典史。
湯顯祖詩文頗佳,年輕時代就出過詩集,當然也為南京留下詩作,在這些詩句里,還能嗅到他后來《牡丹亭》中所展現(xiàn)的才情味道——《金陵歌送張幼于兼問伯起》
“金陵花開散江空,可憐六代多離宮。潮去潮來都應(yīng)月,花開花落等隨風?!?/p>
湯顯祖也寫過桃葉渡。請看這首《遙和諸郎夜過桃葉渡》:衙齋獨宿清漢斜,燈影籠窗半落花。拼不風流長睡去,卻持殘夢到他家。
《阮巖公移樽秦淮舟中同王子與韻》孔尚任(清)
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孫,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經(jīng),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咨腥?2歲寫成悲悼明朝,同情明末抗清知識分子的《桃花扇》,困該劇成名,也因該劇獲罪。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孔尚任由揚州渡江經(jīng)儀真前往南京,特意去游覽了一番弘光王朝的興亡之地。據(jù)說當時他剛剛踏上南京的土地,便整裝去游覽秦淮河?!短一ㄉ取返闹魅斯罘接蛘窃谶@里結(jié)識了李香君。他還尋訪了一些老人暢談舊事。于是,他在《阮巖公移樽秦淮舟中同王子與韻》一詩中寫道:宮飄落葉市生塵,剩卻秦淮有限春。停棹不因歌近耳,傷心每忘酒沾唇。山邊水際多秋草,樓上船中少舊人。過去風流今借問,只疑佳話未全真。
《桃花扇》里最著名的一曲《哀江南》靈感顯然也來自秦淮河畔: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儒林外史》吳敬梓(清)
吳敬梓是安徽全椒人,移民南京后又自稱秦淮寓客。吳敬梓在《買陂塘》一詞中曾回憶自己年輕時代來游南京的情景:“少年時,青溪九曲,畫船曾記游冶。紼麗維處聞簫管,多在柳堤月榭,朝復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庇赫四辏瑓蔷磋鲄⒓余l(xiāng)試落第后,再到南京小住。當年除夕,他自嘆身世,想到自己“三十年來,那得雙眉時暫開”,一氣寫下八首詩。其中正有“秦淮十里,欲買數(shù)橡常寄此”之句。三年后,他真的帶著夫人和孩子一同遷來南京,從此,吳敬梓在南京定居下來。
吳敬梓在南京買下了秦淮水亭,在《洞仙歌》詞作中吳敬梓說:“我亦有閑庭兩三間,在笛步青溪,板橋西畔?!痹凇肚嘞吩娦蛑性敿氄f明:“過大中橋而北為青溪……其流九曲,達于秦……入濠而絕,所謂青溪一曲也。秦淮水亭相連。”可見秦淮水亭在笛步、青溪一帶。大約在青溪與淮青橋匯合處。他在《移家賦》曾云“誅茅江令之宅”,可見秦淮水亭大約處于江總宅舍遺址或其附近,當在淮青橋附近,正是今日秦淮風光帶的范圍中。
移家南京后的吳敬梓。心情愉快,交朋會友,視野開闊,下了決心終老于此。乃至去了別處,也都留下詩文思念著秦淮河。在他客死揚州后,其親友特意將其棺櫬送回南京安葬。從他留下的經(jīng)典文字里,也足見他的心意:
話說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漸漸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樓子,換上涼篷,撐了進來。船艙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擺著宜興沙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備了酒和肴饌及果碟到這河里來游;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橋至利涉橋、東水關(guān),夜夜笙歌不絕。又有那些游人買了水老鼠花在河內(nèi)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來就和一樹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時才歇。
《朱雀》葛亮(當代)
如果說朱自清筆下的南京最溫情,葉兆言筆下的南京最具南京性格,年僅33歲的香港作家(出生在南京,在南京一直待到大學畢業(yè))葛亮眼中的南京則最真實最有質(zhì)感。葛亮身后有一個歷史耀眼的世家,太舅公是陳獨秀,叔公是科學家鄧稼先,祖父是著名藝術(shù)史家葛康俞。這樣的家世背景難免總被別人拿來津津樂道。于他本人,卻寧愿沉默些,再沉默些。他有著一張比他的實際年齡還要年輕得多的臉,更有著一顆“老靈魂”。朱天心在《預知死亡紀事》里特意提出的“老靈魂”氣質(zhì):“他們通常因此較他人累積了幾世的智慧經(jīng)驗(當然,也包括了死亡和痛苦)?!边@亦如日漸展露在我們眼前的新南京,或者忽然間也會被明麗的燈彩包裹一新的秦淮河,偶然間濃妝艷抹,露出凡夫俗子尋常模樣的秦淮河,當然也有著一顆老靈魂。
“他沒料到夫子廟是個極熱鬧的所在。他總以為紀念圣人的地方應(yīng)該是肅穆的,就像莎士比亞的墓地和司哥特的故居。而這里卻滿是香火氣。待站到秦淮河邊。撲面而來的是一股不新鮮的味道,把他嚇了一跳。這河以這種突如其來的方式讓他失望了,水不僅是渾,而且黑得發(fā)亮。他于是很坦白地說,這河是他有生以來看到的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小韓臉紅了,現(xiàn)出很慚愧的樣子,說政府在治理,會好的。他總覺得自己是個樂觀的人,他就很詩意地將這氣味理解為六朝脂粉腐朽和黏膩的余韻。然而終究不是。這時候有船過來,載著圖新鮮的游客。小韓問他想不想坐上在河里走一遭。他探了一下頭,看那油漆得花團錦簇的船上,站著個敦實粗短的中年船工,那船工直起嗓子拉了一下生意,然后清了清喉嚨,“撲”地向河里吐了一口。也并沒有看到意想中的歌娘,他就搖了搖頭。
——節(jié)選自《朱雀》
小孟(女)(當代)
“青果”不是詩,是一家小店。
“青果”在夫子廟的桃葉渡旁邊。其樓下就是“雕刻時光”據(jù)說它是一家小店,目前尚未開張。在“青果”的裝修日志里,我們看到這樣顯然來自女性的纖敏文字:
有河的地方,就有渡口。而只要跟秦淮河沾上了邊,便有了別樣的一番味道……彼岸花落,此岸花開。青果就誕生在這樣一個風月無邊的桃葉渡旁,領(lǐng)渡著一年又一年的春去秋來。
青果是茶舍,是咖啡店,是休閑吧,是簡餐廳,是酒館,是書吧……又或者,青果什么都不是,她只是存在于一個地方你想清靜地喝個茶咖啡、淡淡地聊個天,悠閑地看本書,或是一醉方休,或是海扯閑篇兒,或是發(fā)呆……只要是做你喜歡做的夢,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