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
在1980年代我買的書里,有許多封面裝幀出自一人的設計,這就是曹辛之。曹辛之是作為書籍裝幀家和詩人名世的,1989年,他在寫給丁聰沈峻夫婦的信里,根據(jù)丁聰?shù)囊?,給丁聰畫他的漫畫像配了一首打油詩,并附錄了一篇自己的“小傳”:
曹辛之,1917年生,江蘇宜興人,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
主要作品有:《曹辛之裝幀藝術》(畫冊)、《最初的蜜》(詩集)、《曲公印存》(印譜)。
這個“小傳”很簡單,也體現(xiàn)了曹辛之的藝術成就:書籍裝幀、詩創(chuàng)作、治印。人美社的編審這個職稱,也說明了曹辛之的職業(yè)身份。但這個“小傳”又的確太簡單了,不能反映曹辛之這個名字所蘊含的坎坷人生:
1938年,曹辛之奔赴延安,人陜北公學和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1940年,隨李公樸到重慶進入生活書店,在鄒韜奮領導下的《全民抗戰(zhàn)》周刊做編輯,同時開始做書籍裝幀設計;194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抗戰(zhàn)勝利后與臧克家等創(chuàng)辦星群出版社,并先后合辦《詩創(chuàng)造》《中國新詩》等月刊;以筆名“杭約赫”出版詩集《噩夢錄》《火燒的城》,還出版了長詩《復活的土地》……1949年10月1日后,先進入三聯(lián)書店擔任美編室主任,在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后調入該社,主持裝幀設計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1958年被送往北大荒勞動改造;1960年由北大荒調回北京重回人美社;1961年摘去“右派”帽子;1969年9月被下放到湖北成寧文化部“五七”干校;1971年回到北京;1972年始在家里養(yǎng)病,并開始鉆研書法、篆刻和書畫裝裱;1978年“右派”問題改正,恢復了身份和待遇;1981年,他和當年的詩人朋友的1940年代詩歌作品的選集《九葉集》出版;1983年,他辦理了離休手續(xù),仍在繼續(xù)書籍裝幀設計……
在“文革”時期,已經(jīng)被打成“右派”的曹辛之不是被揪斗和批判的對象,盡管也被關進“牛棚”,但并沒有遭遇多少磨難,后來被下放千校。在湖北咸寧“五七干?!睍r,因當?shù)厥a(chǎn)毛竹,曹辛之揀拾了很多廢棄的竹根竹片,刻制筆筒、臂擱,自此和竹刻結緣。后來回到北京,有一段時期依然沉醉其中,并將斗室命名為“抱竹軒”,“抱竹”的另外一層含義是“虛心抱節(jié)”。那段時期,他開始沉醉篆刻、書法和書法裝裱,在這些藝術創(chuàng)造中打發(fā)著時間。“文革”后期,曹辛之篆刻的內容往往是“閑愁最苦”“更能消幾番風雨”“不名一文”“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生未卜”等等,從這些字面上也能讀出他的抑郁的心情。
“文革”結束后,曹辛之的篆刻和書法內容也換了題材,尤其是他的裝幀設計也逐步恢復并開始了“井噴”。1977年他刻制了陳毅詞《滿庭芳》,共二十一方印章,并自制木板水印手拓線裝本,由茅盾題簽,贈送師友。1980年代初,他的裝幀藝術更得到了發(fā)揮:《九葉集》《郭沫若全集》《茅盾全集》《田漢文集》《吳伯蕭散文選》等等,書衣封面都出自曹辛之之手。
晚年的曹辛之對自己的藝術是自信的,譬如他對自己和“九葉”詩人在1940年代的詩歌成就,尤其是與屬于胡風派的“七月”詩派在藝術上的優(yōu)劣區(qū)別,更要強調自己的詩不僅在藝術性上,在思想性上也是革命的戰(zhàn)士。其實1980年代的文學界,藝術性更是許多人所堅持的,唯恐被歸入已經(jīng)顯得落伍的“革命性”。這點也能看出曹辛之不媚世的個性。
1993年1月27日,曹辛之在寫給家鄉(xiāng)友人的信里寫道:“我從事出版工作五十多年,總算在中國的出版史上留下了足音?!逼鋵?,曹辛之的貢獻更應該歸入一門藝術的分支上:書籍裝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