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 婷
資金避險時代話投資
□ 本刊記者 于 婷
本是一起新聞報道,如今卻成為大大小小的理財師念叨得爛熟的反面教材:1977年,成都的湯阿婆存入銀行400元,當時能買一套房子;如今連本帶利好歹漲到了836元,還不夠買一瓶茅臺。
據招商銀行理財顧問張瑩介紹,雖然央行連番加息,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歷史高位,但從政策的持續(xù)施壓到物價的應聲回落,還需要時間間隔和市場檢驗。目前,CPI高出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的“負利率”現象持續(xù)存在,換言之,定期存款能夠換回的商品和服務一直在減少;如果將現金存在銀行,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30年的湯阿婆。
央行的貨幣政策對于國人而言,機會是均等的;但擺在中國工薪族面前的,還有兩個嚴峻的現實:一是薪資水平不容易跟隨CPI一起飛揚;二是缺乏可供小額資金有效避險的投資渠道。
面對購買力下降、財富被動縮水的情況,囤積現貨是最樸素的抗通脹方式,由此也催生了一個新的族群——“海囤族”。家住北京西直門的白領黃超不無嘲諷地提到,一位同學曾為此征求她的意見:“要不,咱也囤點方便面去?”
在湯阿婆和“海囤族”之間,還有一些其他投資群體。對于他們,理財人士看法不一,但比較統(tǒng)一的看法是,融合了各個投資群體特質的“混血兒”,更有機會在這場財富保衛(wèi)戰(zhàn)中勝出。
上海黃金交易市場的大門剛剛打開一道縫,各大商業(yè)銀行即聞風而動:中國銀行推出專門針對個人投資者的“黃金寶”業(yè)務,招商銀行開立“黃金帳戶”,既可交易套現,也可提取實物黃金……金銀等貴金屬在我國歷來就是財富的象征,淘金一族有著深厚的心理積淀和強大的歷史慣性,值此發(fā)展良機,更是隨風而長,甫一落地便成巨人。
淘金族在財富保衛(wèi)戰(zhàn)中的抗擊打能力可以說無人可出其右:據建設銀行專家測算,如果用100萬元投資,其中20萬用于定期存款,剩余80萬投資于股票、基金或黃金。在2008年到2010年的3年里,如果完全不投資黃金,因為股市表現不佳,期末本金只剩下65萬;如果投資30萬的黃金,總投資基本能保本;如果80萬全部投資于黃金,期末本金將增長到146萬。在震蕩的市場行情中,黃金能讓投資收益更加穩(wěn)定。
這一切便緣于黃金的自然稟賦。黃金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雖然金屬光澤可能隨著年深月久變得黯淡,但其質地不會發(fā)生根本變化。黃金是一種恒久的物質,其價值得到國際公認,所以從古至今,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經濟角色。
沒有時間限制,可以隨時交易,黃金的世界性公開市場不設停盤和停市,使黃金市場投資起來更有保障,根本不用擔心在非常時期不能入市平倉止損。
此外,任何地區(qū)性股票市場,都可能被人為操縱,但黃金市場卻不會出現類似情況。金市基本是全球性的投資市場,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財團的實力大到可以操控金市。黃金市場做市很難,為淘金族提供了較大的保障。
黃金投資可算是世界上稅項負擔最輕的投資項目:其交易過程中所包含的稅收項目,基本上只有黃金進口時的報關費;相比之下,其它不少投資品種,都存在著一些容易讓投資者忽略的稅收項目。
假如有房一族和淘金一族都想把資產轉移給子女,這時,淘金族更容易實現自己的愿望。在黃金市場開放的國家里,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購買黃金,還可以像禮物一樣自由地進行轉讓,沒有任何類似于登記制度的阻礙。
此外,如果遇到過資金周轉不靈的狀況,淘金族還可以典當黃金,狀況緩解之后再行贖回。一般典當行都會給予黃金高達90%的短期貸款,而給予不記名的股票、珠寶首飾等物品的貸款額度,最高也不會超過70%。
過去的10年里,無論經濟繁榮或衰落,國際金價義無反顧地上漲了5倍,開創(chuàng)了一個黃金時代。2011年黃金更是再攀高峰,勇創(chuàng)1479.2美元/盎司(國內311.5元/克)的歷史新高。
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黃金已經處在這樣的價格高位上,它還有多少升值空間?投資專家建議,不妨把目光投向白銀。相對于黃金,白銀投資更為“親民”。而且,隨著材料技術的發(fā)展,白銀被發(fā)現具備多種工業(yè)用途,市場空間看好。就此而言,時下的貴金屬投資市場,究竟是走向“黃金時代”還是“白銀時代”,一時還沒有定論。
理財專家指出,避險行為本身可能造成商品和資產價格的畸形上漲,帶來投資性和投機性波動風險,傳統(tǒng)上認為能夠抵抗通脹的資產未必總能發(fā)揮預想的作用。在國內,農產品、股票、商品期貨,甚至黃金、白銀,都有過一輪或多次過山車般的行情。而如果出于單純的投機沖動或者避險需求,投資者都不會把基金作為首選。從這種意義上說,基金的“中庸”決定其市場不會大起大落,反而更可能實現高收益和低風險的并存。
基金兼顧了穩(wěn)健理財和資產保值的需求,所以自1997年首批封閉式基金成功發(fā)行至今,基金一直備受國內個人投資者的推崇,基民隊伍不斷壯大。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基金凈值在2000億元左右,占到A股股票流通水平的10%以上。
在各大族群中,基民不是最省心的,但可能是最放心的:基金實行集合投資和專家管理,將零散的資金巧妙地匯集起來,交給專業(yè)機構代為管理。
基民收成未必最好,但可以時時分享豐收的喜悅,“積小勝為大勝”:基金可以實現資產組合多樣化,有效分散風險的同時,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當然,基民也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流動性風險、折價風險、管理風險和其他風險。
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股民群體。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內股票市場資金供給量有萎縮的預期,但就股民群體人數而言,卻未見削弱。個中原因何在?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在諸多投資品類中,股票的收益率還是最高的之一,堅持價值投資和長線持有,股票升值幅度還是能夠遠遠勝過CPI。
業(yè)內人士常把股市和房市并舉,稱其為“投機的溫床”、泡沫經濟的代表。對此專家指出,股市是基于對實體經濟全盤的增值預期,而房市僅僅針對一個還很不成熟和不規(guī)范的行業(yè);股市還是永久性的,不存在不可持續(xù)一說,林林總總的行業(yè)門類,“總有一款適合你”;房市則最遲在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時,就會遭遇拐點。
不過,專家仍提醒說,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股票不適合做穩(wěn)健投資。
近年來我國逐步放寬了個人外幣兌換的政策限制,國民買賣外匯更加方便,應該說現在是匯市投資最好的時機。但與此同時,美國量化寬松不斷印鈔、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日本地震海嘯核危機、利比亞沖突不斷升級……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著諸多考驗。外匯市場更是風起云涌,匯率大幅波動。我國還顯稚嫩的匯市投資者,面臨嚴峻考驗。
手中的外匯資產需要用心打理,否則將面臨“縮水”的風險。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外幣資產保值增值呢?
目前外匯利率普遍很低,換成人民幣后不但能享受較高存款收益,還可規(guī)避匯率風險。由于人民幣對美元或港幣處于升值趨勢中,可以考慮先行兌換。歐元、日元等其他閑置的外匯,也可在匯率波動時的相對高位換成人民幣。
近年來歐元、澳元、加元等匯率節(jié)節(jié)攀升,有人建議,匯市投資者應趁歐元等貨幣價格回落調整時分批買入。
專家指出,2010年,歐元、日元等外匯匯率的波動幅度都在15%以上,澳元、瑞郎等更是超過20%。如果操作得當,外匯投資一年獲利10%以上是完全可行的。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