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藝
抗戰(zhàn)時期的香港《國民日報》社
沈 藝
《世紀》2010年第三期刊載了已故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魏中天先生《解放前國民黨在港宣傳活動內幕》一文,認為《國民日報》“政治色彩濃厚”,每天銷數很少,虧本甚大,加上內部人事傾軋,終因無法維持“關門大吉”。讀后不勝感慨系之。
其實香港《國民日報》創(chuàng)刊于抗日戰(zhàn)爭之初的1938年。社址在香港中環(huán)街市對面山坡上的擺花街上的一棟三層建筑。首任社長陶百川(去臺后曾任總統(tǒng)府咨政,國策顧問),年余調渝任《中央周刊》主編。
第二任社長為陳布雷胞弟陳訓悆。他到任后將編輯、經理二部人事略作調整,主要精力放在擴大報紙影響,打開銷路。所以常走出社長辦公室,到編輯部和編輯們商討如何改進版面,增加發(fā)行量。
談到《國民日報》編輯部陣容可謂不弱,大多為老報人,如總編輯何西亞、總主筆王新命,還有溫州籍老報人胡熙如,國學根底都頗扎實,在新聞界頗有聲望。只有副刊和體育版編輯較年輕。我當時任校對,后升任助理編輯。社論大多由王新命執(zhí)筆,凡有關抗戰(zhàn)國策等政治性問題,常與《華商報》展開論戰(zhàn)。但《國民日報》刊載的內容,確因“政治色彩濃厚”難以吸引讀者,發(fā)行量始終上不去,長期徘徊在五千份上下。不少香港人說“《國民日報》唔好睇”(粵語不好看)。為了爭取讀者,也曾延聘著名體育記者陳福裕(筆名桑榆)主持體育版,撰寫體育評論,深受球迷青睞,所以每逢球賽之日,報紙總要增加印數。
經理部經理黃劍棻,在雙十節(jié)出點子,發(fā)起櫥飾競賽,即發(fā)動各大商店以抗日救國為內容的櫥窗布置,評出一、二、三等獎予以獎勵,這項活動所費不貲,但收效不大,可謂得不償失。盡管社領導想方設法,總難與《星島日報》匹敵。好在其時報社經費來源有保障,全社人員薪給可保無虞,絕不會“關門大吉”。
《國民日報》社后期在陳訓悆領導下,頗有作為,特別是在1941年12月8日,日寇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九龍、新界迅即淪陷,香港頓成孤島,各報紛紛停刊,唯有《國民日報》同仁冒著敵人炮火“孤軍奮戰(zhàn)”,每天堅持出版一大張,及時報道戰(zhàn)況。報紙一出版就一搶而光,每天總在二萬份左右。這是《國民日報》的“全盛時期",可惜只是曇花一現。12月25日圣誕節(jié),英軍停止抵抗,香港淪陷,報紙才???。全社同仁紛紛隱匿民間。
不久香港發(fā)生糧食恐慌,日寇要疏散人口,挨到1942年2月,同仁們紛紛伺機混入難民群中,乘機帆船逃離魔窟。部分粵籍同仁返歸家鄉(xiāng),余十多位同仁星夜兼程,投奔陪都重慶。
(作者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