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洪其
信息公開“民告官”須由政府舉證
□ 潘洪其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頒布《關于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拒絕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復等5類案件,法院應當受理;被告拒絕向原告提供政府信息的,應當對拒絕的根據(jù)以及履行法定告知和說明理由義務的情況舉證。
最高法的《規(guī)定》考慮到,在公權力相對較強而公民權利相對較弱,雙方訴訟舉證能力明顯失衡的特殊情況下,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因此規(guī)定除少數(shù)情況由公民承擔舉證責任外,其他都由行政機關承擔主要舉證責任。這方面的規(guī)定,突出和強化了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體現(xiàn)了舉證責任分配中的公平、公正原則,應當予以肯定。
以舉證“國家秘密”為例,行政機關最拿手的一個“擋箭牌”,就是聲稱公民申請公開的內容屬于“國家機密”,按規(guī)定不能公開。一些法院依照“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原則,要求公民拿出其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不屬于“國家秘密”的證據(jù),否則其訴訟請求就難獲支持。這就將公民置于一個荒唐的困境——既然他因不了解政府信息的內容而申請公開,他怎么可能去證明該信息不屬于“國家秘密”呢?
而按照最高法的《規(guī)定》,就應當由行政機關而不是由公民來承擔舉證責任——行政機關需要證明,該政府信息已經(jīng)依照法定程序確定為國家秘密,或者提供有關部門、單位出具的屬于國家秘密的審查、確認結論。這樣,行政機關想要拒絕公民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需打出“國家秘密”的擋箭牌就OK了。
盡管最高法的《規(guī)定》將大部分舉證責任“倒置”到行政機關身上,有助于提高公民在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訴訟中的博弈能力,但就這個水平而論,還不能說行政機關和公民的舉證責任分配就十分合理了。一方面,盡管行政機關被賦予了更多的舉證責任,但他們一直具有很強的舉證能力,舉證責任加大未必能夠對他們產(chǎn)生更大的制約作用。仍以舉證“國家秘密”為例,修訂后的《保守國家秘密法》規(guī)定,中央國家機關、省級機關和設區(qū)的市、自治州一級的機關,除自己可以確定國家秘密外,還可以授權一些機關、單位確定國家秘密。這樣,許多行政機關(包括一些基層行政機關)都可以將自己涉及的有關事項確定為國家秘密,行政機關要證明某個政府信息已被自己確定為國家秘密,相當于自己給自己開證明;要證明該信息已被其它機關或單位確定為國家秘密,也很容易獲得這些部門或單位的支持。
另一方面,最高法的《規(guī)定》明確,在政府信息公開“民告官”案件中,公民如果不能合理說明申請獲取政府信息系根據(jù)自身生產(chǎn)、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法院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這是頗值得商榷的。假如一個公民向財政部門申請公開政府預算,他未必能合理說明政府預算與其生產(chǎn)、生活、科研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難道財政部門就有理由拒絕他的申請、法院就有理由駁回他的訴訟請求嗎?嚴格說來,除“根據(jù)自身生活、生產(chǎn)、科研等特殊需要”,公民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有一個最根本的理由,就是行使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這是公民依據(jù)憲法和法律享有的神圣權利,難道行使這個權利也需要專門舉證嗎?
當前,在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大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法律應給行政機關施加更大的舉證責任壓力,包括進一步限制有關國家機關、單位設定國家秘密的權力,使行政機關舉證“國家秘密”的空間越來越小。同時,法律應當進一步減少公民的舉證責任,為公民申請政府信息公開降低門檻、提供便利,為公民行使對政府信息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創(chuàng)造更加寬松的法治環(huán)境。
□ 編輯尹麗麗□ 美編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