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靖
(河南國基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8)
論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
□童靖
(河南國基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8)
從法律上講,房屋暴力拆遷行為已經構成犯罪或違法,應當依法予以嚴懲。我國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確認了暴力拆遷行為的法律責任。本文認為,對于暴力拆遷行為,應當按照憲法與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追究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等。要保障暴力拆遷行為法律責任的實現(xiàn),有必要轉變執(zhí)法觀念、強化國家機關的不作為責任,明確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優(yōu)先的權力。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暴力拆遷;法律責任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拆遷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必然。為此,國務院1991年頒布實施了《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并于2001年予以修訂。但由于該條例價值定位較模糊,使一些房屋拆遷過程成為損害民眾利益的過程。房屋拆遷除了給當事人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外,在一些地方還發(fā)生了傷害、殺人、被拆遷人自焚、當事人與政府對峙,甚至涉黑等極端事件。公然采取暴力拆遷房屋的行為,不僅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激化了民眾與政府的矛盾,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從法律上講,這些行為已經構成犯罪或違法,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行政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非常遺憾的是,法律實踐中追究有關部門對房屋拆遷法律責任的案例并不多見。①司法實踐也有按照刑法予以判決的,如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法院以濫用職權罪判處曹潁章有期徒刑2年,并不是因為他組織實施了暴力拆遷行為。參見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1-06-13。直至2011年,太原市中級法院依法對太原市晉源區(qū)非法拆遷致人傷亡案17名被告人進行一審宣判。參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6-13.但是,個別案件卻通過行政手段解決了,如《長春日報》2010年5月17日報道,長春市市長崔杰就有關湖西路長影職工宿舍部分居民住宅,在拆遷雙方未簽訂拆遷協(xié)議情況下被人強行拆除做出重要批示:“城市拆遷必須依法進行,絕不允許違法暴力強遷。”[1]行政手段強于法治手段的現(xiàn)實說明還有必要在房屋征收與補償過程中強調法治的功能。
我國憲法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可以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的是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修正案第22條第3款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钡谝徊抠x予房屋拆遷權的法律是2007年頒布實施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該法第6條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征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的房屋,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guī)定?!钡嬲蔀榉课莶疬w依據的是2001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拆遷條例》),該條例賦予了非行政主體以行政強制拆遷人資格:獲得了強制拆遷“權力”。
《拆遷條例》沒有因房屋拆遷適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加之有的地方政府對拆遷的曖昧態(tài)度,這也許成為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不予追究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的“依據”。
“《拆遷條例》最初的立法思想是旨在通過房屋拆遷、舊城改造達到加快住房建設、改善居住條件的目的,以此滿足城鎮(zhèn)居民不斷增長的住房需求?!保?]時任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曹康泰曾認為,《拆遷條例》能夠實現(xiàn)“依法行政,規(guī)范拆遷行政管理行為。”但現(xiàn)實是,《拆遷條例》既沒有實現(xiàn)“滿足城鎮(zhèn)居民不斷增長的住房需求”的目的,也沒有實現(xiàn)“依法行政”的價值。
《拆遷條例》立法的價值取向和《拆遷條例》適用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條例。事實上,《拆遷條例》違反了《憲法》第13條、第39條、《物權法》第66條、《土地管理法》第83條的規(guī)定。鑒于《拆遷條例》違反立法法法律保留原則,有可能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國務院制定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代替了《拆遷條例》。該條例明確了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新條例第31條規(guī)定:采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guī)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拆遷條例》作為一個行政法規(guī),即使沒有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按照立法法規(guī)定的法律優(yōu)先原則也不能否認刑法、行政法和民法等相關法律的效力,也不能免除違法拆遷者的刑事責任和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的國家賠償責任。憲法和物權法對公民合法財產保護的規(guī)定,其他法律對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應該得到貫徹執(zhí)行。按照我國的法律體系,暴力拆遷行為應適用《刑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公務員法》。
依照《刑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公務員法》的相關規(guī)定,暴力拆遷者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國家賠償責任和民事責任。具體而言,暴力拆遷者應當承擔下列法律責任。
非行政主體不具有房屋拆遷的權力,凡是非行政主體實施的拆遷行為,輕者違法,重者犯罪,因而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
⒈刑事責任。按照新條例的規(guī)定,享有房屋拆遷權的應當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非行政主體按照法律規(guī)定是沒有強制拆遷權力的,如果非行政主體實施強制拆遷,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按照《刑法》的規(guī)定,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具體刑事責任如下:
在暴力拆遷過程中,不顧被拆遷人的生命健康權,采用毆打他人、強行推倒房屋等方式侵害他人實體權利,強行實施暴力拆遷,并已造成輕傷以上等后果的,屬于故意或過失殺人、故意傷害行為。按照《刑法》第232條、第233條、第234條、第235條的規(guī)定,分別構成故意殺人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罪、過失致人重傷罪。造成輕傷以下后果的,應當按照《刑法》第293條的規(guī)定,按尋釁滋事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在暴力拆遷過程中,采用強行推倒房屋、打砸玻璃、斷水斷電等手段,對被拆遷房屋以及房屋內財物進行損毀的,應當按照《刑法》第275條的規(guī)定,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可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追究刑事責任。
在暴力拆遷過程中,采用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手段的,應當構成非法拘禁罪、非法侵入住宅罪,按照《刑法》第238條、第245條的規(guī)定定罪量刑。
在暴力拆遷過程中,采用堵門等手段擾亂社會秩序、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應當按照《刑法》第290條第1款、第291條的規(guī)定,構成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其可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在暴力拆遷過程中,采用騷擾、恐嚇、偷襲甚至縱火等惡劣手段等違法犯罪行為的非拆遷單位人員,尤其是被雇傭直接實施暴力拆遷行為的社會閑散人員、犯罪團伙、流氓惡勢力,形成類似黑社會的拆遷組織,按照《刑法》第294條第1款的規(guī)定,構成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構成單位犯罪的,依法判處罰金,并追究單位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⒉行政責任。上述行為中尚不夠刑事處罰的,或者采取郵寄恐嚇信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或者發(fā)送侮辱、恐嚇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應當按照 《行政處罰法》的規(guī)定追究其行政責任。暴力拆遷行為社會危害性較輕的,可以處以警告的行政處罰;暴力拆遷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重的,可以處以罰款;暴力拆遷行為嚴重,但還沒有達到觸犯刑法的,可以處以行政拘留。暴力拆遷行為違反勞動教養(yǎng)條例的,可以按照勞動教養(yǎng)條例的規(guī)定處以勞動教養(yǎng)。
⒊民事責任。非行政主體因違法犯罪行為給當事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失的,依法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要求違法犯罪行為人承當民事賠償責任、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對暴力拆遷行為進行分析,政府組織拆遷的行為有以下兩種性質。“行政行為是所有的行政權的運用和不運用的行為?!保?]按照這一定義,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法律行為、行政事實行為和準行政行為。暴力拆遷過程中的行為包括前兩種行為,即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一是對于享有行政執(zhí)行權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按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對違章建筑予以拆遷,是行政法律行為。這種拆遷可以由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自己組織拆遷,也可以通過代執(zhí)行的方式由其委托的具有拆遷資格的其他組織代為執(zhí)行。二是無權實施拆遷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直接動用警察、城管、消防、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實施拆遷,或者授意村組干部組織拆遷或者雇傭當地保安人員、黑社會勢力拆遷。這些拆遷是沒有法律授權的,是越權行為,是行政侵權行為,是典型的行政事實行為。還有一種行政事實行為是警察目視不具有執(zhí)行權的組織暴力拆遷,不管不問,這是行政不作為,是行政失職行為。不同性質的行為,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
從上述法律適用分析,暴力拆遷行為分別構成刑事犯罪和行政違法,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等。
⒈刑事責任。享有強制執(zhí)行權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越權、或無權實施暴力拆遷,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房屋,或當事人造成重大人身、財產損失的,構成單位犯罪。應當按照《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對單位判處罰金,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⒉國家賠償責任。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實施拆遷,給當事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的,國家應當依法予以賠償。依法具有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職責的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應當視為行政不作為。國家應當按照《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guī)定給予因行政不作為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造成的損失予以國家賠償。
非國家機關組織的強制拆遷,如果有行政機關委托的,視為行政行為,由此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受損的,國家應當按照《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
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責任。對于國家賠償案件,要強化行政追償權,有關機關應當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及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可以適用行政處分,視情節(jié)輕重按照《公務員法》的規(guī)定,分別予以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或開除等。
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之所以沒有得到追究,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除了非正常原因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來實現(xiàn)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
法律是制約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規(guī)范并不是制定法律的目的。作為人類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的制定或接受甚至在探討時,人們都會對它有所期待,即希望借助于法律,能夠達到某種目的:要么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由、社會的秩序,要么是促成公正、平等的實現(xiàn),要么是為了促進效率的提高等,這就是法的價值。法律的價值是一個多元、多維的龐大體系,包括人權、秩序、正義等,法律制度應當根據這些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予以制定、修改或廢除。
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行政法理論是管理型行政法。管理型行政法追求行政效率和秩序,旨在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現(xiàn)代行政對民主性、科學性的日益關注,保障人權問題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人權保障的法的價值逐漸攀升到法的價值的頂端。2004憲法修正案第24條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人權保障寫進憲法,為其他部門法貫徹落實人權提供了基本法依據?!秶型恋厣戏课菡魇张c補償條例》在立法價值上是完全不同于《城市房屋拆遷條例》的。新條例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強調了法的人權的價值。從名稱而言,舊條例強調的是“拆遷”、“管理”,而新條例摒棄了這些反映管理理念的概念,代之以“征收”、“補償”,體現(xiàn)了由單向的管理到對公民私有財產權的尊重和保護;從范圍來講,新條例將政府對房屋征收與補償,只適用于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并對公共利益進行了現(xiàn)實可行、合理的界定;從程序上講,新條例注重程序公正,通過盡可能的公開,引入專家建議、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機制,以及內部的層級審查與司法監(jiān)督,來使程序、決策更加民主、合理,并使當事人的權利得到更好保護和救濟;從法律責任上講,新條例明確了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拆遷者應當轉變房屋拆遷的價值觀念,確保房屋征收與補償按照法治軌道實現(xiàn)。
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上述暴力拆遷的法律責任應當予以追究。但由于諸多原因,特別是有的地方政府的曖昧態(tài)度使得司法機關不愿意追究當事者的法律責任,因此,有必要強化司法機關就刑事案件立案偵查、公訴和審判的責任、行政機關不履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責任。這樣,一則可以督促相關國家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實現(xiàn)法的目的,二則可以使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不受政府干預,理直氣壯地追究暴力拆遷者的法律責任。
《立法法》早在2001年就確定了法律優(yōu)先原則,遺憾的是至今司法機關沒有廣泛運用該原則。除了非正常因素外,司法機關沒有明確司法適用法律優(yōu)先原則的權力,現(xiàn)行法律沒有強化司法機關不適用法律優(yōu)先原則的責任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等方式,明確司法適用法律優(yōu)先原則的權力以及司法機關不適用法律優(yōu)先原則的責任,確保立法法確立的法律優(yōu)先原則發(fā)揮其應有的效力,保障法制統(tǒng)一,保障憲法、法律確定的法的價值的實現(xiàn)。
[1]楊寶迪.就湖西路長影職工宿舍拆遷問題,市長崔杰批示:“城市拆遷必須依法進行,絕不允許違法暴力強遷”[N].長春日報,2010-05-17(001).
[2]茹毅,羅華.制度變遷視角下對《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法理思考[J].商品與質量,2010,(03).
[3]周偉.對行政行為概念的反思[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1).
(責任編輯:王秀艷)
On the Legal Liability of the House Violence Demolition
Tong Jing
The acts of house violence Demolition shall be severely punished by a crime or offense.the legal liability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Management Regulations.Demolition act of violence shall be investigated by the criminal liability,the administrative liability and the civil lia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s.To protect the legal liability of the house violence demolition to achiev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nstitutions’ liability,to clear the priority principle to the judiciary.
the Urban Housing Demolition Management Regulations;House Violent demolition;the legal liability
D922.38
A
1007-8207(2011)08-0100-03
2011-06-20
童靖 (1972—),男,河南潢川人,河南國基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