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翰
“近年來,公務員考試競爭激烈,這與公務員工作相對體面穩(wěn)定,待遇較為優(yōu)厚密切相關?!眹倚姓W院研究員、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胡仙芝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公務員平均薪資并不高,但這并沒包括一些政府部門給公務員發(fā)放的名目繁多的津補貼。
另有,復旦大學博士孫琳曾專門研究過中國的公務員薪酬問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各地擅自發(fā)放的津貼補貼名目達到300多項。
“公務員津貼”、“300多項名目”等一些關鍵詞,一旦被輿論放大,著實嚇人得很,頓時引來熱議。
和幾位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公務員談起此事,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十分憤憤然。對于這樣的說法和統(tǒng)計,一是極不靠譜。300多項名目,依據(jù)從何而來?
二是極不科學。如此將全國各地的名目集中統(tǒng)計,究竟有何居心?試問一下,有哪一個公務員的津貼名目會達到上百項?
三是以偏概全。這樣多的津貼名目,有多少公務員會真正享受得到?除了那些實權(quán)部門,像我們來自基層的干部,有時候連工資都沒有保證。
他們告訴我,現(xiàn)在公務員之間的工資收入肯定存在極大的差距,一方面是部門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地區(qū)之間的差距,再一方面是權(quán)力之間的差距。
對于處在廣大基層的干部而言,無論是部門、地區(qū)、權(quán)力,都處在弱勢地位,像那位教授所統(tǒng)計的300多項津貼,他們從來就沒有看到過。自從前年實行公務員工資改革以來,他們除了基本工資以外,就只剩下一項津補貼。
一次,和一位鄉(xiāng)鎮(zhèn)的領導聊起公務員工資的事,因為公務員工資改革之后,主要包括基本工資和津補貼兩大部分,今年據(jù)說還可以發(fā)第十三個月工資。談起這事,這位領導都覺得頭疼,不知道這十三個月工資的錢從哪兒來?原來就是津補貼這塊也得自個想辦法,今年還好,縣財政總算給解決了。
在我們的談話中,那些來自基層的干部說起工資,就搖頭不止,除了滿腹牢騷和怨言之外,甚至還有些憤怒。說一到年終就要為錢發(fā)愁,天天守領導,天天跑財政局,希望哪天突然又冒出個幾萬元錢,好解燃眉之急。
現(xiàn)在的基層干部如果就靠個“死工資”,不自己另謀路子的話,連個日子都過不去。所以有一些基層干部是一邊干著公家事,一邊謀著自己的路子,就不足為奇了。
就拿津補貼來說,縣里每年的標準就是一萬五千元,而市里以及那些垂直管理部門的公務員就達到了一萬八九千元。而要命的是,縣里的一萬五千元還是逐步到位的,算是個五年計劃吧,有能力的單位可以提前實現(xiàn),沒能力的慢慢等,等著財政全部解決。
我實在弄不明白,到底是誰拿走了他們的300多項津補貼?
敬請有關教授在公布這些信息的時候,不要太籠統(tǒng),不要像有關統(tǒng)計部門的平均工資一樣“被平均”,不要讓我們這些基層干部“被津貼”,不要讓我們成為百姓唾罵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