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曉紅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羅納德·J·奧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理論及其啟示
□ 朱曉紅
(東莞理工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但其對于如何提供目前主要有兩種爭論即:地方政府一體化合并與地方政府競爭模型。羅納德·J·奧克森在其地方公共經濟理論和方法中以合作的理念思考了政府治理問題,這就對上述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地方公共服務的供應與生產需要關注是如何通過地方公共經濟結構來改進組織績效,這就為致力于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管理思維方式。
公共服務;政府職能;地方公共經濟
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地方政府規(guī)模、地方政府服務的有效提供與公民在地方公共生活中的參與程度之間的關系一直是許多發(fā)達國家爭論的焦點?!暗胤秸闹饕毮芫褪且郧‘敺从车胤角闆r和地方選擇差異的方式提供服務”,[1](p7)以實現公共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回應利益主體多元化帶來的挑戰(zhàn)。對此,人們并無多大異議,但對于如何提供,則是各國和各級政府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博士羅納德·J·奧克森以合作的理念思考治理問題,關注如何通過地方公共經濟結構來實現組織績效,對地方政府一體化合并或地方政府區(qū)域化的組織改革傳統提出了挑戰(zhàn),為城市治理的改革與實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在美國,有地方政府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最富有爭議的領域。多年來,研究地方政府的學者和地方政府的改革者一直在尋求通過一種“最佳的”組織結構來治理不斷出現的城市化地區(qū)。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城市治理問題,“無論是在哲學層面還是在方法論層面抑或是在實證層面,思想界都存在著嚴重的分歧”。[2](p1)目前,有兩種主要的觀念支配著有關城市治理的爭論。
長期以來,公共行政學的理論假定是,最好的地方政府類型是承擔著全部地方公共物品及服務的供應職能和生產職能的“全方位服務(full service)”[3](p22)的政府?;谶@一論斷,從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到二戰(zhàn)前后,美國掀起了一場以效率和效益為內容的城市改革運動,主張在全美城市地區(qū)實行大規(guī)模的合并、兼并,其理由是 “交疊管轄引致服務或者職能的重復”,[4](p70)而相對較大的、承擔全方位職能的政府能夠在單一的預算內實現各競爭性的利益,充分實現生產的協調和規(guī)模效益。這些改革建議隱含著一種單中心秩序的理論,而這一改革觀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也受到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理論和政策分析中心的文森特·奧斯特羅姆(Vincent Ostrom)、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等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的質疑和挑戰(zhàn)。[5](p2)盡管大規(guī)模的地方政府一體化合并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城市改革的大趨勢,但事實上這一合并運動并未真正實行,相反,美國地方政府越來越多地采用合同承包制度。
關于城市治理的另一種觀念是將城市看成是一個市場,即地方政府競爭模型。這一模型理論與查爾斯·M·蒂博特的地方支出的純粹理論有著廣泛的聯系。蒂博特模型提供了居民“以足投票”(vote with their feet)和社區(qū)提供滿足偏好的公共物品的競爭供給機制,盡管這種競爭性的政府體制回應了民主政治的需要,但由于蒂博特模型具有天生的條件假設局限,即成本較低的進入和退出(entry and exit)以及完全可移動的資產或者是完全的動產稅。因此,這一模型具有高度抽象性以及具有嚴格的約束性,這種競爭性的體制引起公共物品外部性、規(guī)模經濟、組織間的缺乏協作等諸多問題,使得蒂博特模型的應用存在局限和約束。盡管如此,這一模型仍然通過明確大城市區(qū)域內社會以及政治分化的微觀基礎和通過對財產價值以及如此之多實證研究內變量的解釋,促進了對城市政治經濟學的理解。[6](p83)
從某種程度上看,城市的共同利益需要某種形式的城市治理,以便根據具體的服務部門精心設計出相應的生產結構,關注不同組織層次之間以及組織和績效之間的連結問題,此外,需要廣泛的合作將多重服務組織網絡中的各個轄區(qū)連接到一起,同時發(fā)揮市民在參與塑造地方公共經濟體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作用。然而,這兩種治理模式都遺漏了這些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其增進人們對城市組織和治理的了解,改善城市組織和治理的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博士羅納德·J·奧克森的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理論,將地方公共經濟理解為“一種由市民的選擇和活動推動下的體現市民意志的城市治理方式”,[7](p149)開辟了一種了解城市治理和城市的治理如何運作的新的思維方式。地方公共經濟的“組織”可以在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治理層面,即建立一整套作出有關供應與生產的決定的制度框架,這是地方公共經濟的共同遵循的準則。二是供應/生產層面,即具體供應和生產安排的維持,這與具體的利益共同體中的具體產品和服務相關。這兩個組織的層面可以區(qū)別于那些實際被提供、生產和接受的產品和服務模式。[8](p24)總之,由各種各樣的制度安排變成了對公共政策的關注,并影響著地方公共經濟的績效。
地方公共經濟理論主張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供應區(qū)分開,這種區(qū)分開辟了重新界定公共服務中經濟職能的最大可能性,即公眾保持著對服務供應績效標準相關的方面的控制,而在服務的生產方面,則允許在生產那些服務的機構之間開展最大限度的競爭。[9](p9)作為公共性的供應單位,地方政府的職責就是通過稅收、開支決定以及一系列的規(guī)則來安排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應,這實際是一系列公共服務項目集體選擇行為的總稱。因此,它所做出的決定必然是一種公共選擇,也即一種政治性的選擇。受交易成本的約束,供應方面的三項標準,即偏好的表達、財政平衡和問責制度,都說明應允許建立多重供應單位,其潛在效益體現在:更準確的偏好表達、更好的財政平衡和問責制度更好地(或成本更低地)執(zhí)行。[10](p16)而服務的生產關注的則是制造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將資源“投入”轉化成產品或服務“產出”,[11](p19)而一個最佳的服務結構是那種將服務的集中和分散能有機結合起來的安排,通過這樣一種安排使多重的機構獲得規(guī)模效益而又節(jié)約協調成本。
此外,奧克森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兩個概念作了明確區(qū)分。他認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之間存在一條重要的區(qū)別,前者屬于資本密集型,而后者則往往屬于勞動密集型。這種區(qū)分的依據在于公共部門的效率取決于它是否能根據產品和服務的不同和服務要素的不同做多樣性的組織安排,從而獲得多樣性組織安排所帶來的規(guī)模效益。[12](p20)在區(qū)分供應與生產的前提下,政府不僅可以引進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通過多種選擇來組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供給,而且還可以簡化政府的內部管理成本,從而使政府在管理與服務之間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
地方公共經濟的有效組織和運行依賴于市民的憲政選擇能力和合作生產能力。傳統觀念認為,分割性的政府安排阻礙了城市一體化,但這種看法忽視了治理中市民社會的角色,地方公共經濟理論正是從市民角度來闡述城市的組織。奧克森認為,高度分化性城市地區(qū)的治理結構代表了地方市民社會的勝利,[13](p122)由于復雜的地方公共經濟往往會發(fā)展出地方官員和市民間的自愿協議和聯合所組成一個網絡,這種社會和政治關系網絡是美國城市治理結構的主要機制,而正是這種市民社會維持著城市的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的生產率取決于強烈的公民意識,這與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對美國地方治理的價值觀的經典陳述是一致的。市民不僅是地方憲政性決定的直接參與者,還可以通過集體選擇來構建地方公共經濟體系,市民需要大量的組織選擇以便使供應方面的組織與市民的利益和偏好在空間上的分布相適應,市民社會依賴于在地方公共經濟指導下的制度結構,需要不斷地通過改革而進行調整。
地方公共經濟的有效組織和運行依賴于地方官員的首創(chuàng)精神。查爾斯·M·蒂博特指出,在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應中,居民的流動受各種因素的限制,這種流動本身具有使資源達到最佳分配的能力。[14](p124)人口的增長或減少、開發(fā)技術、組織或運作成本的增加或減少會引起公共產品與服務之間平衡關系的變化,基于個人偏好而在多樣性的社區(qū)間進行排列和權衡的能力是地方公共經濟中一個重要的動態(tài)性因素,有效的地方公共經濟取決于其結構的靈活性和供應與生產中可供選擇的替代性安排,增強制度的適應性。因此,地方公共經濟的創(chuàng)新依賴于公共企業(yè)家精神 (public entrepreneurship)。[15](p126)公共企業(yè)家精神是在分化性的地方公共經濟的約束中實現的,管理的分割性安排促成了公共企業(yè)家首創(chuàng)精神源泉的多樣化,而城市市民社會則提供了限制交易成本的整合性場所?!芭c私人經濟不同,地方公共經濟依靠公民的呼聲,而不是進入與退出,來激勵與約束體制。在這一背景中,公共企業(yè)家有激勵和機會,來塑造和重新塑造富有生產力的組織和組織間的安排”。[16](p430)而公民呼聲與公共企業(yè)家精神的互動對于保持地方民主治道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在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大力開發(fā)個人物品和提供個人服務,是國家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在當前我國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構中,一方面,由于居民公共需求的增加以及公共選擇能力的增強,對政府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以及政府職能界定的模糊而導致的公共服務中政府越位與缺位的同時存在。在這樣的雙重困境下,用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理論以合作的理念思考政府治理問題,為實現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提供了思考的空間。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國的政府陸續(xù)開始了治道變革,政府制度質量與公共政策質量之間的關系成為發(fā)展的關鍵。世界銀行1997年世界發(fā)展報告概括為,“這樣就產生了新的且更加復雜的問題。什么樣的制度安排最能使市場繁榮?政府作為直接經辦人(主要在提供服務方面)以及作為市場所賴以運營的制度內涵的塑造者,應發(fā)揮什么作用”。[17](p2)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理論為明確地方政府的職能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正如羅伊斯·漢森(Royce Hanson)所說,“有一種共識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承認,這就是,政府有責任通過政策制定來提供服務和設施,但是這些服務和設施可以由任何部門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和公平的價值觀來生產”。[18](p11)地方公共服務的供應與生產需要建立不同的組織規(guī)模和關注各種可能的治理模式。在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中,政府有責任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明確制度規(guī)則并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在此前提下,進行多種公共產品組織和服務的選擇,通過地方公共經濟結構來改進組織績效,實現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在公共服務過程中,有利于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組織結構應當是多元協同機制,允許社會成員按照自身偏好并根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建立、選擇和改變供給和生產單位。因此,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需要將視野擴展到地方政府與其他橫向和縱向的政府間關系、地方政府與私人部門、志愿部門、社區(qū)和公民的關系方面,選擇與鄰近的政府、企業(yè)及社會組織分工合作,動員各方組織積極提供區(qū)域公共物品與服務,降低合作成本,增加合作收益,構建動態(tài)的多元協同供給體制。而這種“多元協同供給體制”不僅允許供給單位對公共物品做出多樣化的供給與生產決策,還要求賦予地方居民創(chuàng)立和改變供給單位本身,做出組建新的供給單位或合并、解散供給單位決定的權力。[19]
地方公共經濟經常呈現出高度分化性特征。在我國,公共服務的投入主體首先是各級政府,因此,各級政府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同一地區(qū)的公共經濟方面貫徹財政平衡原則,使政府財政投入既能體現公平,又能提高效率,使鄰里價值和區(qū)域價值受到同等對待,以及如何運用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理論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從制度安排上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解決地方政府角色平衡問題,減少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職能交疊等問題。
總之,一種動態(tài)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公共經濟作為公共組織與私人組織之間的一種復雜安排,不僅應該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而有效的和具有良好回應能力的地方公共經濟的績效依賴于良好的制度規(guī)則。治理地方公共經濟理論以合作的理念思考政府治理問題,為解決公共需求偏好顯示及排序所要求的政府與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為公共服務多元供給體制中政府角色的準確定位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1][6](英)斯蒂芬·貝利.地方政府經濟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3][5][7-15][18](美)羅納德·J·奧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經濟[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16][17](美)邁克爾·麥金尼斯.多中心體制與地方公共經濟[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
[19]何精華.區(qū)分供給與生產:基于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實現方式的分析框架[J].中國行政管理,2007,(02):104-109.
(責任編輯:牟春野)
On Ronald J.Oakerson’s Theory of Governing Local Public Econom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 Xiaohong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agerial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is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There are two views on the provision approache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on,Ronald J.Oakerson proposed a theory of Governing Local Public Economies and challenged the above views.The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f public goods should focus on how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with the structure of local public economies,which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public services;government functions;local public economies
D63-3
A
1007-8207(2011)07-0059-03
2011-02-11
朱曉紅 (1973—),女,新疆呼圖壁縣人,廣東東莞理工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政府組織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