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秋 武長軍 張永生
作者單位:453000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通訊作者:劉新秋
【摘要】 目的 觀察腎動脈成形術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的療效。方法 選擇2006年11月~2010年1月于本院住院的腎血管性高血壓患者21例,其中單側腎動脈狹窄17例,腎動脈單側完全閉塞1例,雙側腎動脈狹窄3例。均實施腎動脈血管造影術。對病變血管行腎動脈成形術(PTRA),單純應用球囊擴張術6例,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11例,直接支架植入術3例。結果 本組21例,1例腎動脈閉塞者手術失敗,腎動脈成形術技術成功率95.2%。治愈2例(2/20)10%,好轉15例(15/20)75%,無效3例(3/20)15%。本組病例均未發(fā)生手術并發(fā)癥。結論 腎動脈成形術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安全有效。
【關鍵詞】 腎動脈狹窄; 腎血管性高血壓; 血管成形術
腎血管性高血壓常由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性發(fā)育不良及大動脈炎導致的單側或雙側腎動脈主干或分支狹窄而引起,前者主要見于老年人,后兩者主要見于青年人。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ARAS)是常見的腎血管疾病,占腎動脈狹窄(RAS)病例的90%,呈進展性,且好發(fā)于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癥、冠心病或高血壓的老年人,病變常位于腎動脈主干近端1/3處,嚴重者出現(xiàn)腎內動脈階段彌漫的動脈硬化[1]。腎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腎缺血,刺激腎素分泌,體內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活化,外周血管收縮,水鈉潴留而引發(fā)高血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11月~2010年1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住院的高血壓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發(fā)病年齡38~65歲,全部病例符合腎動脈狹窄診斷標準。21例患者中,腎動脈單側完全閉塞1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脂10例,合并冠心病6例;單側腎動脈狹窄17例,腎動脈單側完全閉塞1例,雙側腎動脈狹窄3例。實施腎動脈血管造影術21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臨床表現(xiàn) (1)30歲以下,50歲以上新發(fā)現(xiàn)的高血壓;(2)高血壓進展迅速,舒張壓升高明顯(常超過110~120 mm Hg),可呈惡性高血壓表現(xiàn);(3)腹部或腰部可聞及血管高調、粗糙收縮期或雙期雜音;(4)藥物控制高血壓效果不明顯。
1.2.2 非侵入性檢查 (1)腎素測定:檢測外周血血漿腎素活性(PRA)增高,卡托普利試驗陽性(服卡托普利25~50 mg,1 h后測定外周PRA較服藥前明顯增高),診斷準確性<50%[2]。(2)超聲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腎動脈主干及腎內血流變化,提供腎動脈狹窄診斷間接信息。(3)磁共振顯像或螺旋CT血管照影,觀察腎動脈及腎實質影像,提供腎動脈狹窄均具有敏感性及特異性(血清肌酐>221 μmol/L的患者禁行螺旋CT血管照影)。(4)放射性核素檢查:核素腎顯像無顯著意義,應行卡托普利試驗(服卡托普利25~50 mg,服藥后較服藥前腎動脈狹窄側腎臟對核素攝入減少,排泄延遲,提供腎動脈狹窄診斷間接信息)。
1.2.3 侵入性檢查 選擇性腎動脈血管造影術能準確了解腎動脈狹窄部位、范圍、程度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是明確診斷的“金標準”。腎功能不全者應選用非離子化造影劑,以免加重腎損害。
1.3 治療方法 根據(jù)病情和條件選擇PTRA及支架植入術,常用于ARAS合并頑固性高血壓、充血性心衰或缺血性腎病,尤其對急性或惡性高血壓者更為有效,考慮到殘余狹窄率和再狹窄率可達10~15%,故實施血管成形術的同時植入腎動脈支架以提高有效性[3]。
1.3.1 常規(guī)選用經股動脈或肱動脈入路,對于嚴重動脈硬化、腹主動脈及髂動脈扭曲或腎動脈開口明顯向上者,可選用經肘動脈途徑。(1)直接球囊成形法:造影導管在導絲引導下通過狹窄段,更換適宜的球囊導管至病患處,充盈球囊4~10ATM維持30~60秒,視情況可充盈3~5次,使狹窄切跡明顯減小或消失,更換造影導管造影及測壓。(2)同軸導管法:對于腎動脈起始段嚴重狹窄較為適用。在導絲引導下送指引導管至腎動脈起始部后送導絲至遠端,沿導絲送入球囊至病變處進行擴張。(3)支架植入術:選擇自膨式或球囊擴張式支架,沿導絲將支架送至病患處釋放支架,支架直徑可根據(jù)運載球囊大小進行調整,支架長度以恰好覆蓋病患處為宜,支架直徑應大于病患處血管直徑10%~15%,以利嵌入血管壁,減少內膜過度增生。
1.3.2 術后治療 (1)術后即送入監(jiān)護病房,行24 h動脈血壓監(jiān)測,嚴密觀察血壓變化。(2)停肝素后改口服抗凝藥,常用噻氯匹定0.25 g,1次/d,連服8周;阿司匹林0.3 g,1次/d,至少6個月以上。(3)定期復查血壓,腎功能變化;定期復查腎動脈通暢情況,可采用彩色Doppler超聲,CTA復查腎動脈,必要時行腎動脈造影檢查。
2 結果
本組病例中1例腎動脈閉塞者手術失敗,系導絲無法通過閉塞段,回顧病例,該患者病史長,彩超提示該側腎臟已縮小。技術成功率95.2%。
根據(jù)1990年美國心血管介入放射學會標準,依據(jù)血壓及腎功能變化,將腎動脈成形術療效分為:(1)治愈:即停用降壓藥,舒張壓低于12 kPa。(2)好轉:不增加降壓藥量,舒張壓低于12 kPa;舒張壓高于12kPa低于14.7kPa,但與術前比較降低至少2.0kPa,用方案同前或減量。(3)無效:除上述情況外的其他病例。腎功能改善的標準是血漿肌酐降低至正?;蚺c術前比較降低20%。依據(jù)上述標準,本組成功實施PTRA 20例,治愈2例(2/20)10%,好轉15例(15/20)75%,無效3例(3/20)15%。本組病例未發(fā)生手術并發(fā)癥。
3 討論
ARAS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常見的表現(xiàn),常與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有關,自1978年全球首例PTRA以來,現(xiàn)已成為治療腎動脈狹窄所致高血壓的首選方法。PTRA的適應證雖然還存在爭議,但其糾正腎動脈血流動力學異常的目的是毋庸置疑的。當存在單側血流量不均衡的RAS或單/雙側腎動脈管徑狹窄≥60%、腎動脈狹窄壓力階差>30 mm Hg,且腎功能正?;蜉p度損害時,建議實行血管造影和血管成形術。禁忌證:進展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嚴重蛋白尿及皮質血流減少、嚴重腎動脈狹窄或閉塞、腎動脈狹窄合并主動脈病變、腎動脈段以下分支狹窄者原則上不實行腎動脈血管成形術。
腎動脈狹窄確診后,應根據(jù)患者病情考慮血管成形術,在進行PTRA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導管選擇腎動脈插管造影證實后,向腎動脈內注入肝素5000 U,硝酸甘油200 μg,以防止血栓形成和腎動脈痙攣。(2)球囊直徑的選擇,以狹窄段的遠端和近端動脈直徑為參考,一般單純球囊擴張選擇直徑略大于1 mm的球囊,確定放置支架前做預擴張時則選擇直徑略小于1 mm的球囊。(3)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單側非開口性病變,病變段小于3 cm,適用于應用單純球囊擴張。(4)開口部的狹窄,腎動脈支架近端應進入主動脈腔內1~2 mm,不應過長。不進入主動脈腔內易發(fā)生再狹窄,而進入過長,可能會引起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5)術后應24 h動脈血壓監(jiān)護,若血壓降低迅速,低于正常時應給予擴容治療;若血壓下降難于控制甚至休克時,要及時檢查排除腎動脈破裂出血可能;若血壓不降反而升高時,要及時給以短效降壓藥,有部分患者腎動脈狹窄解除后出現(xiàn)短時間血壓升高現(xiàn)象,原因不明[4]。
腎動脈成形術目前已經成為腎血管再通的首選療法,通過重建腎動脈血流可使大部分RAS患者血壓得到改善。本研究表明,PTRA術后治愈+好轉率達85%,血壓控制狀況較術前明顯改善。但僅通過PTRA使血壓達到理想水平的患者僅在30%以內[5],本組患者術后使血壓達到理想水平(即治愈)者僅為10%,與楊敏等[6]研究報道一致。大多數(shù)患者仍需要繼續(xù)應用抗高血壓藥物。不宜實施上述治療或上述治療失敗的腎血管性高血壓患者,則只能靠藥物治療控制高血壓,但藥物治療不能改變腎動脈狹窄導致的患腎缺血。
總之,PTRA為腎血管性高血壓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本組研究表明,該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有條件的醫(yī)院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顧勇.充分認識和重視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中華腎臟病學雜志,2006,22:317-318.
[2] Garovic VD,Textor SC.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and ischemic nephropathy.Circulation,2005,112:1362-1374.
[3] 高翔,梅長林.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診斷及治療爭論.中華腎臟病學雜志,2008,10:769-772.
[4] 徐克,鄒英華,歐陽墉.管腔內支架治療學.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82-286.
[5] 蔣雄京.經皮腎動脈支架術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的臨床結果.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06,21(2):89-92.
[6] 楊敏,宋莉,王健,等.腎動脈狹窄支架術圍手術期降壓藥物的應用.介入放射性雜志,2007,16(7):461-463.
(收稿日期:2011-06-09)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