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明
領導干部要常照照“鏡子”
文/劉建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免不了要攬鏡自照,整理儀表,和鏡子打交道。照鏡子不僅能察看面容,去污滌垢,整理衣冠,使人面目清爽,衣著整潔,精神抖擻,從而增加自信,而且還能察顏觀色,及早發(fā)現(xiàn)疾病的征兆,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好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因此,照鏡子的作用不可小覷,我們每個人不妨都常照照鏡子。通過照 “鏡子”,不僅要照照面容儀表是否整潔、肌體是否健康,更要照照自身的思想和心靈是否純凈、言行是否得當。
在古代,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喜歡常照 “鏡子”的人,他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 “明鏡說”仍不時為后人所津津樂道。他正是把諫臣魏征作為一面鏡子,經(jīng)常用他來照照自己,不斷反省自己,克非改過,從而才避免了許多重大失誤,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之舉,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一代明君的美名。后來魏征去世,唐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嘆曰: “今魏征已死,吾亡一鏡矣?!笨梢?,魏征這面鏡子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毋庸置疑,唐太宗的“明鏡說”對我們當今的黨員領導干部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v觀近年來那些因貪污腐化而落馬的官員,他們之所以走上了違紀違法的道路,可以說很大程度上與沒有經(jīng)常照照“鏡子”并及時清除思想上的污點有很大關系。筆者認為,黨員領導干部要想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真正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就不妨常照照三面 “鏡子”。
要常照照金錢這面鏡子。因為金錢能原原本本地照出人的本性,所有的包裝和偽飾在它面前都將蕩然無存。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充分展示著一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在金錢面前,你是保持本色、不為所動、品德高尚的謙謙君子,還是見錢眼開、見利忘義、意志薄弱的卑鄙小人,一照即可窺見內(nèi)心,一照即見分曉。
要常照照美色這面鏡子?!都t樓夢》 中的賈瑞貪戀女色,弄得自己病入膏肓。跛足道人送他一面“風月寶鑒”,告訴他,這面鏡子可以救他的命,但只能照反面萬不可照正面,但他偏要照正面,結果一命嗚呼。聰明的人都懂得,“色是刮骨鋼刀”。常用美色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可以照出自己對家庭子女的責任感、照出對官位職務的使命感和照出對黨的事業(yè)的忠誠感。
要常照照黨紀國法這面鏡子。黨紀國法是高懸在每名黨員領導干部頭上的一把“達摩斯利劍”,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理應身體力行,模范遵守,時刻牢記并踐行之。常懷對黨紀國法的敬畏之心,經(jīng)常拿黨紀國法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是否吃了不該吃的、拿了不該拿的、去了不該去的、做了不該做的,時刻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堅守做人的底線,把握做事的原則,保持做官的氣節(jié)。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潔,秉公用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生活絢麗多姿而又紛繁迷亂,世間充滿美好也充滿誘惑。作為黨員領導干部,面對權勢、名利、金錢、美色等燈紅酒綠的誘惑,要想把持住自己,潔身自好,纖塵不染,真正將思想中的權欲、利欲、色欲及時清除,不斷糾正與共產(chǎn)黨人要求相違背的思想,常照照 “鏡子”不失為一劑良方。
黨員領導干部常照照“鏡子”,有百利而無一弊。惟其如此,才能認清自我,去污滌垢,去惡存善,凈化思想,提升境界;才能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尊自愛、自警自勵,時刻提醒自己不能發(fā)生蛻變。從而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做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