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藝軍
“職工之家”成農民的貼心人
“Workers’ Family” Has Become Peasants’Intimate Friend
□文/本刊記者 陳藝軍
印象中,工會是廣大職工的“家”,職工有什么困難,她都會及時送來關心與幫助。而重慶市總工會、重慶市委新經濟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簡稱市委兩新工委)的職能中,又多了一份責任,那就是幫助農民兄弟姐妹脫貧致富,做他們的堅強后盾。
自重慶市開展“三進三同”活動以來,重慶市總工會、市委兩新工委的機關干部深入農村院壩、送溫暖慰問農戶、看望留守兒童,充分展示了新時期機關干部的良好形象。
南川大有鎮(zhèn)指拇村地處金佛山腳下,平均海拔上千米,屬高寒山區(qū)。多年來,由于交通不暢等原因,這里經濟發(fā)展遲緩。村民生產生活都處于封閉的狀態(tài),除了趕場、看病以外,基本不出遠門。而該地的一些土特產也因為運輸不便無法運出大山,產生不了經濟效益。
兩年前,在政府的幫助下,通村公路開始修建。然而,資金的缺口使得連接南川到道真公路的最后3公里陷入停工狀態(tài)。當老百姓正為資金犯愁時,重慶市總工會“三進三同”活動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今年4月初,原本是到鄰村大堡村幫助農戶脫貧的重慶市總工會扶貧集團領導了解到情況后,當即決定拿出32萬元用于末尾段公路的修建。
原來,在走訪農戶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車輛經過未建道路時,路面凹凸不平,險象環(huán)生,人們不得不下來推車,短短的3公里要一個多小時才能通過。就是這段路,重慶市總工會扶貧集團的同志們在一個多月時間里走了幾個來回,切身體會到當地群眾的出行有多么困難,一定要想法把這段路修好,這是一條希望的路,幸福的路。
32萬元資金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有相當一部分錢從哪里來呢?重慶市總工會扶貧集團的同志們和當地的農戶一起商量,提出了“三個一點”的辦法—交通部門要一點,鎮(zhèn)上出一點,自己拿一點,以此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經過重慶市總工會扶貧集團的積極協(xié)調,目前道路修建工程進展順利。當地老百姓打來電話告訴他們:“今年10月份道路就能全線貫通了,到時進指拇村那段路只要十幾分鐘了。你們一定要來喲。”
5月9日,在重慶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黃建國等領導同志的帶領下,市總工會、市委兩新工委機關干部160余人來到南川區(qū)大有鎮(zhèn)指拇村、大堡村看望困難農戶,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將幫扶資金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真正做到施惠于民。
指拇村93歲的老婆婆江太明,一生勤勞,由于不愿拖累孩子,自己獨自住在一間簡陋的房子里,生活清貧。得知情況,重慶市總工會的領導來看望她,將一個裝了500元的信封放到她手上。老婆婆并不知道這是什么,當她打開發(fā)現是500元錢時,雙手顫抖,干癟的嘴唇蠕動著,不知道說什么好。對她來說,500元意味著好大一筆錢,足以開銷大半年的生活了……
大堡村村民曾克云今年36歲,由于家庭貧困,至今沒有結婚生子,這在農村來說也是少有的。家里還有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曾克云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守在家里種點糧食和蔬菜,勉強度日。當重慶市總工會的同志將500元錢送到他手里時,這位漢子眼里閃著淚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活動期間,重慶市總工會領導帶隊共走訪慰問貧困戶85戶,送去慰問金4萬多元、6臺太陽能熱水器以及棉絮等物資。
除了關注困難農戶,重慶市總工會還時刻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在重慶市總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唐軍的倡議下,成立了首個“重慶市勞模關愛留守兒童援助基金”。
2010年9月,唐軍在參加“三進三同”的活動中,正值中秋佳節(jié),自己拿錢為秀山民族小學的師生和村里的留守老人買來月餅。大家在分發(fā)月餅時,唐軍發(fā)現一位小女孩舍不得吃,而是包好后裝進了自己的口袋。一問才知道,她是想拿回去給自己住在離學校有幾小時山路的婆婆吃,因為婆婆從來沒有吃過月餅。小女孩懂事的話讓唐軍眼眶濕潤了,他馬上拿出一盒月餅送到小孩手上,叮囑她帶回家,要好好孝敬婆婆。
回到單位后,唐軍將此事對領導進行了匯報。在得到領導的同意后,他將自己的服務對象勞模與“三進三同”結合起來,成立了秀山首個“重慶市勞模關愛留守兒童援助基金”。他希望作為社會精英的勞模也能夠關注留守兒童,同時讓勞模的精神能影響到孩子們的成長,以此來起到雙贏的社會效應。
在重慶市總工會的積極協(xié)調下,目前已有5位全國、重慶市勞模和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位民營企業(yè)家捐助基金24萬元。
市總工會干部慰問93歲的老婆婆江太明
與村民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