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繼民
戈爾巴喬夫與利加喬夫在改革中的合作與分道
■ 高繼民
戈爾巴喬夫與利加喬夫,蘇聯(lián)解體前夕的蘇共一、二把手。
他們是20世紀70年代初認識的。那時戈爾巴喬夫在北高加索蘇共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qū)委任第一書記;利加喬夫則在西伯利亞西部任托木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一次同機外訪給了這對都在基層工作又感同身受的地方官有了充足的交流空間。此后關系漸熟,每當他們到莫斯科開會見面時,就像老朋友一樣經常交往,每每“英雄所見略同”。1983年4月,利加喬夫就任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與先他五年進入莫斯科,時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匯合。作為蘇共急切改革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謂志同道合。不想,隨著改革的深入,這對曾經“只說半句話就能心領神會的”的改革盟友變成了政治宿敵。
進入20世紀80年代,蘇聯(lián)國運不昌,蘇共高層領導危機,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克里姆林宮就三易其主,三位最高領導人相繼去世。
1982年11月10日,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不過,在他離開人世前,勃列日涅夫將蘇共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qū)委第一書記戈爾巴喬夫調入克里姆林宮,出任蘇共中央書記,進入中央書記處工作;并在他的推薦下戈爾巴喬夫于1979年11月和1980年10月分別當選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戈爾巴喬夫舉薦利加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繼任蘇共最高領導人的安德羅波夫時下正在進行大膽的改革,戈爾巴喬夫作為安德羅波夫最器重的“農業(yè)專家”,一躍而成為控制整個蘇聯(lián)經濟的人物。安德羅波夫對戈爾巴喬夫還有更高的期待,他要求戈爾巴喬夫“不要把自己的職責范圍局限在農業(yè)方面。要多多考慮全盤工作”。還說“總之,你要像萬一有一天需要你挑起全副擔子那樣去干。我這話是認真的”。1984年2月,任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僅1年又4個月的安德羅波夫壯志未酬便撒手人寰。值得一提的是,在戈爾巴喬夫的推薦下,安德羅波夫于1983年4月,將時任西伯利亞西部任托木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的利加喬夫選調進宮,委以分管黨的組織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重任。當時戈爾巴喬夫向安德羅波夫說,這個職位需要的是利加喬夫類型的人。他精力充沛、堅毅果敢。在眾多州委書記中,他的出眾之處不單是精明干練,而且視野開闊,文化素養(yǎng)高。安德羅波夫聽后哈哈大笑:“既然已經有了個利加喬夫,咱們干嗎還需要去找什么 ‘利加喬夫類型’的人呀?”對自己能到中央任職,利加喬夫心知肚明。他后來在回憶這段歷史時深情地說:“在當時的蘇共中央政治局里,有一個人(指戈爾巴喬夫)不僅向安德羅波夫推薦我作候選人,還積極推動把我調到莫斯科?!?/p>
利加喬夫力挺戈爾巴喬夫繼任總書記。1984年2月,安德羅波夫死后,又一位老人契爾年科掌了權。誰來當二把手?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利加喬夫借機在契爾年科面前為戈爾巴喬夫說了許多好話,使契爾年科全力支持戈爾巴喬夫。1985年3月10日,契爾年科又去世,蘇共出現(xiàn)高層領導危機!最后接替總書記的人選集中在戈爾巴喬夫與政治局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格里申身上。不到兩年半時間就三喪總書記,使蘇共政治局成員得出了必須實行“代際接班”的共識,接班者必須年富力強。戈爾巴喬夫時年54歲,而格里申已71歲,前者無疑占有優(yōu)勢。但當時私下流傳著契爾年科留有保舉格里申為繼任者的 ‘遺言’。盡管這種 ‘遺言’未必會對新總書記的選舉產生決定性影響,可它無疑將給推薦戈爾巴喬夫為總書記候選人造成困難,票數(shù)會分散。誰能勝出尚不分明。利加喬夫事后這樣說:“當時我直接目睹并參與了那場事件,那時我是這樣想,事過多年我仍然這樣認為,我還絕對有把握地說,政治局委員中有人明顯地不贊成戈爾巴喬夫為總書記候選人?!痹谡尉钟懻撔氯慰倳浫诉x時,利加喬夫極力推薦戈爾巴喬夫。他這樣說:“戈爾巴喬夫最大的特點是滿腔熱情地工作,事無巨細都努力進行探索,善于組織安排。而大家都知道,這對黨的組織工作有著巨大的意義……米·謝·戈爾巴喬夫在黨、工會、共青團等組織和黨的積極分子、全體人民之中,都備受尊敬。今天有許多州委和邊區(qū)黨委的書記都向我談到了這一點。推選米·謝·戈爾巴喬夫必將在我國人民中激發(fā)自豪的感情,提高蘇共中央政治局的威信?!崩訂谭蚶盟嫒沃醒虢M織部部長的有利位置與另兩位元老——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和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一起展開了斡旋,使戈爾巴喬夫終于登上了總書記寶座。對利加喬夫等人當時的所作所為,在博爾金的 《戈爾巴喬夫沉浮錄》一書中得到了映證:“自從1985年3月一小部分人通過巨大的陰謀活動,在一個大國推出這位領袖?!?/p>
戈爾巴喬夫挺夠朋友,一上臺就把幾個“有功”人員加以重用。其中連政治局候補委員都不是的利加喬夫則直接晉升為政治局委員,還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在戈爾巴喬夫出訪間隙代行主持中央工作,成了事實上的蘇共中央二把手。躊躇滿志的利加喬夫表示要在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好好干一場”。
戈爾巴喬夫和利加喬夫是在蘇聯(lián)社會“步履蹣跚,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的時期執(zhí)掌蘇聯(lián)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要改革就必須有改革急先鋒。利加喬夫向戈爾巴喬夫舉薦了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葉利欽,先讓他出任蘇聯(lián)建設部部長一職。
心高氣傲的葉利欽起初并不買賬。他首先是考慮到自己已經50多歲,在本地出生、長大、學習和工作,已在這里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網,人地皆宜,不想再換個地方從頭干起;其次他心里感到憋氣,瞧不上建設部長的位子,他覺得自己是個中央委員,在蘇聯(lián)這個大工業(yè)州干了近10年的第一書記,其職務已經與蘇共中央的部長是同一級別。按傳統(tǒng),先前的州委第一書記到中央一般都是中央書記,憑什么自己到莫斯科只是擔任不顯眼的建設部長?第二天,利加喬夫正式打電話給葉利欽,話說得非常干脆,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葉利欽只好服從中央的決定。他未曾料到,沒過多久即1985年11月,自己就被任命為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并成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葉利欽心滿意足,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干部大換班。他定下方針,市委機關的人,特別是那些長期與前市委領導人共事的人,一定要撤下來。他還認為,這些官僚們染上了只會做官而不會做事的壞毛病,靠再教育已不可能,只有進行更換才能解決問題。大換班不僅在市委一級,而且在區(qū)委一級也進行。由于葉利欽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莫斯科的工作有了起色。戈爾巴喬夫贊揚葉利欽為“首都的工作帶來了一股清新而強勁的大風”。1986年6月,利加喬夫還親自提名葉利欽出任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
但是,好景不長,葉利欽的改革主張和措施越來越“離譜”。他多次公開抨擊黨和政府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對改革“進展緩慢”表示不滿,并在1987年10月的蘇共中央全會上全面爆發(fā),連發(fā)三箭。第一箭射向戈爾巴喬夫,他在即席發(fā)言中,由著自己的直性子一連對戈爾巴喬夫的報告提了20多條意見,其中包括對蘇聯(lián)70年歷史的評價、改革進展緩慢、反腐敗、批評無禁區(qū)、公開無界限等。還批評戈爾巴喬夫喜歡用一些聽話乖巧的人。第二箭射向對他有提拔之恩的利加喬夫,直接指名道姓攻擊利加喬夫,認為他是黨內的“阻礙機制”。第三箭射向中央集體。他說“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當中的每個人都負有極大的責任”,提出要追究“停滯”時期蘇聯(lián)黨與國家領導人的責任;還說黨內存在一股“惰性十足的隨波逐流者階層”,這個階層正在“抵制改革”。因此他說應立即把黨的機關裁減50%,要求對政治局進行“大換血”。還認為黨的領導在執(zhí)行改革中缺乏“革命的堅毅性”。最后,葉利欽竟以辭去政治局委員和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的職務來要挾。
葉利欽的發(fā)言破壞了幾十年來在權力堡壘中形成的行事規(guī)則,引起公憤,27名與會者紛紛起來反駁。尤其是利加喬夫,堅決反對葉利欽在改革的速度問題和深度問題上所持的激進立場,并批判了葉利欽在選拔和撤換干部問題上所持的嚴厲觀點。他還憤怒地譴責葉利欽所批評的一切是在社會革新的重要時刻分裂黨,企圖破壞最高領導層的團結,并建議戈爾巴喬夫一定要給葉利欽嚴厲的處分。與會者紛紛附和。
1987年11月11日,戈爾巴喬夫在利加喬夫的陪同下,親赴蘇共莫斯科市委全體會議,代表蘇共中央宣布解除了葉利欽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職務,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這個決定通知葉利欽時,特意強調:“葉利欽你要記?。何覜Q不會再讓你搞政治。”
在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未見明顯成效的情祝下,戈爾巴喬夫認為根本原因是政治體制起了阻礙作用。于是他把改革的目標指向了政治領城——蘇共的執(zhí)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1988年6月28日至7月1日,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戈爾巴喬夫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根本改革政治體制的任務,提出了公開性、民主化和社會主義多元論這三個“革命性倡議”,尤其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概念,主張對現(xiàn)存體制進行“革命性的改造”。這次會議實際上是蘇聯(lián)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在這次會議的影響下,蘇聯(lián)報刊紛紛由一般地揭露陰暗面、批判歷史失誤,發(fā)展為對社會主義制度和蘇聯(lián)歷史的全盤否定。社會上各種思潮、各種觀點、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報紙上亮相,表達他們對蘇聯(lián)政治前途的看法。例如:由“激進分子”組成的俄羅斯民主論壇宣稱,要“把蘇共趕出歷史舞臺”;無政府工團主義者提出要“建立沒有黨和國家的社會制度”;立憲民主黨人主張“全部財產私有化”,“使國家返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等等。一時間,要求擺脫蘇聯(lián)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多黨制,成了輿論的焦點。戈爾巴喬夫還親自打電話通知持不同政見的領袖薩哈羅夫,允許薩哈羅夫夫婦返回莫斯科,并允許其發(fā)表文章和參加政治活動等等。這個口子一打開,黨內外反動文人墨客、西方敵對勢力等,在“公開性”“民主化”的掩護下,組成了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大合唱,掀起了全盤否定蘇共、蘇聯(lián)歷史和社會主義實踐的浪潮。他們胡亂叫囂,“共產黨不只是犯了錯誤,而是犯了罪的組織”,甚至“同法西斯組織一樣”。他們把現(xiàn)實社會主義制度說成是“極權社會主義”“軍營社會主義”和“官僚社會主義”,給人民帶來的“只是災難”。他們攻擊十月革命是“少數(shù)暴徒發(fā)動的政變”,使俄國離開了“人類文明的正道”,說社會主義是一部“不光彩的歷史,必須與之一刀兩斷、徹底決裂”。一時間,“轉變觀念”“敢于突破”“告別革命”以及“炸毀過去的一切”等口號充斥輿論界,成為宣傳上的主調。
分管意識形態(tài)的利加喬夫對此憂心忡忡,尤其對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沒有看到對污蔑我國的歷史表現(xiàn)出憤怒”感到十分遺憾,逐漸對戈爾巴喬夫這條錯誤路線和根據(jù)這條錯誤路線制定的各方面的改革政策產生了疑問,進而在政治局和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同戈爾巴喬夫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1988年3月13日,戈爾巴喬夫赴南斯拉夫訪問。在此前后,列寧格勒工學院化學教員安德列耶娃先后寫了七封信給利加喬夫,不點名地指責力主改革的戈爾巴喬夫及其支持者對蘇共歷史等的錯誤態(tài)度。利加喬夫如獲至寶,認為這是對“反歷史和反蘇浪潮的反擊”。經利加喬夫同意,上述七封信中的三封改寫成《我不能放棄原則》的文章,發(fā)表在 《蘇維埃俄羅斯報》上。此信發(fā)表后,全蘇許多地方和軍隊報紙紛紛轉載,許多地方和單位到處張貼和組織學習。列寧格勒黨委組織了多次討論會,電視臺還報道了其中兩次討論會的情況。很明顯,利加喬夫企圖乘戈爾巴喬夫出訪之機,扭轉國內輿論導向。
戈爾巴喬夫對利加喬夫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并開始醞釀重用雅科夫列夫以取代利加喬夫。雅科夫列夫是戈爾巴喬夫的心腹和智囊人物,戈氏的 《新思維》就出自于他的手筆。戈爾巴喬夫上臺僅4個月就任命雅科夫列夫為蘇共中央宣傳部長,繼而提拔他為蘇共中央書記、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蘇共一中全會后,戈爾巴喬夫又安排雅科夫列夫與利加喬夫一起主管意識形態(tài)工作?!墩胬韴蟆房偩庉嫲⒎{西耶夫說他從此“不得不膜拜兩個偶像,受到兩個意識形態(tài)書記——利加喬夫和雅科夫列夫的領導”。戈爾巴喬夫后來承認,他之所以重用雅科夫列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改革之初主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利加喬夫常常與他唱不同的調子,有時甚至唱反調。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利用雅科夫列夫來取代利加喬夫?!鞍驳铝幸扌偶笔录l(fā)生后,戈爾巴喬夫毫不猶豫地指定意識形態(tài)工作改由雅科夫列夫一人負責,而利加喬夫則被改任負責農業(yè)的中央書記,變相地被奪了權。剛一獨掌意識形態(tài)大權的雅科夫列夫馬上在 《真理報》組織文章 《思維和行動的革命性》,對安德列耶娃的信大肆攻擊,認為是“反改革的宣言”。蘇聯(lián)社會出現(xiàn)的反蘇維埃、反共、反馬克思主義反動思潮正是此人秉承戈爾巴喬夫意志操縱的結果。
利加喬夫認為蘇聯(lián)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的一切,其矛頭就是對著共產黨員,對著蘇聯(lián)共產黨,對著蘇共黨的歷史,最終指向了人民,指向了人民對歷史的懷念。任其泛濫,最終會讓人得出蘇聯(lián)社會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全都是社會制度的罪過,應當改變這種社會制度”,“全是蘇共的罪過,應該打倒蘇共”的結論。他曾專門寫信也曾口頭匯報反映輿論戰(zhàn)線上的問題。一次利加喬夫當著政治局委員們的面對戈爾巴喬夫說:“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證明,國家處于多么不正常的狀態(tài)?!钡隊柊蛦谭蚓芙^了他的忠告,責備他是“老調重彈”,并且不動聲色地給利加喬夫寄來了一份外電的評論綜述。綜述摘自《泰晤士報》,文中寫道:“利加喬夫講話調子和內容與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對社會和歷史問題的大多數(shù)評論不同,看來,這個講話證明利加喬夫對蘇聯(lián)領導人的改革規(guī)模和后果表示極大的懷疑?!@表明,蘇聯(lián)現(xiàn)在進行的某些改革遇到很大阻力?!辈痪?,在雅科夫列夫的操縱下,蘇聯(lián)媒體掀起了攻擊利加喬夫的狂潮。
1990年7月召開的蘇共二十八大正式把建立“人道的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表明蘇共已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利加喬夫在大會發(fā)言一再警告說,反社會主義和分裂主義勢力正在分裂黨組織,破壞蘇維埃聯(lián)邦,并在一些共和國復辟資本主義。結果利加喬夫連準備晉選蘇共副總書記候選人的資格都被取消,被徹底打入冷宮!
題圖 晚年戈爾巴喬夫
責任編輯 萬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