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正娟
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yǎng)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這表明了語文教育“養(yǎng)成”的觀點。一個“養(yǎng)”字,能反映出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自主發(fā)展,反映出“語文素養(yǎng)”不是單純靠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將語言文化融入心田,內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感悟教學在語文教育中的深遠意義。讓學生在感悟中學習語文,感受語文載體積淀的豐富的情感和深遠的人文精神,獲得心靈的觸動與感動以及思想的震撼與啟迪,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一、 感悟需要閱讀
所謂感悟,是指對課文有了接觸而引起的思考,并有所領悟。讀得越多,感悟越深。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都應該以讀為中介環(huán)節(jié)。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何以能“悟”呢?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感,讀中有悟。而有的老師課文都沒讀完,就讓學生談感悟,從何談起?老師講得心潮澎湃,而學生無動于衷,何來感悟?其實,學生經過認真、反復地閱讀,就會對課文內容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 感悟需要情境
語文學科具有濃厚的人文魅力,情境化的語文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學生、教師與文本真真切切對話,獲得的將是豐富而深刻的感悟。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大膽留有空白,并善于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課時,以前許多教師講解那遠離學生生活的特定年代的特定場景,學生常常感到茫然?,F(xiàn)在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旁白,學生很快進入到情境之中。這樣一個濃烈的氛圍,不僅教育感染了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這些可貴的感悟,是教師直接用語言告知學生所無法產生的。
三、 感悟需要過程
感悟應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過程中,必然有所領悟。教師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關注學生,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疑問,不要急于回答,而是隨著教學逐步引導深入,在學生有所悟而又不準確全面時,適時點撥,學生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感悟。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