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lord 阿福
斯皮爾伯格第一次看到《丁丁歷險記》漫畫的時候,他剛拍完《奪寶奇兵》。他在瀏覽歐洲報紙上關(guān)于《奪寶奇兵》的影評時,發(fā)現(xiàn)文章里配了一張丁丁的圖片。斯皮爾伯格恍然大悟,原來歐洲媒體是在拿丁丁和《奪寶奇兵》做比較,認為后者就是一部美國版的“丁丁歷險記”。
斯皮爾伯格把“丁丁”的改編權(quán)攢了20多年,開拍后又碰上經(jīng)濟危機、工會罷工之類的破事……11月15日,電影《丁丁歷險記》終于與內(nèi)地觀眾見面,喚起了很多人的懷舊之情。
1980年,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丁丁歷險記》,這是在“丁丁”誕生51年后首次與中國內(nèi)地讀者見面。殊不知,自“丁丁”誕生起,就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1929年,當《丁丁歷險記》的第一集《丁丁在蘇聯(lián)》出版時,中國人的形象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故事中兩個留著辮子的中國劊子手與丁丁對打了起來。兩年之后,在第3集《丁丁在美洲》中,中國人的形象變得更糟了—故事中白雪擔心自己成為兩個中國壞蛋的盤中美餐。事實上,這兩個陰險恐怖的家伙干的勾當比白雪想象的更歹毒:他們計劃把五花大綁的丁丁連同重物一同沉入密執(zhí)安湖(北美洲五大湖之一)。
這就是當時的中國人在《丁丁歷險記》作者埃爾熱眼中的形象。我們不需要為埃爾熱開脫什么,對于一個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畫家來說,基于當時單一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他對世界的認知存在著比較大的偏差不足為奇。事實上,不只是中國人,幾乎所有的外族人都成了他作品嘲笑的對象:布爾什維主義者厚顏無恥;非洲人落后又迷信;美國資本家毫無節(jié)制大肆掠奪,即使是埃爾熱喜愛的印第安人也被刻畫得極其天真,非常容易上當受騙。令人欣慰的是,事情很快就有了轉(zhuǎn)機,埃爾熱逐漸改變了對中國人的偏見。
完成第4集《法老的雪茄》之后,埃爾熱在報紙上預告說,丁丁即將開始遠東之行。通知發(fā)布以后,埃爾熱收到一封來信,大致意思是:“我是魯汶大學中國學生的指導神父,如果您想采用西方人表現(xiàn)中國人的傳統(tǒng)路數(shù),如果您想給他們添上一條清朝時期的代表奴性的辮子,如果您把他們刻畫得狡詐兇殘,如果您要展現(xiàn)中國式的酷刑,那您將殘酷地傷害我的學生們。所以您最好要謹慎一點:多了解情況!”這位神父的名字叫哥塞,顯然這些話針對的是《丁丁在蘇聯(lián)》和《丁丁在美洲》對中國人的丑化。
埃爾熱后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當時)對我來說,中國生活著一些似人非人的居民,他們長著蒙古褶的眼睛,兇殘無比,吃燕窩,留辮子,將小孩子沉河。我受到關(guān)于義和團運動記述的影響,那些東西側(cè)重描寫了黃種人的兇殘,這對我影響很大?!比欢?,正是這封信開啟了埃爾熱對一個偉大國度的真實了解。在《藍蓮花》中,埃爾熱就借丁丁之口反映了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之間因為缺乏了解而導致的可怕隔閡。
哥塞神父的來信震撼了埃爾熱,他接受了哥塞神父的建議。他后來回憶道:“(神父)讓我和他的一個中國學生取得了聯(lián)系,這個學生是圖畫家、油畫家、雕塑家、詩人,他的名字叫張充仁?!?934年春天,埃爾熱與張充仁首次會面,他們倆是同年生人,時年都是27歲。
埃爾熱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予張充仁這樣的評價:“因為他,我更加懂得友誼的含義、詩歌的意境和自然的意義。這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小伙子!他讓我發(fā)現(xiàn)和愛上了中國詩歌與中國文學。它們講究‘風骨,靈感之風,意象之骨。對我來說這是一大啟示?!?/p>
張充仁對埃爾熱的幫助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關(guān)于中國真實情況的介紹,他的幫助是實實在在的。埃爾熱曾不止一次向媒體談及當時的情況:“《藍蓮花》中的所有漢字,都是由張充仁書寫的,或者是根據(jù)他的手寫體描繪出來的。從《藍蓮花》開始,張充仁送了我一些中國學校里用來教識字、畫畫的圖集。我研究了中國最好的畫家和連環(huán)畫家。這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尤其是表現(xiàn)人物的時候,給人有三維的效果。”
埃爾熱認可訪談記者對此的評價:“無疑,《藍蓮花》是您繪畫技巧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贝送?,在跟張充仁的合作過程中,埃爾熱學會并喜歡上了中國墨。在后來的《丁丁歷險記》漫畫中,白描線條基本都是使用中國墨技法畫上去的。
在埃爾熱看來,張充仁身上所具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對他的幫助,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這位布魯塞爾皇家美術(shù)學院的學生幫助埃爾熱認真地了解其主人公要去游歷的國度。他為埃爾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埃爾熱更加嚴肅地對待自己的職業(yè)了。
埃爾熱毫不掩飾張充仁在這方面的作用:“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時我也意識到了一種責任?!端{蓮花》標志著我‘紀錄片時代的開始!對我來說,讓丁丁來到一個真實的中國環(huán)境中,簡直讓人熱血沸騰?!?/p>
在《藍蓮花》中,熱爾內(nèi)開始大膽介入政治話題。對此,埃爾熱毫不掩飾:“這是對日本遠東政策的批判。在20世紀30年代,發(fā)生了著名的沈陽鐵路事件(即九一八事變),我?guī)缀踉诠适轮性颈镜刂v過了。很多文字,比如海報中的文字,都具有強烈的反日色彩?!?/p>
的確,在《藍蓮花》里,諸如
“打倒帝國主義”之類反日的標語赫然在列。這令一些思想狹隘、害怕引起外交沖突的“大人們”非常不滿,一位比利時將軍嚴厲地批評埃爾熱的親中立場:“你寫的這些東西不是孩子們應該讀的。這是整個東亞的問題!”與此同時,駐布魯塞爾的日本外交官也向比利時政府提出抗議。但埃爾熱對此充耳不聞,因為孩子們愛極了這個故事!
為了表達張充仁和自己的友情,埃爾熱在《藍蓮花》中干脆將丁丁結(jié)識的中國小伙伴取名“張充仁”。在他的筆下,中國人不僅恢復了真實的面貌,而且丁丁與中國朋友的情義日漸深厚。一對中國夫婦因兒子發(fā)瘋陷入痛苦之中,有感于此,這個在之前的歷險中樂觀向上、堅毅勇敢的小伙子第一次流淚了,“可憐的王夫人……”他喃喃自語。在故事最后,丁丁面臨與中國朋友們的分別,再次情不自禁地落淚,這都是此前的丁丁歷險故事中從未有過的,在之后的故事中也極少見。
1958年,《丁丁在西藏》出版,張充仁再一次進入故事之中。埃爾熱曾把《丁丁在西藏》稱為“一曲友誼的贊歌”。故事中,當丁丁歷經(jīng)艱難險阻,在茫茫雪山上終于找到自己的中國朋友時,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是丁丁自《藍蓮花》結(jié)尾處和張告別時落淚之后,再度淚光閃閃。
1973年5月,埃爾熱訪問臺灣,實現(xiàn)了埃爾熱長久以來實地觸碰中國文化的夢想。因為《藍蓮花》對中國的關(guān)注,1939年,他曾受到蔣介石政府的正式邀請,但因為種種原因,直到34年之后這一旅程才得以成行。
1976年,埃爾熱找到了張充仁的蹤跡。自從張1937年回到中國之后他們就失去了聯(lián)系。戰(zhàn)爭讓他們天各一方。后來張充仁當上了上海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可惜埃爾熱卻始終未見過他,但他念念不忘這段珍貴的友情。每每碰到來比利時的中國人,埃爾熱就會打聽張充仁的情況,終于,有一次埃爾熱遇到了一個人——張的一位朋友的兄弟住在布魯塞爾。于是關(guān)系又建立起來了,但在正式會面之前,兩個好朋友仍然只能以書信來往。
1981年3月18日,埃爾熱和張充仁在布魯塞爾重逢。這一事件產(chǎn)生了很多慶?;顒雍统霭嫖铮诋敃r有著極大的影響。在《丁丁在西藏》中,埃爾熱曾通過丁丁與少年張的友誼來反映他對張充仁的思念。在分離近半個世紀后,張充仁終于又和老朋友緊緊擁抱在一起。后來張充仁便旅居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