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葉萌 攝影 黃耀華 葉光華 王冠
綠地圖之美
撰文 葉萌 攝影 黃耀華 葉光華 王冠
2010年9月,上海世博會WWF(世界自然基金會)館展出了中國首套濕地綠地圖。來自全國的600多名大學生組成了這一年的30支“濕地使者”隊伍,利用暑假前往國內15個具有代表性的河流、湖泊、高原濕地、灘涂、紅樹林等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考察并繪制出20幅形式多樣的中國濕地綠地圖。
這些濕地綠地圖著眼于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從高原圣湖尕海的獨特生態(tài)到西洞庭的黑鸛天然棲息地,從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漳江口紅樹林到原生態(tài)的四川雅安海子山高山濕地,從遍布各地的濕地保護區(qū)到市民身邊的湖泊河流公園,不同地區(qū)不同濕地類型的綠色信息,包括動植物分布、景觀分布甚至污染狀況等,都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綠地圖反映了出來。
什么是綠地圖?一張綠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讓我們先跟隨四川農業(yè)大學“濕地使者聯(lián)盟”的志愿者們深入雅安海子山高山濕地作一番考察,然后再聽專家講解如何繪制綠地圖。
在中國首套濕地綠地圖中,雅安海子山高山濕地綠地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這幅綠地圖上,一座座懸浮在空中的小島讓人們了解到該濕地地區(qū)的自然美景,標注在小島上的各種圖標注明了這片濕地的水文、動植物、人文情況和戶外活動的建議。那么,這張充滿趣味的綠地圖是由誰繪制的呢?它的誕生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2010年7月的一天,由四川農業(yè)大學在校學生組成的“濕地使者聯(lián)盟”來到雅安海子山高山濕地,開始了歷時12天的科考活動。海子山濕地坐落在雅安市雨城區(qū)的最南端,橫跨望魚鄉(xiāng)和晏場鎮(zhèn),距雅安市區(qū)約40千米。
從市區(qū)驅車出發(fā),沿周公河向上,在一片郁郁蔥蔥中行進大約38千米,便來到望魚古鎮(zhèn)。這座古老的小鎮(zhèn)坐落在山上,僅有一條小街,基本保持了原始狀態(tài)。狹窄的街道,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連綿的灰褐色老式木質結構房屋,以及房頂上長滿青苔的小青瓦,都在無聲地展示歲月的痕跡。
以望魚古鎮(zhèn)為起點,即開始了海子山的徒步之旅。沿石板山路上行,開始還可以見到有稀疏的農家掩映在樹林中,但再往上就見不到人家了,只有小溪潺潺相伴。大約一個小時行程,眼前豁然開朗,只見大大小小的海子如明珠般鑲嵌在蒼翠的山坳之中,這里就是海子山濕地。在光亮平滑如鏡的海子之間是一大片綠色的草叢——天然大草坪。草坪上長滿單子葉植物的禾本科和莎草科,從初夏到初秋,呈現(xiàn)出深深淺淺的綠色,到深秋則變?yōu)辄S色。脫掉鞋赤腳踩在草坪上進行深度體驗,可以感覺到下面的土地松軟而潮濕,富有彈性,有的地方泥漿淹沒腳面,有的地方表面看上去平整,踩下去卻是一個陷阱。有些地方密集地生長著半人高的草叢,人若蹲在里面,一米之外都難以發(fā)現(xiàn)。在海子的一側,分布著大面積的泥炭蘚沼澤,在鄰近城市的地區(qū)擁有如此大面積的原生態(tài)泥炭蘚沼澤地,實屬鮮見。這是一片未被開發(fā)的處女地。
下圖:雅安海子山高山濕地
右一圖:雨后咆哮的高跌洞瀑布
右二圖:海子山上陳銀民居
從海子山濕地向東北方向行約3千米,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雅安市第一大瀑布——高跌洞瀑布。這座瀑布位于雅安市晏場鎮(zhèn),是晏場河的發(fā)源地,海拔1040米,高約30米,寬約60米,有三道跌水。晏場河兩岸是數(shù)百米高的陡崖,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質清澈無污染,河床上巨石密布,兩岸植被茂盛,就連河中的大石頭上也長滿各種草本和灌木,植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晏場河還是雅魚(“雅安三絕”之一,另外兩絕是雅雨和雅女)的繁殖地。雅魚是四川省二級保護動物隱鱗裂腹魚的俗稱。雅魚肉質細嫩、鮮美,尤以其頭骨似一把白玉寶劍而成為游客們的珍藏。由于雅魚對水質的要求較高,近年才人工飼養(yǎng)成功。晏場河兩岸還是綠臭蛙、大綠臭蛙等對水質要求較高的蛙類的重要棲息地。
濕地是動植物的樂園。為了詳細了解海子山濕地的動植物生長狀況,“濕地使者聯(lián)盟”的隊員們被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對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進行考察。
動物組
在這次考察中,動物組的隊員們總共記錄到了53種陸棲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其中,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有6種:黑熊、豹貓、藏酋猴、紅嘴相思鳥、畫眉和普通鵟;屬于中國特有物種的有11種。濕地里生活著各種爬行動物,隊員們總共發(fā)現(xiàn)了6種蛇,其中虎斑頸槽蛇的頸部可分泌毒液,赤鏈蛇和虎斑頸槽蛇生性兇猛,在受驚嚇時有攻擊人的習性。
②泥炭蘚
③巖菖蒲
④刺梨花
⑤刺梨果
⑥隱鱗裂腹魚
⑦鳳蝶
⑧紫灰錦蛇
⑨大綠臭蛙
⑩沼澤微生物
動物組有四名隊員。一位隊員在日記中寫道:“考慮到安全,夜晚我們都是一起行動,進行夜間爬行動物及兩棲動物的觀察……24號那場夜雨讓難走的路更加泥濘濕滑,但正合我意,因為下雨天兩棲動物活動應該更活躍……果然那天收獲不小,高跌洞地區(qū)的典型蛙類——綠臭蛙和大綠臭蛙都出現(xiàn)了,另外還有黑斑蛙和中華蟾蜍。用捕捉網(wǎng)捕捉帶回營地,然后仔細給師弟們講解鑒定特征和生活習性。第二天一早外出放生,并開始進行早間鳥類觀察記錄。白天,沿途中偶爾也會遇到一些鳥類、蛙類、蛇類和昆蟲,也一并記錄下來。動物糞便我們當然也不會放過,把《獸類蹤跡學》中所學到的東西應用起來,推斷出高疊洞地區(qū)有豹貓分布。”這是動物組的考察活動的最真實寫照,隊員們每天都重復著這些工作。在12天的野外考察中,每天都有新的收獲讓隊員們歡欣鼓舞。
植物組
植物組的隊員們也非常忙碌。根據(jù)他們的考察記錄,海子山濕地植物多樣性豐富,以莎草科和禾本科多種植物為主要群落,以苔草、藎草為優(yōu)勢植物,此外還有茜草科、傘形科、泥炭蘚科、燈芯草科等喜濕植物。
在沼澤區(qū),生長有大面積的泥炭蘚科植物(當?shù)厝怂追Q“海藻”)。泥炭蘚是沼澤地區(qū)或森林洼地的常見植物,叢生成墊狀,是泥炭的主要成分。泥炭蘚擁有特殊的儲水細胞,儲水能力是其他蘚類的數(shù)倍至數(shù)十倍。泥炭蘚在干燥時為灰白色或黃白色,吸水后變成淡綠色,它能吸收自身體重10倍到25倍的水分,比脫脂棉的吸水能力還強1倍到1.5倍。泥炭蘚經過消毒加工后可代替脫脂棉作敷料制作急救包。泥炭蘚還作為花卉栽培基質以及高檔包裝材料走俏市場。
海子山濕地的灌木以薔薇科植物為主,在不積水的地段生長著成片的繅絲花(俗稱“刺梨”)灌叢,初夏盛開粉紅色花朵,點綴于綠色的羽狀復葉中。秋季扁球形的果實長滿銳利的小刺,完全成熟后變?yōu)辄S色,果實味甜帶酸澀,民間多用于熬水作飲料。刺梨果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尤以維生素C的含量最高,有“維C之王”之稱。刺梨果還含有豐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這種物質被稱為抗衰老和美容因子,故刺梨又被叫做“美容果”。 濕地中還生長著茂盛的虎杖灌叢,這是一種具保健功能的藥用植物,其高含量的白藜蘆醇受到專家們的關注。白藜蘆醇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結和血管舒張,保持血液暢通,對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等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也是抗腫瘤藥物的原料。在濕地沿途還生長著許多百合科植物,在濕地邊緣生長著大片的水竹和箭竹。
微生物組
海子山濕地中還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微生物。由于天氣炎熱、路程較遠,為了保證土壤中微生物的存活,微生物組的隊員們使用了干冰和泡沫箱等,才將樣品順利地運送回學校實驗室。經過前期分析發(fā)現(xiàn),海子山濕地沼澤屬于典型的泥炭蘚沼澤,在沼澤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其實從本質上講,沼澤凈化水體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微生物承擔的,正因為有了這些微生物,海子山濕地的水才如此清澈,環(huán)境才如此清幽,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才如此生機勃勃。
沼澤微生物可分為細菌、真菌和放線菌三大種類。實驗發(fā)現(xiàn),海子山濕地沼澤中的反硝化細菌的含量遠高于其他土壤中,這說明海子山高山濕地沼澤具有強大的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的硝酸根離子減少,消除因硝酸積累對生物的毒害作用,在控制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凈化水域方面有著極大的作用。
隊員們對海子山微生物各類群進行了初步分類計數(shù),并結合沼澤微生物的特點,討論了沼澤微生物的生態(tài)功能及其作為一種寶貴資源的應用價值,最后從微生物的角度,對沼澤保護提出了一些建議。
除了對海子山濕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考察,隊員們還對濕地的人文歷史進行了考察記錄,以便為綠地圖添加人文歷史題材。
結束12天的科考活動,隊員們收集到了海子山濕地的大量資料。經過后期制作,一幅展現(xiàn)海子山濕地的3D游戲模式綠地圖最終誕生。
濕地告急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腎”,按照《濕地公約》的表述:“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的或流動的,或為淡水、微咸水或咸水的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qū)域?!?該定義包含內容廣泛,包括了湖泊、河流、沼澤、灘地、鹽湖、鹽沼以及海岸帶區(qū)域的珊瑚礁、海草區(qū)、紅樹林和河口等。濕地的另一種表述是:位于陸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的過渡性地帶,特征是土壤浸泡在水中。
今天,人們已經意識到,濕地是地球上的一種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強大的水文調節(jié)和循環(huán)功能,在抵御洪水、調節(jié)徑流、補充地下水、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美化環(huán)境和維護區(qū)域生態(tài)平衡等方面,有著其他系統(tǒng)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濕地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具有強大的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的功能,是水資源的“貯存庫”和“凈化器”;濕地還是野生動植物尤其是水禽的“物種基因庫”;濕地同時還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濕地還是孕育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人類的進化、繁衍、發(fā)展無不與水有關。
我國現(xiàn)有濕地6594萬公頃,濕地總面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資料顯示,我國的濕地目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以至于2011年新年伊始就有媒體稱:“中國濕地全面告急”。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濕地開墾面積達1000 萬公頃,現(xiàn)存天然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3.77%,低于全球濕地占陸地面積6%的水平;全國沿海灘涂面積已削減過半,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澤有80%消失,有“千湖之省”稱號的湖北省的湖泊銳減2/3;在中國東南沿海,56%的紅樹林消失……人們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濕地面積減少;江河上游的森林采伐,導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淤積;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濕地水質下降,使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雅安海子山高山濕地綠地圖圖例
地圖是人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按其具體應用可以分為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游圖,等等。從手繪路線圖到衛(wèi)星導航圖,地圖在各個領域發(fā)揮著指引作用。那么,綠地圖(Green Map)是一種什么樣的地圖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所謂綠地圖,是指使用統(tǒng)一的圖例,在地圖上標注出某地區(qū)的綠色資源,包括自然、生態(tài)、文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資源等,由此組成的一幅能夠反映當?shù)厝宋纳鷳B(tài)景觀的綜合圖譜。綠地圖的作用是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周圍的綠色資源,認識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從而選擇更加健康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綠地圖還可以為外來游客提供向導,讓游客們能夠比較全面和準確地了解一個地區(qū)的自然資源、景觀和文化,選擇更環(huán)保的旅行方式。
綠地圖的理念是“心懷世界,手繪我家”,從全球角度出發(fā)考慮人類共有的環(huán)境,從我做起,通過繪制自己社區(qū)的地圖,選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活方式來保護我們共有的環(huán)境。所有的綠地圖都采用全世界通用的綠圖例,保證了全世界各地的綠地圖繪制者和使用者可以無障礙地交流、理解和使用各地的綠地圖。現(xiàn)在,全世界有51個國家制作出版了325份綠地圖。
那么,綠地圖是由什么人制作的呢?每一份綠地圖都是由當?shù)氐闹驹刚咄瓿傻?,包括社區(qū)居民、公司職員、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環(huán)保主義者、熱心地方文化傳承的人等。各種民間組織,大學、中學、政府和旅游組織等都可以發(fā)起綠地圖項目,并利用統(tǒng)一的繪圖工具和繪圖方法,繪制并出版滿足當?shù)鼐用窈陀慰托枰木G地圖。中心設在美國紐約的綠地圖系統(tǒng)(Green Map System )是一家非營利組織,為全世界的綠地圖制作提供資源工具、項目推廣和支持。
繪制一張綠地圖要經歷哪些過程呢?繪制綠地圖需要很多人的參與,包括當?shù)鼐用窈陀慰偷?。首先,繪制者要選定一個區(qū)域,比如一個保護區(qū)(也可以是保護區(qū)的某個部分),然后開始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該地區(qū)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哪些地方是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哪些地方是需要關注的污染點或非法捕撈區(qū)域?接著,繪制者需要配備一些基本裝備:地圖、筆、筆記本、圖標、景點記錄單、照相機、錄音機,還有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好奇心。接下來就是觀察、記錄,并按照不同的圖例對不同點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
當資料準備齊全后,就是發(fā)揮繪制者的主觀創(chuàng)意的時候了。繪制者將收集整理后的信息用不同的圖例標注在圖上,還可加上編號以方便索引。在地圖旁邊或背面的空白處,可以對每一個點作基本描述,寫下考察心得,以讓使用地圖的人透過繪制者的觀察,進一步了解當?shù)厝伺c自然的關系。還可以進行巧妙構思,使用各種顏色,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裝飾以各種插圖如花、葉標本等,把綠地圖作得更美,更方便閱讀。可以這樣說,每一份綠地圖都是獨一無二的。
綠地圖繪制完畢,再通過排版印刷,就可以使用了。以濕地綠地圖為例。濕地綠地圖可用于宣傳濕地保護,通過在社區(qū)開會發(fā)放濕地綠地圖,把濕地綠地圖制作過程與社區(qū)人員分享,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濕地;可用作濕地保護區(qū)導游圖,配合工作人員的講解,讓游客在領略濕地自然美的同時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還可用作濕地保護區(qū)周邊社區(qū)、學校的環(huán)境教育教材,讓當?shù)鼐用窳私庾约旱募覉@,甚至帶動他們一起來繪制綠地圖;還可上傳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讓更多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人關注濕地、關愛濕地。
世界上第一份綠地圖的誕生
1992年,聯(lián)合國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舉行了“地球高峰會議”,會上155個國家共同簽署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清潔發(fā)展機制”的根本母法,由此,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議題開始引起關注。來自美國紐約的溫迪·鮑爾產生了一個想法,想找一種方式來突出紐約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溫迪后來回憶說:“當時我不斷地思索著,紐約每天都迎接著來自全世界的客人,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而且可能是此生唯一的機會來到紐約,那如何讓他們認識紐約市內許多備受贊譽的著名生態(tài)景點?如何讓大自然與綠色生活有更好的連接?”她決定制作一張地圖,因為地圖是最簡單易懂且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溫迪和她的伙伴們組成了一個團隊,他們考察了紐約的五個行政區(qū),收集了143個最有趣、最具活力的自然生態(tài)景點。然后,他們在地圖上標示出了紐約市內各種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海灘美景、日落觀星勝地、歷史人文勝景等。一圖在手,各類自然景觀和城市文化風情撲面而來,最顯眼的就是地圖上各種各樣鮮艷生動的圖標,每個圖標都代表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或一種人文景觀。例如,一朵櫻花代表可以欣賞春花的地點;一個蘋果代表有機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一雙腳印代表備受贊譽的舒適的步行路線;甚至對一些被污染的有害環(huán)境也作了標注。溫迪將紐約比喻成一個大大的綠色蘋果,這份首次誕生的綠地圖也被叫做“綠蘋果地圖”。
隨著經驗的累積,團隊的完善,溫迪及其伙伴們又推出了第二版、第三版,直至最新的第五版紐約市綠地圖。每一版都增加了更豐富的色彩和信息,開發(fā)出了更多主題,比如騎行、花園、垃圾、能源等鼓勵市民參與的主題。溫迪說:“綠地圖不僅僅是為游客提供的。一個城市的居民其實不可能對這個城市發(fā)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我們都有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驚喜的時刻,如果我們能意識到更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會帶來更良好的人居環(huán)境,這對個人,對社區(qū),以及對整個人類地球都是有益的?!爆F(xiàn)在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加入到綠地圖的制作中,積極繪制著只屬于當?shù)氐莫毺氐貓D——“綠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