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紅
(臨滄市中醫(yī)院,云南 臨滄 677000)
肺門淋巴結核為肺結核“原發(fā)綜合征”遺留的肺門淋巴結核病灶。屬于中醫(yī)的“肺癆”“疳癆”“童子癆”等證的范疇。肺部原發(fā)灶、引流淋巴管和肺門成縱膈淋巴結的結核性炎癥,三者統(tǒng)稱為“原發(fā)綜合征”。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吸入的結核菌在肺部形成滲出性炎性病變,并引起局部系統(tǒng)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
小兒肺門淋巴結核為臨滄地區(qū)小兒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本病一旦發(fā)生,無論成人或是兒童,選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鏈霉素或乙胺丁醇,按結核病“短程督導療法”治療,強化期、鞏固期需服藥半年。此類抗結核藥不良反應較多,表現在神經系統(tǒng)、肝損害、消化道等方面,更為嚴重的是,其中異煙肼和利福平,會加重對肝臟損害,且 5歲前小兒不宜服用利福平。因而,用西醫(yī)西藥治療小兒肺門淋巴結核,醫(yī)生有顧慮,家長擔心。鑒于多方面的原因,我院以幾位老中醫(yī)為主,于1999年,自擬消核散運用于治療小兒肺門淋巴結核。據我院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99年開始使用至今,治療小兒患者約有700例。
700例患兒均為本院中西醫(yī)門診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患兒1~10歲,病程為6個月至1年;患兒均為典型的肺門淋巴結核,患兒體質普遍低于正常標準。
參照《中醫(yī)兒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關于肺門淋巴結核的診斷標準:①是否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有密切接觸,對幼小嬰兒的診斷有重要價值;②如見低熱、咳嗽、盜汗、乏力、食欲減退、體重不增或降低等癥,則提示有患結核病的可能;③X線檢查為“原發(fā)綜合征”遺留的肺門淋巴結病灶。其浸潤型,見有肺門陰影加寬,邊緣模糊呈彌漫性片狀陰影;腫瘤型,見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邊緣清楚的腫大淋巴結陰影者;④結核菌素試驗:對3歲以內未曾接種過卡介苗的嬰幼兒,用結核菌素0.1mL試驗,如系陽性反應則有診斷意義;⑤血沉:如見血沉增快,則提示病灶有“活動性”。
自擬處方:百部、知母、麥冬、百合、地骨皮、甲珠、重樓、僵蠶、牡蠣 、白芨 、浙貝、桔梗 、麥芽 、焦楂、太子參 、茯苓、山藥、棗仁、燈心草、甘草。使用方法:全方研成細末,每日2~3次,每次5g,用蜂蜜水調服?;純喝舨∏檩^輕、體質較差,治療時可單獨運用小兒消核散;患兒病情較重,則需配合西藥抗結核藥物治療。經單獨用小兒消核散或配以抗結核藥物治愈或病情好轉的患兒,均再服用2~3個月小兒消核散,以鞏固療效,恢復體質。
治愈:患兒咳嗽癥狀消失,無潮熱盜汗,無顴紅,面色紅潤,飲食正常,大便好,體力恢復。X線檢查示雙肺未見異常。好轉:患兒咳嗽癥狀消失,無潮熱盜汗,無顴紅,面色稍可,飲食漸增,X線檢查顯示肺門部有少許陰影,較服藥前陰影明顯減少。未愈:以上癥狀均改變不大,仍咳嗽,夜間潮熱盜汗,面色萎黃,食欲不振,1月后X片對照原片改變不大。
700例患兒中,經單獨服用小兒消核散或小兒消核散與抗結核藥相配合服用治愈580例,占83%;好轉120例,占17%;總有效率為100%。(未對單獨使用小兒消核散或兩種藥物合用結果作對比分析)
廖XX,女,4歲,于2009年7月17日就診。主訴咳嗽、納呆。伴有夜間低熱、盜汗。自行服半夏露等止咳藥物,效果不明顯。經攝片顯示:雙肺淋巴結活動期。經服抗結核異煙肼等藥物治療1周后,因患兒體質較差,出現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飲食、頻發(fā)嘔吐來我院中醫(yī)門診就診。筆者囑其患兒停服所有抗結核藥,服用我院配制的小兒消核散,3次/日,5g/次,用蜂蜜水調服。經服用1月后,來復診,自訴飲食增加,精神好,夜間低熱盜明顯減少,基本已無咳嗽,囑其患兒繼續(xù)服用,改服為 3次/日;半年后復查胸片,雙肺未見異常,面色有光澤,精神尚可,食欲增加,且身體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古代醫(yī)家認為,本病系由“瘵蟲”傳染,由口鼻而入,蘊伏肺間。如唐代《千金方》說:“肺蟲居肺間,蝕肺系,故成瘵疾?!泵慨斝赫龤獠蛔?營養(yǎng)不良,睡眠不足,過于勞累時,病邪乘機化熱,耗傷肺陰,出現以陰虛為主的病證。元代朱丹溪也說:“癆瘵主乎陰虛?!币虼?本病之初,多見潮熱、盜汗、干咳、顴紅等陰虛內熱的表現。年齡幼小的患兒,因肺臟嬌嫩,氣血未充,邪盛正虛時,更易化火,從而導致高熱起伏、咳嗽、多汗、呼吸急促、神乏、面唇青紫等肺火熾盛,肺失清肅,肺氣上逆的證候。若病邪留戀,日久必致肺氣不足,甚至累及脾臟,出現氣陰兩虛,脾陽不振的病證。
中醫(yī)治療肺癆以補虛培元和治癆殺蟲為原則,調補臟器重點在肺,并應注意臟腑整體關系,同時補益脾腎,治療大法以滋陰降火為主,同時還應抗癆殺蟲,以絕其根本。即《醫(yī)學正傳?勞極》所說:“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其虛,以復其真元?!?/p>
小兒消核散方中用百部抗癆殺蟲;知母、麥冬、百合、地骨皮用于滋陰降火;甲珠、重樓、僵蠶、牡蠣、白芨、浙貝用于軟堅散結;僵蠶、浙貝、桔梗、甘草用于化痰止咳;考慮到小兒“脾常不足”,用太子參、茯苓、山藥健脾補氣;易傷食用麥芽、焦楂消食化積;棗仁則養(yǎng)心安神,斂汗;燈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煩(用于小兒夜啼)。從藥物選用上看,既有按照治療肺癆的治療法則滋陰降火、抗癆殺蟲、補益脾胃的藥物,又有自已獨特的用藥,如甲珠、重樓、僵蠶、棗仁、燈心草。
全方組合,既考慮到中醫(yī)治療肺癆的治療原則,又考慮到小兒“稚陰稚陽”“純陽之體”的生理特征,并兼顧小兒“脾常不足”,患病易傷脾胃二臟的病理特點,是一劑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運用中醫(yī)治療原則,經十余年的臨床實踐證明臨床效果顯著的院內驗方。
在臨床上,小兒消核散不只用于小兒肺門淋巴結核,對于小兒外感引起的咳嗽及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營養(yǎng)不良所致的疳積,同樣也有非常明顯的臨床效果。同時對成人咳嗽日久難愈,用此方加減運用,同樣也收到不錯的臨床效果。這種運用體現了中醫(yī)辨證論治中“異病同治”思想的精髓。
[1] 馬家驥.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
[2] 上海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 趙彩珍,董國平.藥物應用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 張廷模.中藥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