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松
(吉林省延邊光榮院,吉林 延吉 133000)
一般認為,潰瘍病的形成,多由飲食不節(jié)或恣食肥甘辛辣或過嗜煙酒,思慮過度,情志不調(diào)等所致。病機為中虛氣滯,虛為病本、實為其標。本病之形成,主要是濕毒、食毒、熱毒和瘀毒等邪毒所致,其中尤以熱毒為多。胃潰瘍初期,以肝胃氣滯或胃氣壅滯、邪毒蘊積為主要病理:后期為氣滯血凝、絡脈瘀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初期,以脾氣虛弱、邪毒蘊結為主要病理,后期兼絡脈瘀阻之象,寒熱互見,虛實夾雜,正如古人所說“實則陽明,虛則太陽?!?/p>
潰瘍病活動期屬祖國醫(yī)學的“內(nèi)瘍”證。對本病的辨證,應在堅持傳統(tǒng)中醫(yī)臟腑辨證的同時,結合纖維胃鏡下的征象,并用中醫(yī)的理論加以認識和辨別。將傳統(tǒng)理論和現(xiàn)代檢查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辨清其病位、病性及病機轉化。
不論胃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其活動期均具有紅腫熱痛的特點。其中胃潰瘍,病位多在胃和肝,初期實熱證為主,以中焦?jié)駸釣槎嘁?,靜止期多虛實相兼。肝胃兩臟可單獨致病,也可相互為因而成疾。
肝主疏泄,喜條達,一旦情志不遂,可致肝氣郁滯,郁而化熱,熱毒內(nèi)蘊,熱盛肉腐而成瘍;胃因過食肥甘辛辣,食,濕,熱蘊成毒,肉腐成瘍;或肝胃失和,氣機不暢,郁而化火成瘍,正所謂“氣有余便是火”。故初期多見胃脘痞滿脹痛,食則益甚、舌紅苔厚膩或黃厚等實熱之象。至后期熱盛傷陰耗血,病久入絡,必見胃陰不足或肝胃陰虛及瘀血等癥。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位在脾、胃和肝,初期寒熱虛實錯雜,為本虛標實,后期以虛證居多,其中以中焦虛寒為主要表現(xiàn)。其形成,多為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或肝犯脾胃。脾胃同居中州,乃氣機之樞紐,肝與脾胃共攜氣機,三臟為病,必致氣機不暢,運化失常,受納腐熟,運化傳輸功能減弱。故言其本在氣。在此,主要為氣虛和氣滯。氣虛又以脾氣虛或中氣下陷為主。脾氣虛弱,化源不足,可致全身抗病能力低下,局部屏障機能減退,邪毒可乘虛而入,邪毒內(nèi)蘊,熱盛肉腐而為瘍。氣為血帥,氣虛無力運血,致血行不暢,絡脈瘀阻,肉失所養(yǎng),腐而成瘍。氣滯主要因情志不遂,肝郁氣滯,氣滯化火,火毒內(nèi)結成瘍;氣滯血瘀,瘀郁化熱,成瘀毒、熱毒、肉腐成瘍。
通過顯微鏡下觀察,根據(jù)潰瘍的部位、大小、周圍粘膜紅腫程度及敷苔的顏色等,進行綜合辨證:①潰瘍大而深,其表面敷有黃厚苔,周圍粘膜腫脹是圍堤樣,表面糜爛滲血者,為濕毒、熱毒熾盛,正盛邪實;②潰瘍表面的苔漸少且均勻,周圍隆起漸消失者,為毒熱之勢稍減,正盛邪實;③潰瘍表變淺,黃白苔退而未凈,周圍腫脹的粘膜小腿,出現(xiàn)粘膜集中者,為余邪未盡,氣血瘀滯;④潰瘍面變淺趨平坦,敷苔消失,粘膜集中,形成瘢痕,其顏色或紫黯或蒼白者,為邪凈正虛,脈絡瘀阻。在鏡下辨證與癥狀、體癥、切脈等互相參考,加深了本病實虛的認識。
本病應溶內(nèi)外科于一爐,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整體與局部兼顧。根據(jù)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理機制的不同,分而治之,并在同一病種,分活動期、靜止期,予以分期治療。
胃潰瘍活動期,以理氣和胃、清熱解毒為法,重點治肝胃。治肝以舒肝調(diào)氣、清肝瀉火,使氣機疏泄調(diào)暢,治胃根據(jù)“陽明以通為用”的原則,以通降為法,通過調(diào)肝降氣、以通常氣血,疏其壅滯、消其郁滯、去其熱毒,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陳出新,導引濕濁、熱毒、瘀滯下行,從而達到逾瘍之目的。方用實痞通加斂瘡生肌藥。藥用:蘇藿梗10g,制香附10g,炒陳皮10g,炒王靈脂10g,生蒲黃10包,虎杖15g,蒲公英20g,大黃粉3g(沖),生甘草6g,房中蘇藿梗,香附、陳皮寬中除痞,理氣和胃,生蒲黃,炒五靈脂活血理氣止痛,大黃涼血活血以瀉濁,公英、虎杖合甘草清熱解毒,公英更兼疏氣作用,虎杖具活血通便之功,諸藥合用,共湊和胃、止痛、解毒、生肌之效。加減:便血者加血竭5g,三七粉3g(沖):泛酸者加烏賊骨12g或配左金丸,痞滿甚者,去生甘草;舌苔厚膩或胃鏡下見胃中粘液多且粘稠,或潰瘍表面敷黃白苔多者,去公英、虎杖,加黃芩10g,黃連3g。熱象明顯者,加錫類散吞服。適當選用珍珠粉、鳳凰衣、玉蝴蝶、養(yǎng)陰生肌散等斂瘡生肌藥,以加速潰瘍愈合,加速局部組織代謝,增強粘膜屏障機能,促進組織修復。收效均為滿意。靜止期常見脾虛濕阻之象,故多以香砂六君子湯化栽,以健脾化濕。
驗案:李某,男,41歲,1990年7月3日以持續(xù)胃脘痛3天入院?;颊咚赜胁灰?guī)則胃脘痛史4年,3天來胃脘痛疼痛持續(xù)不減,伴惡心納呆,大便略干色黑,舌紅苔黃膩,脈玄滑,胃鏡檢查:胃角下方見一1.5cm×1.5cm潰瘍,中心凹陷,敷以黃白苔,邊緣尚清,周圍粘膜腫脹,輕度糜爛伴滲血。結合鏡下象辨證為濕熱中阻,氣血瘀滯。治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血。方用:蘇藿梗10g,炒陳皮10g,制香附10g,生蒲黃10g,炒五靈脂10g,三七粉3g(沖),公英20g,虎杖15g,焦四仙10g,酒軍3g。服藥11周后疼痛消失,大便轉正常,上方稍有變動,繼服5周。6月17日復查胃鏡,潰瘍完全愈合。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活動期以理氣活血解毒為大法。補瀉兼施。方用愈瘍靈化栽。藥用:生黃芪30g,生蒲黃10g,炒五靈脂10g,公英20g,炒赤芍10g,三七粉3g(沖),黃連5g,吳茱萸3g,生甘草6g。方中重用黃芪以益氣,借黃芪托毒生肌之功,合甘草扶正驅邪、托毒外出:生蒲黃、炒五靈脂、炒赤芍、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之痛;公英、甘草、黃連清熱解毒;黃連、吳茱萸辛開苦降,順應肝胃之性以制酸。加減基本同胃潰瘍。靜止期以脾陽不振為多見,治以溫運脾陽、益氣活血法,宜做黃芪建中湯化栽。
驗案:朱某,男,48歲,1990年2月19日門診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收入院。癥見右上腹隱痛時輕時重1年余,3天來疼痛持續(xù)不解,饑時及夜間益甚、喜溫喜按,舌淡紅,有瘀斑邊有齒痕、苔薄黃、脈玄細數(shù)。胃鏡檢查:大彎側內(nèi)壁黏膜水腫粗上附小片狀糜爛面,未見出血。球部與降部交界處有一1.6cm×0.7cm大小潰瘍,中心凹陷、敷有白苔、周圍粘膜充血,未見出血。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證屬脾胃虛弱、瘀血內(nèi)阻、濕熱內(nèi)蘊。治則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佐以清熱化濕。藥用:生黃芪30g,生蒲黃10g,炒五靈脂10g,炒赤芍10g,黨參10g,茯苓皮10g,三七粉3g(沖),黃連5g,吳茱萸3g,炙甘草10g。藥后1周疼痛緩解。以后惡心加陳皮、半夏、納呆加焦三仙,調(diào)治2個月,4月20日復查胃鏡,潰瘍愈合,遂出院。
通過對大量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臨床觀察,本病的治療還與藥物的劑型、給藥途徑、服藥時間等有密切的關系。如散劑一般比湯劑效果更好,口服后可直接敷蓋于潰瘍表面,起直接止痛清熱作用,另一方面可減少胃酸分泌,減少刺激,起胃粘膜保護作用。根據(jù)現(xiàn)代時間醫(yī)學與疾病的特點和規(guī)律,服藥時間,對減少疾病、縮短療程、加速潰瘍愈合至關重要。
通過臨床觀察和對比,以理氣活血解毒法治療本病,具有止痛效果好、潰瘍愈合快、療程短、復發(fā)率低、副反應少、價格便宜等優(yōu)點。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治療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