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達道,陽 蕓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吉安 343009)
論湖湘文化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影響
胡達道,陽 蕓
(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吉安 343009)
毛澤東體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影響。湖湘文化“躬行踐履”的知行觀促使毛澤東終身堅持體育鍛煉;“探本究原”的哲理思想催生了《體育之研究》;“霸蠻”精神培育出毛澤東的蠻拙體育;“立德、修身”的傳統(tǒng)升華了毛澤東對體育功能的認識;“經世濟國”精神奠定了毛澤東體育為政治服務的思想。準確把握這種文化淵源,可以更好地領會和解讀毛澤東體育思想,指導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
湖湘文化;毛澤東;體育思想
湖湘文化是產生于湖南的地域鄉(xiāng)土文化。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的湖湘兒女,“惟楚有才”表現(xiàn)出湖南人的自豪。尤其是明清以來,湖湘文化橫空出世,孕育了一大批為追求理想信念而堅忍執(zhí)著、堅守民族氣節(jié)而舍生取義、戰(zhàn)勝困難而勇猛剛烈的精英人物,形成一個“湖湘文化人才群”,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引起世人矚目。毛澤東無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生于斯長于斯的毛澤東在湖南度過了人生的成長期和塑造期,湖湘文化的精髓深深浸潤于他的血液之中,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湖湘文化烙印。毛澤東體育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與湖湘文化有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研究毛澤東體育思想與實踐,有必要追根溯源,探究其與湖湘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
“湖”指洞庭湖,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湘”指貫穿湖南全境的湘江。關于湖湘文化有多種定義。湖南社會科學研究院的萬里先生在論證了學術界幾種有代表性觀點的局限性基礎上,提出“湖湘文化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從廣義來看,是指自古以來陸續(xù)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之民風、民俗、社會意識、科學文化乃至物質文化等的總和;從狹義上看,則是指自古以來湖南的原住民、各個時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積淀起來的文化精神?!保?]因此,湖湘文化是一個“豐富的、多層面的復合體”,“既包含了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觀念文化、精神文化,也包含了物化形態(tài)的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既包含了上層社會的主流文化、廟堂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大眾文化、草根文化和江湖文化”。[1]所以,簡單概括難以表達湖湘文化的豐富內涵,本文所指的是高度抽象、凝練的狹義層面的湖湘文化精神。
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社會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化,而獨特的文化又塑造了具有獨特精神特質的人。湖南三面環(huán)山,北面臨水,是“四塞之地”。歷史上多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和多種文化的交流碰撞,在湖南融合升華,形成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源頭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從遠古就生息在此的原住民、三苗及其他民族創(chuàng)造的本土文化,到以屈子為代表的楚文化、中原的儒學都是湖湘文化的源頭。近代,涌現(xiàn)出的湖湘文化人才群為世人矚目,影響和書寫了中國歷史進程。他們表現(xiàn)出的湖湘文化精神特質主要有探究宇宙、人生大源大本的哲理思維;重視躬行踐履的知行觀;百折不饒、堅忍不拔、悍勇頑強、敢打敢拼的“霸蠻”精神;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經世致用、濟國安邦的治學和立身處世原則等。
毛澤東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他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在韶山、長沙度過。從韶山的私塾傳統(tǒng)啟蒙教育到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1918年6月),在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和個性品質的成長期和塑造期,毛澤東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教育,打上了湖湘文化的深深烙印。尤其是湖南近代人才群對毛澤東影響深遠。他潛心研究了湖湘文化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在第一師范求學期間,毛澤東經常與同學一起到船山學社聽船山之學。1920年秋至1921年冬,他在船山學社居住和工作一年多,期間邀羅章龍等到王夫之家鄉(xiāng)訪問[2]。對曾國藩毛澤東更是“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3],他還說“曾(國藩)、左(宗棠)吾之先民,黃(興)、蔡(鍔)邦之模范”[4]。楊昌濟是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老師,他對斯諾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5]?!笔芎嫖幕杞櫟拿珴蓶|,一生的思想和實踐表現(xiàn)出明顯的湖湘文化的脈絡。他的體育思想同樣具有很深的湖湘文化的淵源,把握好這種淵源可以更好地領會和解讀毛澤東體育思想。
2.1 湖湘文化“躬行踐履”的知行觀促使毛澤東終身堅持體育鍛煉
在知行觀上,湖湘文化強調腳踏實地,重視躬行踐履。從張栻主張“若如今人之不踐履,真是未嘗真知耳”強調行比知更為重要,到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再到曾國藩“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都是“躬行踐履”的表證。深受湖湘文化浸潤的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主張“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該,遍游四方而已”[3]。之后,他把“實事求是”上升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既是對這一文化思想的繼承,也是發(fā)展和超越。
在體育思想和實踐上,毛澤東終身堅定地貫徹湖湘文化“躬行踐履”的知行觀。他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蓋此事不重言談,重在實行,茍能實行,得一道半法已足”,“堅實在于鍛煉。鍛煉在于自覺”[6]。少年時期,毛澤東“自傷體弱”,還有兩個哥哥也因病夭亡,可謂天生體質孱弱。因此他“因欲研究衛(wèi)生之術”[6],下決心鍛煉身體,經常游泳、爬山、跑步,后來又通過雨浴、日光浴、做操等磨礪體質和意志,健康狀況逐漸好轉,以至于可以“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所以他總結“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并完”[6]。這種鍛煉貫穿于他的終身:在井岡山艱苦斗爭時期,他帶領紅軍戰(zhàn)士在步云山爬山,鼓勵大家“你們要加強訓練,要打好野操,要鍛煉好身體,才能打敵人”[7];中央蘇區(qū)時期,他親自帶頭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有冷水浴、體操、跑步、爬山等十幾個項目[7];延安時期,打乒乓球、跳舞、爬山、散步成為毛澤東體育鍛煉主要方式;解放后,國事繁忙,毛澤東日理萬機,一有時間就通過散步、游泳、打球等來鍛煉身體;1952年在杭州考察時每天堅持爬山,1966年以73歲高齡還最后一次暢游長江。正是湖湘文化“躬行踐履”思想浸潤于毛澤東的血液,促使他在那重文輕體、國人多數(shù)不知體育為何物的年代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從中獲益匪淺并貫穿終身,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體育價值觀和方法論,構成其體育思想的物質基礎。
2.2 湖湘文化“探本究原”的哲理思想催生了《體育之研究》
湖湘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探索宇宙、人生本源的哲理興趣及探本溯源的高度哲理思維能力。楚國時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表現(xiàn)出湖南人喜歡“探、究”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始終流淌于湖南人的血液。形成于兩宋時期的湖湘學派就以理學見長。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宇宙本源的探尋,其代表人物胡安國、胡宏、張栻都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至明清之際王夫之為集大成者。近代的魏源、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等同樣對“大本大源”問題興趣濃厚,總是力圖從宏觀上把握宇宙、人生的根本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最高信仰和立身、處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導原則[8]。深受其影響的毛澤東表現(xiàn)出很強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他1917年給黎錦熙的信中認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豈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毛澤東這種對事物客觀規(guī)律及其內在聯(lián)系的探究精神與能力催生了我國早期體育研究的經典之作《體育之研究》。該文是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為筆名發(fā)表于1917年《新青年》雜志,全文6 500字,從研究的目的、體育的本質、德智體三育的關系、當世體育的弊病、體育的功效、不好運動的原因、體育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多方面作了科學思辨,還介紹了他自創(chuàng)的“六段運動”?!扼w育之研究》發(fā)表至今引起各方重視,關于它的研究幾十年不絕且還在學界繼續(xù),是毛澤東體育思想、新中國體育研究的主要內容,堪稱體育理論研究里程碑式的鴻文。應該說毛澤東一介書生,并未接受專門體育教育訓練,非“專業(yè)人士”;加之當時受到傳統(tǒng)教育“重文輕體”影響,一些文人士子還以談體育為恥;且體育引入中國為時不久,許多人還不知體育為何物,他又何以勞心勞力研究體育?原因在于“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xiàn)象也”[6]。毛澤東認為要救國、強國首先要強國民之體,而“體育之效,則強筋骨也”[6],所以他要探究體育的大本大源,喚醒民眾,從事體育,強身健體。于是,毛澤東在大量研究并結合自身體育實踐基礎上形成了這篇論文。沒有毛澤東心懷救國、強國的情懷,沒有湖湘文化“探本究源”的哲理思維的興趣和能力積淀,就不會有《體育之研究》的誕生。
2.3 湖湘文化的“霸蠻”精神培育出毛澤東的蠻拙體育
湖湘文化具有百折不饒、堅忍不拔、悍勇頑強、敢打敢拼的“霸蠻”精神。由于湖南歷史上長時期在漢民族及封建王朝前處于生存空間、政治話語和文化話語(如“夷夏之防”)的弱勢地位而被邊緣化,使得這一子系統(tǒng)文化具有頑強求生、敢于冒險、叛逆主流、獨立不羈和草野蠻橫的精神特質,是湖湘文化強悍、堅韌、耐艱苦、不怕死的士風民習的重要來源之一[1]。毛澤東深受這一精神特質熏陶,一生“霸蠻”。他在青年時期就提倡“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戰(zhàn)爭年代他的親人一個個犧牲,自己的政治生涯起起落落,從不氣餒。建國后搞大躍進,發(fā)動文化大革命,在反華勢力包圍下實行自力更生,都表現(xiàn)出這一精神特質。毛澤東的這一精神特質表現(xiàn)在體育上就是他的“蠻拙”體育思想和實踐。
《體育之研究》中,毛澤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6],這是先定了一個總的基調。而后在他提出的三項運動注意事項中第一要“凡事皆宜有恒,運動亦然”,“運動既久,成效大著”,就是運動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且提倡運動時“裸體最善”,實非一般人敢為;第三是“運動宜蠻拙”,“運動之進取宜蠻,蠻則氣力雄,筋骨勁。運動之方法宜拙,拙則資守實,練習易”[6]。在這一思想主導下,他青年時期的鍛煉項目:日光浴、風浴、冷水浴、爬山、露宿、遠足、在江河之中游泳,無不是需要莫大勇氣和膽量的蠻拙之法。甚至到70多歲高齡,不顧大家反對,執(zhí)意要暢游長江,足見其蠻。毛澤東雖然不認為體育比賽贏得越多越好,但是參賽態(tài)度卻要有霸蠻之氣。1972年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舉行,毛澤東批示:“我隊應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9]。毛澤東崇尚蠻拙體育,不只是單單鍛煉體魄,更是通過蠻拙體育來調節(jié)情緒,磨礪人的意志品質。
2.4 湖湘文化“立德、修身”的傳統(tǒng)升華了毛澤東對體育功能的認識
湖湘文化歷來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的政治目標,追求成為“德、業(yè)”兼?zhèn)涞氖ベt。王夫之就認為“有豪杰而不圣賢者,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也。圣賢,德業(yè)俱全者也;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4]。王夫之的這一思想對毛澤東產生重要影響,他“獨服曾文正”,是因為他認為“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宋韓范并稱,清曾左并稱。然韓左辦事之人也,范曾辦事而兼?zhèn)鹘讨艘病保?]。毛澤東把曾國藩視為“德、業(yè)”兼?zhèn)涞氖ベt,自然以成為圣賢為人生追求。而要成為圣賢,首先就要立德、修身完善自我。毛澤東立德、修身的方法除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標準外,體育成為他重要的立德之基和磨練身心、砥礪氣節(jié)、強固意志的修身手段。站在這樣的高度審視體育,毛澤東不僅認識到體育的生理功能,更認識到體育的心理功能。他對體育功能的論述,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較為全面而深刻的。
《體育之研究》中,毛澤東辯證地論述了體育與德、智的關系,即“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6]。沒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就缺乏立德、修身的物質基礎,更談不上成為德、業(yè)兼?zhèn)涞氖ベt。所以,他舉例“孔子七十二而死,未聞其身體不健;釋跡往來傳道,死年亦高;……此皆古之所謂圣人”[6]。毛澤東闡述體育的功能“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6]。而且體育之大效在于強意志,“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練習猛烈與不畏,又足以練習敢為”[6]??偨Y為“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6]。毛澤東喜歡的體育項目——日光浴、風浴、冷水浴、爬山、露宿、遠足、在江河之中游泳,不只蠻拙,而且都是強意志之法。1954年,他在北戴河游泳時就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過:“風浪越大越好,這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強一個人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10]?!?/p>
2.5 湖湘文化“經世濟國”精神奠定毛澤東“體育為政治服務”的思想
所謂“經世濟國”就是關注社會現(xiàn)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湖湘學人歷來有“經世濟國”的傳統(tǒng)學風。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大多生活于社會動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期,因而強調“言必征實,義必切理”,非常注重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11]。而湖湘文化精神表現(xiàn)為一種人生價值取向,具體地說,就是以政治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以經世致用作為治學和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12]。因理學和經世觀念的制約,重躬行實踐而局限于政治倫理,這又是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所以,湖南學人皆喜談躬行實踐,但他們主要從理學、經世觀念角度談“實踐”和“行”,因而他們所說的“實踐”被限制在政治、倫理的范圍之內。在湖湘學風的影響下,明清以來湖南人才甚眾,有“惟楚有才”之稱,但湖南所出的人才最突出的是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13]。毛澤東作為湖湘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代表,湖湘文化的這一精神特質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在多領域有杰出成就,但最根本的是一個政治家,這就決定了他“經世濟國”的體育思想是“為政治服務”。盡管他在不同時期提出過體育的不同目的任務,但是歸結到根本,體育還是要“經國濟世”,要為政治服務。
2.5.1 體育為救國興邦服務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是湖湘文化的特點。青年毛澤東生活在積貧積弱、深受列強欺凌、社會激烈變革的時代,國家處于危亡之中,中華民族被列強譏稱為“東亞病夫”。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毛澤東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積極思考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但是,他認識到國民體質孱弱,“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6]”如此,怎能抵御外族入侵?怎能強國強民?面對這一現(xiàn)實社會問題,他認識到體育之效“動以營生也,此淺言之也;動以衛(wèi)國也,此大言之也”[6]。因此他呼吁“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6]。主張通過體育強壯國民來強大民族,抵御外辱。在這樣的背景下,他研究體育顯然是把體育作為“經世濟國”之道,作為強民強種強國之道,是為救國興邦服務的。
2.5.2 體育為軍事斗爭服務 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澤東,帶著“經世救國”的理想逐步展現(xiàn)其領導才能,參與組織領導革命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被屠殺,處于嚴重危機中的共產黨在武漢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光輝思想[14]。隨后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走上武裝奪取政權之路。從井岡山、中央蘇區(qū)到延安,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首要工作是領導軍事斗爭。湖南人素有尚武精神,被稱為“無湘不成軍”。毛澤東深受王夫之、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黃興、蔡鍔等湖南軍事家的軍事思想和帶兵練兵方法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毛澤東體育思想突出“體育為軍事斗爭服務”。在井岡山時期就要求紅軍鍛煉好身體,目的是“才能打敵人”。中央蘇區(qū)時期,1933年毛澤東為五卅運動會題詞“鍛煉工農階級鐵的筋骨,戰(zhàn)勝一切敵人”。之后又指示“應該把蘇區(qū)的體育活動很好的開展起來,尤其是軍事體育和田徑運動”[15]。這與當時要求紅軍跑得快、跳得遠、投得準(遠)的軍事斗爭環(huán)境是一致的。在延安時期,毛澤東題詞“鍛煉體魄,好打日本”,因為要“同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猛獸作殘酷的搏斗”,“非有鋼鐵一般的身體和艱苦卓絕的精神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16]。在這樣一種思想指導下,無論戰(zhàn)爭條件多么艱苦,在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根據(jù)地,體育運動尤其是軍事體育開展得如火如荼,呈現(xiàn)生氣勃勃的景象,鍛煉好了軍民身體,為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2.5.3 體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新中國成立以后,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是毛澤東的理想和目標,這必須要有健康的建設者作物質保障。然而,從舊中國戰(zhàn)爭和貧窮走來的國人體質狀況不容樂觀,體育作為毛澤東“經世濟國”的手段再次被運用。1949年9月,毛澤東主持召開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在新中國制定的臨時憲法《共同綱領》中明文規(guī)定“提倡國民體育”,把全民體育納入法制的軌道。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7]。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非常重視群眾體育工作,他說“全國六億人口,能不能有三億人口都來游泳呢?”,“民兵師……又是體育組織?!覀冞€要大辦民兵師”[18]。從毛澤東體育思想的遞進來看,建國后他站在領袖的角度來審視體育,必定是考慮到體育為提高建設者素質服務。
體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還表現(xiàn)在毛澤東的體育外交上。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際反華勢力的包圍,我國國際空間有限。毛澤東很重視利用體育比賽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經常接見在國際賽場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運動員。1958年他鼓勵運動員“要超過吳傳玉”[18],1971年中美乒乓球運動員互訪,打開了兩國交往的大門,成為毛澤東體育外交的典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勵運動員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同時,他并不認同取勝是比賽的唯一目標。他說“(乒乓球)統(tǒng)統(tǒng)七項冠軍,我們拿了四個,他還嫌少呢。象個什么話”[18]??梢?,毛澤東認為國際體育賽事要為外交服務,為政治服務。
2.5.4 體育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服務 體育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服務的最終目的,是建設社會主義,突出表現(xiàn)在毛澤東的體育教育思想中。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在青年時期即已形成,雖然當時尚未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但其體育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且逐步遞進的,所以考察其體育教育思想應該從其青年時期著手。青年毛澤東受楊昌濟“三育并重”教育思想影響較深,其《體育之研究》也是楊昌濟推薦給《新青年》雜志的。文章以較多篇幅論述了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在論述了“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6]之后,進一步闡述“小學之時,宜專注重于身體之發(fā)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yǎng)成次之”,“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并重”,總結為“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6],非常明確了體育在三育中的地位,又分析了學校教育重德智輕體育的危害,充滿了樸素辯證唯物主義哲理和講求實際重視實效的湖湘文化學風。
青年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還是從人的個體發(fā)展出發(fā)進行研究的,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的體育教育思想就是從培養(yǎng)“革命接班人”來考慮了。1933年9月毛澤東在瑞金列寧小學創(chuàng)辦一周年慶祝大會上對兒童團員說“你們兒童團員要好好學習,練好本領,長大后才能更好為革命出力”。在《興國調查》中說“童子團每個星期下三操,都在人民學校指導下,操得很好”[15]。在延安,他為保育院小學的同學題詞“又學習,又玩耍”[16]。作為革命領袖的毛澤東,他的體育教育最終目的上升到更高的層次,關于三育關系則繼承了他青年時的思想。
建國后,毛澤東站在黨和國家領導者的角度必然考慮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審視教育和體育教育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分別在1950年6月19日和1951年1月15日,先后兩次致信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明確指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隨后又提出“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口號,再一次強調了青少年和兒童要健康第一[19]。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也成為我國幾十年的教育方針。
客觀來說,毛澤東并非體育學者,他從來沒有把體育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就體育研究體育。他關于體育的研究都是從體育的價值和倫理入手,都是為經世濟國、為政治服務的。他關于體育與人格完善、與軍事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與教育的思想都顯示了這一特點。
淵源流長的湖湘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杰出的近現(xiàn)代湖南人才。毛澤東作為其中的驕傲代表,深受湖湘文化的影響。其體育思想具有很明顯的湖湘文化淵源,打上了湖湘文化的深深烙印。由于毛澤東的領袖地位,他的體育思想對我黨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受到湖湘文化的影響。準確把握這種文化淵源,可以更好地領會和解讀毛澤東體育思想。在建設體育強國的當下,對我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軍事體育都具有指導意義。
[1]萬 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及其影響下的精英人物[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4(3):81.
[2]黨史資料研究:第1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5]斯 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
[6]毛澤東.體育之研究[DB/OL].鳳凰網(wǎng):歷史綜合,2009-04-29.
[7]谷世權,楊文清.中國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1.
[8]郭鳳蓮,劉忠洋.論湖湘文化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1):118.
[9]周德勝.淺析毛澤東體育思想[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999 (9):17.
[10]王燕珍,于 淼.毛澤東體育思想窺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2):9.
[11]戶為華.湖湘文化及其特征與歷史定位[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85.
[12]劉緒義.“江湖”與“廟堂”:湖湘文化的歷史吊詭[J].湘南學院學報,2004(8):55.
[13]朱漢民.湖湘文化的基本要素與特征[J].湖湘論壇,2000(5): 61.
[14]余伯流,陳 鋼.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5]曾 飆.蘇區(qū)體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6]黨 挺.延安體育之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9.
[17]肖謀文,朱建宇.論毛澤東群眾體育思想[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296.
[18]蘇肖晴,譚 華.從自身人格完善到增強人民體質——論毛澤東體育思想發(fā)展的幾個階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3 (4):6.
[19]孫 娟,孔慶波.論毛澤東體育思想與中國人體育觀念的變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7(5):5.
On the Impact of Huxiang Culture on Mao Zedong’s Sports Thoughts
HU Dadao,YANG Yun
(School of P.E.,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Jiangxi,China)
Mao Zedong’s sports thought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Huxiang Culture.The key point“to practice”in the view 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Huxiang Culture drove Mao Zedong to do sports throughout his life;the philosophy“to get down to bedrock”gave birth to Mao’s“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spirit“to be dominative”bred Mao Zedong’s dominative sports games;the tradition“to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promoted Mao’s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functions;the spirit“to benefit your country”laid the foundation of Mao’s Thought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must serve politics.Understanding accurately Huxiang Culture,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Mao’s sports thoughts,thus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Huxiang culture;Mao Zedong;sports thoughts
G80-05
A
1004-0560(2011)06-0045-04
2011-09-02;
2011-09-28
胡達道(1969-),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
責任編輯:郭長壽 王艷萍
?博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