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羅千淘
有趣的蝸牛
編譯 羅千淘
小小蝸牛身上,充滿各種有趣的謎題。
嚴格地說,蝸牛并不是生物學上的一個分類名稱。我們所說的蝸牛,除了大蝸??频乃蟹N類動物,還包括腹足綱其他一些科的動物,比如海螺、海貝、田螺等長著外殼的無脊椎軟體動物。在英語中,一般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但在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全世界大約有40000種陸生蝸牛,雖然種類繁多,但形狀都相似。陸生蝸牛生活在樹林、草叢、田野和花園里,在這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動物身上,實際上充滿了許多有趣的謎題。
雨后的林間小路上有時在突然之間就爬滿了蝸牛,蝸牛似乎太喜歡下雨了!可事實正好相反:蝸牛并不喜歡下雨,特別是遇到暴雨天氣時,它們只能躲進殼里,以避免被雨水淹死,或者被雨水沖走,離開自己熟悉的棲息地。那為什么雨停以后蝸牛們就紛紛出動呢?真正吸引蝸牛的是雨后空氣中的水汽,它們喜歡潮濕的環(huán)境,因為它們的祖先生活在海洋里。早在5.5億年前,第一只類蝸牛就在海底出現。經過漫長的進化,大約在2.86億年前,一些蝸牛爬上岸來,開始用肺代替鰓呼吸。它們很快適應了陸地上的生活,分布到了全世界,從沙漠荒原到熱帶雨林,從海岸到高山,除了南極洲大陸外,在現今地球上任何一塊陸地上都能看見它們的蹤跡。
蝸牛保留了其遠古祖先喜愛潮濕環(huán)境的特性,在雨后會到處覓食,用空氣中的水汽補充身體所需要的水分,它們棲息在沼澤地、林地、池塘邊、花園和菜園里,停留在樹葉下、石頭和朽木的縫隙里。但無論它們有多么喜歡潮濕,因為已經依靠肺呼吸,所以再也不能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蝸牛終其一生都背著自己的“房子”到處走,它們的力氣有多大呢?這要從蝸牛的體形說起,因為蝸牛的力氣取決于它們腹足的大小,腹足越大的蝸牛力氣越大。
由于水的浮力能減輕貝殼的重量,所以水生的貝類能長得很大,世界上最重的水生貝類當屬巨硨磲蛤,重量可達200多千克。然而,陸生的蝸牛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它們的體形都比較小。世界上最小的蝸牛的體長只有幾毫米,最大的是非洲大蝸牛。有記錄的非洲大蝸牛的最大標本為:完全伸展時腹足長39.3厘米,殼長27.3厘米,體重900克。
讓人驚訝的是,相對于自己的體形來說,蝸牛也算得上是大力士。一只體重7克的蝸牛在垂直的平面上拖動了56克物品,而另一只體重9克的蝸牛在水平的平面上拖動了482克物品,比它的體重重了50多倍!
世界上最大的陸生蝸牛是非洲大蝸牛,長39.3厘米,重900克。而最小的蝸牛是一種產于太平洋海島的蝸牛,它們成年以后的大小只有2毫米,和非洲大蝸牛的卵差不多,現在這種微型蝸牛全世界只剩下200多只了,其中一半被飼養(yǎng)在英國動物園一個特制的房子里。
蝸牛的身體很柔軟,沒有脊椎和其他骨骼。當一只蝸牛爬行時,我們能看到它伸展在殼外面的頭部和腹足。那這時它的殼里面就空了嗎?沒有。蝸牛的殼里還裝著它復雜的內臟囊,包括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除了肺以外,蝸牛還長著心臟、血管、生殖器、肝臟、腎臟、胃以及分泌黏液的腺體等,這些內臟都被一層外套膜包裹著。外套膜是一層類皮膚組織,貼著殼的內壁,分泌構建殼體的碳酸鈣。通過蝸牛殼的剖面圖,我們能看到蝸牛所有的內臟都沿著蝸牛殼的螺層一圈一圈地、由內向外地分布,心臟和血管長在靠近殼口的最外層。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較薄的蝸牛殼,看見蝸牛的血管呈網狀緊貼在殼內,里面流淌著透明的血液,在血管的末端可以隱約看到跳動的心臟,心臟也是透明的,一般要通過它的搏動才能辨認出來。此外,在蝸牛身體的右側還長著呼吸孔,當蝸牛擴張或壓縮肺部時,空氣和二氧化碳就通過這個呼吸孔進行交換。呼吸孔可以自由地張開或關閉,但通常在呼吸的間隔,是關閉著的,起到保持體內水分的作用。
在黏液的保護下,蝸??梢栽阡h利的刀刃上爬行。
兩枝懸空的平行樹枝,中間沒有任何相連的地方,一只蝸牛在其中一枝樹枝上慢慢地爬行,可只一會兒功夫,它就到達另一枝樹枝了。它是“飛”過去的嗎?
蝸牛前進依靠其肥厚的、由肌肉構成的腹足完成。腹足能自由地活動和伸縮,底面很平滑,可以緊緊地吸附在物體上,并產生波浪一樣的運動推動蝸牛前進。腹足的“波浪”是由后往前推進的,所以蝸牛只能向前運動,不能倒退。
在蝸牛前行時,其腹足前面的腺體能分泌出一層透明的黏液以減小前進時的摩擦。當蝸牛在平滑的表面上爬行時,黏液分泌得少一些;一旦遇到粗糙或鋒利的表面,蝸牛就會自動分泌出厚厚的黏液將自己保護起來。這種保護措施非常有效,即使蝸牛被放在鋒利的刀刃上爬行,它們也能完好無損地完成“表演”。 黏液的作用除了防止傷害,還能隔離泥土和細菌,所以蝸牛在大多數時候看起來都是干干凈凈的。此外,黏液還為蝸牛提供攀爬物體時的吸附力,讓它們不僅可以在垂直的物體上自由上下,還可以倒貼在物體的底面不慌不忙地爬行。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只蝸牛是如何從一枝樹枝“飛”到另一枝樹枝的。首先,它分泌出厚厚的黏液,以便緊緊抓住原先所在的樹枝。接著,它最大限度地伸長腹足,以便讓頭部在新的樹枝上先著陸。如此一來,它就用自己的身體在兩枝樹枝之間搭起了一座“橋”。隨后,它慢慢地把自己的殼和重心轉移到新樹枝上。直到黏液將腹足的大部分牢牢地粘在新樹枝上后,它才會把還停留在原先樹枝上的腹足末端放心地松開。至此,蝸牛漂亮地完成了一次“飛行”。
蝸牛所有的動作都是那么慢吞吞的,它們有沒有“飛奔”的時候呢?在一些國家,人們發(fā)明了一種有趣的游戲——蝸牛賽跑。人們將蝸牛們放在小型跑道上,看誰爬得最快。然而,無論采用什么方法吸引或驅趕參賽的蝸牛,蝸牛們的速度都差不多,每分鐘只能前進幾厘米。當然,也有一些大型蝸??梢越柚棺惝a生的大波浪“飛奔”著前進。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蝸?;蛟S是非洲大蝸牛,這種蝸牛在平滑表面上前進的速度是每分鐘17厘米,堪稱蝸牛世界的速度之王!
蝸牛殼以螺頂中心為起點,沿順時針方向往外生長的螺旋叫右旋。反之則叫左旋。大多數蝸牛殼都是右旋的,但也有少數蝸牛殼是左旋的。那么,蝸牛殼是右旋還是左旋是由蝸牛自己決定的嗎?
蝸牛殼形成于胚胎發(fā)育之時,所以小蝸牛孵化出來就帶著殼。在殼體成長初期,蝸牛會經歷一個復雜難懂的運動,像是從尾部往頭部做一種扭轉,殼體會在這種運動下開始向右或者向左旋轉生長。
研究發(fā)現,左旋蝸牛不能與右旋蝸牛交配,這是因為它們的生殖器官不能配對,于是儼然分化成了兩個種類。我們知道,同一物種被隔離到不同的空間后會慢慢進化成兩個不同的物種,那為什么沒有被隔離開的蝸牛也會發(fā)生分化呢?瑞典科學家在蝸牛殼的左右旋上下功夫,結果找到了新物種快速產生的原因。蝸牛殼的旋轉方向受一種“母系效應”所支配,母體蝸牛會將某種受相關基因控制的蛋白質注入到所產的受精卵中,這種蛋白質使得蝸牛胚胎很早就開始分化,小蝸牛的殼是左旋還是右旋,在孵化出來之前就已被決定。
科學家認為,假如生活在某個地方的蝸牛都是右旋蝸牛,右旋蝸牛注入到卵里的蛋白質是右旋蛋白質,那么孵化出來的蝸牛一定還是右旋蝸牛。但是,如果卵中注入的蛋白質發(fā)生了變異,從右旋變?yōu)樽笮敲捶趸鰜淼奈伵km然還是右旋蝸牛,但其體內攜帶的是變異成左旋的基因,等其成熟交配后產下的后代就極有可能是左旋蝸牛,新的左旋蝸牛相互交配,一個新的物種就形成了。
曲殼蝸牛
在馬來西亞的霹靂島上發(fā)現的曲殼蝸牛,是形態(tài)學進化史上最特別的例子。大多數軟體動物的螺旋狀殼都是從螺頂開始向外生長,并且緊緊地旋盤在一起,如果分析它們螺旋的圖像,會發(fā)現和對數函數的圖像吻合,并且隨著殼體的膨大,對稱軸會發(fā)生變化,最多會產生三根對稱軸。然而曲殼蝸牛竟然有四根對稱軸,是蝸牛界對稱軸數量之最。另外,曲殼蝸牛的殼體不是盤在一起的,從螺頂到殼口有三次分離,兩次扭轉,所以也叫雙旋蝸牛。它們看似凌亂的殼體,分離和扭轉的方向和角度都精確地相似,就像被發(fā)達的基因嚴格控制住一樣。這種蝸牛只生活在石灰?guī)r地區(qū)的喀斯特地區(qū)。
曲殼蝸牛身上的四根對稱軸
蝸牛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內殼層,即最里面的殼層;二是介殼層,即中間層,成分幾乎都是碳酸鈣;三是殼皮或角質層,由決定貝殼顏色的混合蛋白質構成。在蝸牛死后,這第三層會被腐蝕掉,暴露出底下的白色或灰色的碳酸鈣層。蝸牛殼通常不長毛發(fā),但有些種類的蝸牛在幼年時期長著毛發(fā)。究其原因,可能是毛發(fā)可以幫助小蝸牛附著在濕潤的葉片上。
蝸牛殼在外觀上非常豐富多樣,有不同的形狀,圓形的、塔形的、煙管形的、扁平形的等。蝸牛殼還有不同的顏色和花紋。蝸牛殼的多樣化還體現在殼體的高度和寬度上,螺層和螺脊的數量上,以及殼表是光滑的還是長著紋路的。生活在泥土中的地棲蝸牛的顏色比較暗淡,常常由白色、灰色、棕色或琥珀色混搭而成,以便在自然界中能很好地藏匿起來。樹棲蝸牛特別是熱帶樹棲蝸牛,卻呈現出極為豐富絢麗的色彩。
形成蝸牛殼多種形狀和顏色的原因很多,但按照達爾文的理論,這些現象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在蝸牛的世界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多數是為了偽裝和警示天敵,而有的色素,如黃色和橙色的胡蘿卜素是為了使殼體更加堅固。蝸牛自身不能分解色素,所以當它們吃進含有不同色素的食物時,這些色素就會停留在外套膜的細胞中,當外套膜分泌黏液構建外殼時,這些色素就成為沉淀在殼體內的染料,伴隨著蝸牛的一生,即使蝸牛死亡后,這些顏色都不會消褪,因為它們已經成了蝸牛殼的一部分,而不是浮在殼表的簡單顏料。
在同一種蝸牛中,常常會有一部分個體在原有的色彩基礎上變異出新的花紋,如色彩的深淺、紋路的疏密,有時還會缺失一個常見的顏色。這又是為什么呢?科學家研究發(fā)現,當鳥類準備捕食一個種類的蝸牛時,會先觀察這種蝸牛的花紋。如果有70%的蝸牛都長著三條花紋,僅有30%的蝸牛長著兩條或四條花紋,看起來雖然差別不是很大,但鳥類會選擇捕食前者,即長著“傳統(tǒng)花紋”蝸牛,而不理會那些已經變異了的后者。再則,蝸牛在將色彩和形狀的信息遺傳給下一代的同時,也會將變異的信息遺傳下去,經過漫長的歲月,蝸牛殼的形狀和顏色就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蝸牛能吃很多東西。蝸牛行動緩慢,活動范圍不寬,所以它們盡量利用一切能找到的食物來源。大多數種類的蝸牛都是素食性的,吃草葉、蘑菇和苔蘚。一些種類的蝸牛是雜食性的,既吃植物也吃肉類。有少數種類的蝸牛能捕食其他蝸牛和線蟲。
如果你在安靜的菜園里發(fā)現了一只正在啃食菜葉的蝸牛,只要你仔細地傾聽,就能聽見它發(fā)出的“沙沙”的聲音,這是蝸牛的齒舌刮下食物發(fā)出來的。齒舌是軟體動物的嘴巴上的一個特別的進食器官,上面長著一列硬質的角質齒。在進食的時候,蝸牛用這個銼刀一樣的齒舌在食物上舔刮,把食物刮到嘴里磨碎。舔刮食物的過程會磨損齒舌上的角質齒,但它們會不斷地從根部長出來,就像我們的指甲一樣。蝸牛不咬人,但如果你放一只蝸牛在手上,它可能會用它的齒舌“嘗”一下手的味道,而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齒舌刮擦皮膚的感覺,一點也不痛,就像被微型的貓輕輕地舔了一下。
其實,齒舌更重要的功能是幫助蝸牛吃石頭。一些柔軟疏松的巖石如石灰?guī)r和碎屑巖,里面富含的鈣質是蝸牛生長所必需的物質。蝸牛殼是由外套膜邊緣的細胞分泌的碳酸鈣所形成的,這些碳酸鈣來自于蝸牛的食物,被貯存在蝸牛的血液中,外套膜邊緣的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碳酸鈣濃縮,形成石灰質的蝸牛殼。成長中的蝸牛,隨著肉體逐漸長大,外套膜就被向殼口外推移,分泌物就重疊在殼口外唇上,變成新的硬質的殼,于是蝸牛就沿著殼口慢慢地長大。
蝸牛殼大多都不堅固,會因各種原因破損,但蝸牛竟然會自己進行修補。如果破損只發(fā)生在殼口邊緣,外套膜就會分泌出鈣質來將其修補好;但如果破損發(fā)生在遠離外套膜的老殼層,這對于蝸牛來說就非常危險了——富含碳酸鈣的黏液滋養(yǎng)不到老殼層,蝸牛只能盡力從身體的其他地方調動鈣質來修補破損,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攝取和儲存鈣質對于蝸牛來說非常重要,當它們找不到足夠的可以提供鈣質的食物時,就會吃掉其他空的蝸牛殼,甚至會吃掉自己的殼口部分。飼養(yǎng)蝸牛的人們平時都很注意給蝸牛補鈣,如果發(fā)現蝸牛開始啃食自己的殼了,就說明它們已經嚴重缺鈣,需要進食一頓“石頭大餐”了。
顯微鏡下的蝸牛角質齒
蝸牛的牙齒就是長在齒舌上的角質齒,這些角質齒磨碎食物的能力非常強,除了蝸牛常吃的草葉和肉類,它們還能對付石灰?guī)r、碎屑巖等巖石。如果你將蝸牛密封在一個硬紙板做成的盒子里,它甚至還可以用齒舌上的角質齒將硬紙板“咬破”一個洞鉆出來。蝸牛小小的嘴巴怎么那么厲害?因為它們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在齒舌上排列的角質齒多達25600顆!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huán)境中生活,而且大多在夜間活動,最怕陽光直射,在寒冷的冬天會鉆進土壤里面冬眠,如果溫度低于5℃,它們就會被凍死。它們最喜歡的溫度是16~30℃,如果溫度超過33℃,特別是空氣濕度變得不適時,它們就會休眠,也叫夏眠。無論是冬眠還是夏眠,它們都會用分泌的黏液形成的膜將殼口封住,這層膜叫“膜厴”。膜厴有時候會像一層膠水一樣將蝸?!罢场痹谖矬w的表面,如像陰涼的墻腳、巖石或樹枝上。當蝸牛休眠時,心臟跳動的次數會從平常的每分鐘36次,減少到每分鐘只有3到4次,機體對于氧氣的消耗也減少到平時的1/50。
雖然當溫度超過40℃時蝸牛會被熱死,但它們的生存能力還是很強。一些堅強的蝸牛生活在半干旱地區(qū),當環(huán)境變得惡劣時則依靠夏眠存活下去。它們將自己埋在泥土里,整個身體都縮回殼里去,封住殼口來保持水分。蝸牛夏眠的睡眠深度不如冬眠深,一旦雨季來臨,它們就會立刻蘇醒,變得活躍起來。在這段時間里,蝸牛需要快速地覓食、交配和產卵,以便趕在漫長的旱季再次來臨前完成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蝸牛是一種雌雄同體的動物,在一只蝸牛身上同時長著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如此看來,蝸牛似乎并不需要配偶,自己就能繁殖后代。但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成雙成對地進行交配。
蝸牛不是群居動物,即使許多蝸牛聚集在一個棲息地,它們之間也不會進行交流。但到每年的5到11月,也就是蝸牛交配的季節(jié),它們就會四處走動,循著其他蝸牛留下的痕跡,找到自己心儀的伴侶。
在交配之前,這些慢吞吞的伴侶會進行長達幾個小時的交流,它們用觸角觸碰對方,在彼此的殼上爬來爬去,最后才會將腹足貼在一起,交換彼此的精子。交配完成后,蝸牛將對方的精子儲存在自己體內一個特別的儲精囊里,但并不馬上用這些精子給自己的卵子授精,而是等到氣候非常適宜的時候,再找地方受精產卵。
科學家新觀察到一個驚人現象:一些種類的蝸牛在準備交配的時候,會突然從腹足中伸出一根刺狀物刺進對方的身體里,看上去就像一場可怕的謀殺。這根刺狀物不是蝸牛的生殖器,而是長在生殖器附近的刺囊在受到交配信號的刺激的情況下產生的。原來,蝸牛在慢吞吞的交配過程中交換的精子,99%在到達對方儲精囊之前,會被對方的體液消化掉,這樣會直接影響受精卵的數量,減少它們繁殖后代的概率。這猛的一刺似乎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可能有些疼痛,看上去也有點殘忍,但這“愛的一刺”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來包裹精子,保護精子在到達儲精囊的途中不被消化掉。
因為蝸牛的視線模糊不清,所以有約1/3的刺穿行動會失敗——刺偏了或者根本沒刺進去,但這并沒有阻止蝸牛將這奇特的方式繼續(xù)下去。不過,研究還發(fā)現,也許是因為疼痛,蝸牛不喜歡自己被刺,它們往往會頻繁地主動刺對方,不會等著對方來刺自己。
蝸牛在產卵的時候,會用腹足在柔軟潮濕的泥土中掘出洞穴來隱藏卵。有的蝸牛一次只產一顆卵,大多數蝸牛每次產幾十顆甚至上百顆卵。卵在2~4周內孵化,當饑餓的小蝸牛孵化出來的時候,不需母親照顧,自己立即開始覓食。它們首先吃掉它們自己富含鈣質的卵殼,然后四處搶奪其他兄弟姐妹的,哪怕它們還沒有完全從卵殼里爬出來。
小蝸牛的體色在初生階段是透明的,幾周以后慢慢變得有顏色,三個月后變得和成年蝸牛一樣。蝸牛六個月時性成熟,可以進行繁殖了,但它們要到兩三年后才能完全長成熟,停止生長。蝸牛的壽命長短因種類而異。由于會被甲蟲、鳥類和其他動物捕食,大多數蝸牛都活不到一歲,實際上有很多還是卵時就被吃掉了。家養(yǎng)的寵物蝸牛因為飼養(yǎng)者豐富的飼養(yǎng)經驗,可以活到15年。
兩只蝸牛正在交配
非洲大蝸牛正在產卵
蝸牛也有大腦,長在蝸牛的頭部。蝸牛的大腦構造相對于其他動物來說非常簡單,但科學家研究發(fā)現,蝸牛的大腦活動并不簡單,具有關聯學習的能力,還能形成長期的記憶。神經學家在長期記憶力研究中,驚訝地發(fā)現限制蝸?!爸巧獭钡奈ㄒ灰蛩厥撬鼈兇竽X神經細胞的數量太少,否則它們大腦的運作的過程會和人類非常相似。另外一項研究發(fā)現,海洋貝類足夠聰明,能辨認出其他貝類留下的黏液痕跡,這樣它們就可以沿著其他貝類留下的痕跡爬行,而不用自己分泌那么多的黏液,既節(jié)省時間又節(jié)約精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行為可能在所有種類的蝸牛中都能找到。
在蝸牛的頭部長著兩對觸角,這是它們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長在上面的一對觸角較長,能感知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如空氣濕度的變化,便于蝸牛活動時探測路線。在這對觸角的頂端各長著一個小黑點,那就是蝸牛的眼睛。蝸??梢韵蚯昂笞笥一蝿佑|角來獲得更好的“視線”。不過,蝸牛的眼睛不能聚焦,所以它們的視力模糊得只能分辨出白天和黑夜。長在下面的一對觸角較短,能感知氣味和味道,作用有點像鼻子。這兩對觸角可以自由伸縮,當蝸牛感覺到有危險時,觸角在肌肉的作用下可以迅速地縮回,而伸展觸角則靠血壓,所以過程很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