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2008年7月28日下午,本?拉登同父異母六十歲的哥哥謝赫?塔里克?穆罕默德?本?拉登,身穿長垂及地的白色阿拉伯大袍,頭上裹著紅白格子的阿拉伯頭巾,以本?拉登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的身份,在吉布提總理迪萊塔的陪同下,出席在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凱賓斯基飯店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他語出驚人地提出了一個龐大計劃——斥巨資兩百億美元建造一座舉世無雙,連接也門與吉布提的跨海大橋——光明大橋、世紀之橋。消息一經傳出,北非這個名不見經傳、地廣人稀、一貧如洗的小國吉布提,一夜之間進入了國際公眾視野。
“一般貧困,相對貧困,絕對貧困和極度貧困;一般富有,相對富有,絕對富有和極度富有?!甭?lián)合國經濟學家對吉布提作出這樣的評價。走訪吉布提市城鎮(zhèn)、鄉(xiāng)村,便可深切感受到吉布提民眾之間的貧富懸殊。
的確,只要你花時間走訪吉布提各地,便可見這里的總統(tǒng)府、政府辦公樓、銀行、宮殿、希爾頓飯店、凱賓斯基飯店、豪華別墅莊園、官邸、園林、法國和美國駐軍兵營、居民住宅、各國駐吉布提大使館,大都有歐式、法式建筑風格中的奢華壯美、豪華舒適。雖然吉布提全國人均GDP四百美元,但在海濱城市建有高檔次的度假設施。你可感受到白色沙灘上婀娜多姿的歐式風情與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上游牧部落、平民百姓原汁原味的艱難困苦生活; 現代化的城市住宅與衣衫襤褸的人們居住的茅草窩棚形成的鮮明反差。身穿高檔時裝的時髦女郎與從頭到腳以黑色阿拉伯大袍裹身,頭戴傳統(tǒng)面紗的當地婦女互不相干,擦肩而過;西方音樂與宣禮塔的禮拜誦經聲音共存;多種族的人口結構,法語、阿拉伯語、索馬里語、阿法爾語等多種語言文化并存;貧困生活與驕奢淫逸的日常生活,形成極大的反差;禁酒習俗與五星級酒店中的酒吧共生共存。貧窮與奢侈這兩種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在這里共存著。因此有學者說,吉布提社會是光怪陸離的矛與盾的結合體,貧窮與富有這對孿生兄弟竟然平和地融合在一起了。
與阿盟所屬,地處西亞、北非的二十二個阿拉伯國家相比,吉布提并非擁有更多的自然資源和太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在這里,我們很少見到拔地而起的新型建筑,當然就更聽不到建筑工地上各類建筑機械的轟鳴聲。即使間或見到擋板圍起來的待建項目,卻也不見建筑工人的身影,只見到空蕩蕩高高矗立的腳手架。
因此,多少年來,吉布提這個位于北非的阿拉伯小國,在人們的印象中始終是被聯(lián)合國宣布的世界上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除了遙遠而陌生之外,剩下的就是貧困這個無可替代的代名詞了。如果你乘飛機來到吉布提,內心會生出許多感慨。坐在機艙中俯瞰處于阿法爾低地,輪廓酷似半圓形猶如鍋狀,終年干燥、酷熱難耐的吉布提,真像是一口依山傍海,終年“沸騰的巨大蒸鍋”。查閱吉布提地名詞典,吉布提詞條上赫然用索馬里語寫著“這是我的鍋”。人們很難相信,這個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具有重要軍事和經濟雙重戰(zhàn)略意義,連接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人口僅有區(qū)區(qū)八十多萬的北非小國,竟然在建國至今三十四年的時間里,依舊是國貧民窮、民不聊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第一百二十八位,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
漫步在吉布提市區(qū),只見希爾頓、凱賓斯基等五星級高檔飯店林立,街道清潔繁華,店鋪鱗次櫛比,人種繁雜,人們的語言、膚色、穿著各異。除旅游者外,更多的則是也門、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印度和中國等亞非國家的外來移民、援建工程技術人員、漁業(yè)專家、醫(yī)生、護士、援吉布提醫(yī)療隊員。大概該國曾是法國殖民地的原因,法語在這里很吃香,英語基本上不好使,即便在很多星級旅游飯店,大堂收銀、餐廳服務員的英語也不靈光;出租司機和小攤小販蹩腳的英語就更不用說了。目前在吉布提,阿拉伯語是吉布提的官方語言,法語是第二國語。不過普通市民日常交流用的都是阿拉伯語。目前吉布提兩大主要民族——伊薩族和阿法爾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各自的民族語言。伊薩族人講索馬里語,阿法爾人說阿法爾話。由于多年來來自歐盟國家的游客居多,特別是在沿海旅游觀光的度假區(qū),許多吉布提旅行社接待陪同導游人員的法語甚至比英語和阿拉伯語更加流利。吉布提政府官員、上流社會名人、企業(yè)家、醫(yī)生、教授、海外留學人員、白領一族,與外界多用法語作為社交工具;當地人、工農兵學商、普通百姓、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滿口講的大都是法語味道的阿拉伯語。 真巧,身為初來乍到的中國旅游者,我們在國內學習過的法語、阿拉伯語和當地土語,竟然如魚得水在這里派上用場,甚至連出租車司機、超市老板也都成了我們在吉布提旅游、購物、參觀、訪問出行時的向導。
走進當地別具阿拉伯風格的店鋪,極富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市場上,溫馨的香料、各種顏色的串珠、黑木面具、指甲花、海石花、結晶鉀鹽等地方特產琳瑯滿目,是游客們游覽購物的理想場所。吉布提的阿拉伯人大多精于商業(yè),從小隨父親打點門臉。他們開辦的店鋪風格各異,店鋪雖小,卻極具特色。沿街叫賣各種旅游紀念品的小商小販,更是熱情有余,緊緊跟隨在游客的屁股后面兜售價格不菲的各種貝殼、海螺、海龜等海產品。當然了,沿街乞討的少男少女們,更是不時成群結伙地出現在外國游客面前。他們伸出臟兮兮的小手,可憐巴巴地跟我們討要歐元或是美元。令我們驚訝的是,當一個少女接過錢后,竟然先用嘴吻吻美元,之后放在自己的胸口,嘴里念叨著“Thank you”,便跑遠了。
雖說在吉布提付小費是件令人厭煩的難事。但以我的經驗告訴大家,你若不想付小費,也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就是出國之前多帶上幾盒清涼油放在包中,遇到情急之下,隨手拿出一盒,可解燃眉之急。
吉布提既是阿拉伯國家,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既是非洲國家,也是阿拉伯聯(lián)盟成員國和非盟成員國。因此,伊斯蘭教是吉布提的主要宗教,約百分之九十八的居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遜尼派穆斯林,清真寺成為吉布提城市、鄉(xiāng)村建筑中最醒目、壯觀和最主要的建筑物。因此,吉布提每逢周五休息,周六至周四為工作日;此外,吉布提還設有伊斯蘭法庭。當你在盡情欣賞吉布提的法屬殖民地風格的建筑群后,千萬不能忘記了解并遵守這個阿拉伯國家的基本習俗。這里最著名的清真寺名叫漢波特清真寺,它建筑藝術造型奇特古樸,建造歷史悠久,是吉布提著名的標志性建筑。
當地人告訴我們,一百一十五年前,吉布提曾是法屬殖民地,因此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法屬殖民地痕跡??梢哉f,吉布提是一座法國式城市,從市政設計、建筑物造型到許多街道的名稱,無不法國化了。如今,吉布提的傳統(tǒng)畫卷并非絕無“現代文明”的痕跡。吉布提城分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包括阿法爾島,這里有許多座新式建筑,現代化的街道寬闊平坦,路旁高樓林立。有希爾頓、凱賓斯基等豪華賓館、飯店,大型超市購物中心;有政府機關、中央銀行、外國駐吉布提使館,以及達官貴人、王公貴族、社會名流、富商巨賈的豪華住宅區(qū)。
這些建筑鱗次櫛比地坐落在美麗的海濱。特別是吉布提人民宮、哈桑古萊德體育場、外交部大樓,這些中國無償貸款援助吉布提的大型建設項目,如今已成為中國與吉布提經貿合作里程碑式的現代建筑。
除了歐式建筑之外,在吉布提市內,有許多歐洲人移民或長期僑居在這里,展現出另一派歐洲風情。歐洲人奢侈的生活給吉布提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為歐洲人喜歡炫耀自己的富有,甚至連家中豢養(yǎng)的寵物狗一命嗚呼之后,也要在瀕臨曼德海峽附近的肥沃山岡上,購買建造一塊墓地。
至于吉布提本國的上層和富有者,如今也有點不同程度的歐化。男人們脫掉了長垂及地的白色阿拉伯長袍;婦女撩開了常年遮住自己靚麗容顏的傳統(tǒng)面紗;當官的西裝革履,锃亮的皮鞋穿在腳上。這些當地的富有者穿時裝,喝洋酒,坐奔馳,戴進口豪華名表,手持現代通訊設備。
在歐洲僑民及各國商人長期居住的社區(qū),霓虹彩燈、巨幅廣告成為該社區(qū)的靈魂與驕傲。這里不僅有豪華商廈、飯店和商品齊全的購物中心,而且各種高檔日用品、化妝品應有盡有,并且都是高級進口商品??梢哉f,各類高檔進口奢侈品占據著僑居吉布提的歐洲移民主流社會的日常生活。如英國的食品,法國的化妝品和時裝,中國的輕工產品,德國、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國的電器產品。但這些商品的價格不菲,一件美國進口牛仔褲售價五十美元,一臺日立牌洗衣機也需要三百美元。
當然了,一國首都建造這些現代化的商業(yè)建筑服務設施并沒有錯,但這些公共娛樂商業(yè)服務設施的消費取向,似乎只向富商巨賈高薪消費者發(fā)出邀請,而面對眾多貧困消費群體卻只有拒絕和冷漠。
吉布提下城則包括市中心和另外十個街區(qū)。這里的生活、居住、購物情況,又是另外一番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絕大多數平民階層、普通市民居住在低矮破舊鐵皮蓋成的簡易房子里,一戶一房,水電相通。在酷熱難耐的高溫下,每間房子真像是一口“沸騰的蒸鍋”。因為吉布提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少雨,夏季更是酷熱難耐,最高氣溫近五十攝氏度。試想住在這樣簡陋的房子里,火烤的難受勁兒可想而知。雖說這些鐵皮房子外觀簡易,但居住面積較大。這正適應了吉布提城市貧民和索馬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的難民和部分外來人口的需求。因此說,貧民窟在吉布提的所有城市中頗具代表性。
在吉布提市區(qū)之外,貧民窟也大量存在。多年來,吉布提市一直是吉布提經濟發(fā)展的名片,然而在這張名片的背面,貧民窟也同樣是這座現代化城市抹不掉的記憶。毫無疑問,建筑形式新穎、綠草如茵的別墅區(qū),搖曳的棕櫚樹和精心修剪的草坪,有“珍珠項鏈”美譽的吉布提海灣都展現出吉布提經濟中心最美的一面,可是與這些洋房別墅僅一墻之隔的,卻是大片低矮的貧民窟。吉布提的窮人區(qū)比富人區(qū)大得多。這符合一般的規(guī)律,窮人總比富人多得多。窮人區(qū)的房子、街道的臟亂差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污水橫流,滿眼的蚊蠅漫天飛舞,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在烈日下散發(fā)著令人窒息的惡臭。但人們仍在惡劣的衛(wèi)生條件下拼命掙扎。那種里外全部是水泥沙石顏色的低矮鐵皮房,房間非常小,門窗非常粗劣。如果你去過卡拉奇、孟買等大城市的貧民窟,那種低矮的平房,狹小的空間,黑洞洞的室內和這有的一拼。不同的是,那些城市的貧民窟垃圾處理一般好一些,而這里的富人區(qū)有垃圾處理,窮人區(qū)到處能看到一堆堆的垃圾。
這便是大多數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吉布提人的居住現狀。至于說到阿法爾族和伊薩族兩個民族居住的民宅,從形態(tài)上看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阿法爾族人是使用簡陋的茅草搭建的尖脊形帳篷,四周用樹枝圈住,帳篷上面覆蓋著棕櫚葉子當做瓦片使用。據說這種帳篷可以隨時拆卸下來,裝在駱駝背上便于遷徙。所謂的帳篷,就是一座建在村落中間最高處的木屋,木屋的上面全是茅草和鮮花的裝飾,四面透風,連一點遮攔都沒有,帳篷棚頂上綁扎上了厚厚的茅草,用來隔熱擋雨。
而伊薩族人居住的房子是四角形的土坯房子,屋頂呈金字塔的形狀。建造土坯房子必須使用的就是土坯,土坯的制作也是很麻煩的。先把泥巴整成類似于磚頭一樣的土塊,形狀上要比磚頭要厚得多也大得多,里面摻上麥秸,然后使勁地摔打,再經過晾曬之后就成了磚頭一樣作用的東西了。房頂是稻草的,自然防雨性能就很差,如果遇到雨季的話就不行了,屋里進水那是自然的。
評價吉布提,人們總是從貧窮、饑餓、溫飽開始談起。毋庸置疑,吉布提建國至今,彈指三十四年,經濟狀況仍然相當糟糕。國家竭盡全力為解決民眾溫飽問題而努力,百姓為填飽肚子而日夜奔波忙碌。可以說,簡簡單單的一個“吃”字,也能代表一個國家的變遷與國民經濟發(fā)展水平。
另外,由于政策失誤、貪污腐敗等原因,兩極分化現象極為嚴重。因此,談到吉布提,許多人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越是發(fā)達的國家,人們的經濟實力越強,物價也越高;越是貧困的國家,人們的購買力越弱,物價也越低。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吉布提市場上的各類商品價格不是過低,而是太高。很多商品是中國同類商品的三至五倍,甚至數十倍。在吉布提,沿著狹窄擁擠的通道走進亂哄哄專營蔬菜、水果、海鮮、牛羊肉的大批發(fā)市場,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各種蔬菜及海腥味道撲面而來。據說這里是當地平民百姓的購物天堂。雖說吉布提市內建有豪華超市,但對于當地的平民百姓來說,去大型超市購物簡直就是一件奢侈的事。當地的高檔超市不但屈指可數,鳳毛麟角,來此光顧的本地顧客更是少得可憐。而懷揣大筆歐元、美元,帶保安,攜家眷、保姆,推著購物車逛超市的外國顧客卻絡繹不絕。琳瑯滿目的貨架上,時髦服裝、進口香水、黃金珠寶、家用電器、娛樂休閑,各類商品應有盡有,但這里的物價卻高得驚人,幾乎是法國巴黎的四倍。在吉布提,最便宜的飯店住上一個晚上也要六十美金,如此高物價消費水準,令人吃驚和頭疼。究其原因,身邊的售貨員告訴我們,吉布提自然資源貧乏,工農業(yè)基礎薄弱,建國至今的三十四年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農產品、工業(yè)品和各類民用商品全部依賴進口;加上此地有數千名美國和法國官兵常年駐軍,理應成為市場消費主體的當地人,竟然成了不敢涉足大型超市、購物中心的“外來觀光客”。對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苦百姓來說,商品的高價位確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他們只能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整天為填飽肚皮而疲于奔命。
乘車從首都吉布提市出發(fā),走訪該國四個縣城中的村落。沿途近千公里,在村落泥墻草頂的茅屋旁邊空地的足球場上,到處是不知倦怠光腳玩耍或踢足球玩耍的孩子們。或許是因為寂寞閉塞,對于村中行駛而過的汽車,他們都懷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尤其是發(fā)現車里坐著和他們的膚色、相貌完全不同的我們,他們總會高揚著柔弱的胳膊跟我們打招呼,但他們又并不在乎你們是否回應他們的友好。
從人民生活狀況來看,吉布提是聯(lián)合國公布的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雖然近期隨著其國際地位的上升,外援的增加,國民經濟有所發(fā)展,但國民貧困狀況持續(xù)惡化仍然是政府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該國相對貧困每人每天生活費低于三美元,極度貧困每人每天生活費低于一點八美元。吉布提工薪階層的月薪約在三萬吉布提法郎(約合人民幣一千二百元),失業(yè)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吉布提國民受教育程度低下,衛(wèi)生健康狀況、飲用水狀況、環(huán)境污染、居住問題、溫飽問題、就業(yè)問題嚴重。
吉布提工農業(yè)落后,以港口為基礎的轉口運輸海運服務業(yè),在吉布提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古至今被歐洲國家稱為“石油通道上的前沿哨兵”。特殊的地理條件、特殊的歷史際遇使吉布提在廣大民眾心中有了不同尋常的符號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吉布提港口地位的重要性如同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支撐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航班正點起飛了,我們結束了短暫的訪問行程,隔窗遙望機翼下地處亞丁灣與曼德海峽的吉布提,心中默默地為它祈福。衷心祝愿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告別貧窮,擺脫落后與饑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著這口“沸騰的蒸鍋”能夠填飽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