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國慶 呂東悅
本·拉登載不動許多油
■文/余國慶 呂東悅
本·拉登之死導致油價漲跌空間有限。他的死亡可能加劇中亞地區(qū)的緊張局勢,但沙特等主要產油國失控可能性較小,國際油價將在高位震蕩。
5月1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親自宣布擊斃頭號國際恐怖元兇本·拉登,國際油價應聲而落。 5月2至6日全周連跌五個交易日,紐約和倫敦市場原油價格跌幅均創(chuàng)下單周最高紀錄。其中,5月6日國際油價大跳水, WTI原油6月期貨大跌9.17美元,報99.80美元/桶,跌幅為8.39%;布倫特原油6月期貨大跌10.39美元,報110.80美元/桶,跌幅為8.57%,一度大跌逾12美元,超過雷曼兄弟垮臺后的跌勢,兩種原油下跌金額與幅度均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
其實,本·拉登之死只能算是全球油價暴跌的催化劑,對市場影響有限。本·拉登只是宗教極端勢力的代表或與西方價值觀對立的符號,其本人生與死并不重要。事實上,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民族利益等方面的對立難以用武力強制調和,只要恐怖主義的土壤存在,不用說恐怖威脅,就是恐怖襲擊也將現實地存在。
國際油價大跌主要是高位回落與投機炒作的結果,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具體看,有這樣一些因素推動。
一是油價持續(xù)上漲、高位運行后,存在著回調的壓力。2011年3月以來,紐約市場原油凈持倉量一直保持在25萬手以上高位運行,高出以往正常凈持倉量1~2倍。4月以來,WTI原油價格普遍在110美元/桶以上,布倫特原油普遍在120美元/桶以上,同上年平均水平相比,分別上漲達37%和54%。這種價格上漲顯然與世界經濟復蘇的狀況不相匹配,明顯缺乏支撐。尤其是北非、中東動亂對油價的推動,國際油價確實存在著不小的政治溢價。國際油價持續(xù)上漲后市場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安情緒,稍有風吹草動,自然要滑落。
二是市場投機商炒作,尋求制造新的差價牟利。如上所述,3月份以來紐約市場原油凈持倉量一直保持在25萬手以上高位運行,繼續(xù)建倉推價的余地較小、風險相應增大,推倒重來、打壓油價無疑有利于投機商反復進出運作。
三是美元炒作性大漲直接打壓了油價。一方面,4月下半月以來,在美國經濟總體趨好的形勢下,美元持續(xù)下滑本身就隱藏著炒作,對5月初美元持續(xù)走強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5月5日歐洲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1.25%不變,英國央行也宣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不變。同時,特里謝暗示6月不太可能加息,推動了歐元下跌,從而也推高了美元。另外,部分國家緊縮政策壓縮了市場炒作的空間,油價繼續(xù)上漲的動力不足。
由上可知,此次油價大跌,客觀上是油價水平確實偏高,脫離經濟增長的支撐。主觀上則來自兩方面要求,一是油價偏高,繼續(xù)擴大盈利空間有限,投機資金持續(xù)進入的風險增大,有推倒重來的企圖。二是美國政府對當前高油價持否定態(tài)勢,兩相呼應,便出現高盛唱空市場、美元持續(xù)走強,強勁打壓油價的局面。雖然說,本·拉登之死導致油價下跌空間有限,但是他的死亡可能加劇中東地區(qū)的緊張局勢。中東的動亂是否繼續(xù)擴大,以及是否蔓延到海灣主要產油國,從而導致高油價?
利比亞危機的持續(xù)對石油市場的沖擊反映了中東地緣政治危機的敏感性和復雜性。利比亞本身并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產油國。危機爆發(fā)前利比亞日產石油160萬桶,不到世界石油日產量的2%,是歐佩克中的第八大產油國,但利比亞是非洲第三大原油出產國和最大原油儲備國。利比亞石油儲量高達464億桶,位居非洲首位。利比亞本身的石油產能尚難左右國際石油市場。從出口規(guī)模上看,利比亞石油出口不到沙特阿拉伯的五分之一。沙特阿拉伯目前日產石油850萬桶,并且有能力在短期內將石油日產量提高到900萬桶以上的水平。國際社會和石油市場擔憂的是,利比亞動亂局勢擴大至沙特等核心產油國,使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受到中斷或減少的威脅,國際石油出口格局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沖擊。
為了平息國際社會的擔憂,沙特阿拉伯在埃及和利比亞局勢動亂后宣布禁止一切形式的游行、示威和靜坐活動。4月,沙特出兵平息發(fā)生在卡塔爾的示威活動,此舉顯然是為了防止發(fā)生在鄰國的示威活動蔓延至國內,降低了國際社會對沙特重蹈埃及和利比亞動蕩預期。
應該看到,沙特周邊國家的相繼動亂,加重了人們對沙特等海灣產油國陷于動亂的擔憂。地區(qū)危機爆發(fā)以來,與沙特為鄰的也門、阿曼、巴林、卡塔爾、科威特等國也出現了一系列示威活動。尤其是巴林的示威活動發(fā)生了人員傷亡,伊朗強烈抗議沙特干預卡特爾局勢。這些國家的股市近期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跌。但以沙特為代表的海灣產油國與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海灣產油國的社會生活水平普遍較高,這些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名列世界前茅,貧富懸殊現象并不嚴重,社會變革的呼聲并不強烈。其次,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西方國家并不愿看到海灣產油國陷入全面混亂。
美國已經接連派要員前往海灣安撫這些掌握石油資源和美元的君主國。美國對沙特出兵卡塔爾僅僅表示“關注”。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也發(fā)表聲明,支持這些國家維護穩(wěn)定的措施,這與美國及阿盟對待利比亞問題的態(tài)度有根本的不同。目前看來,海灣產油國陷于全面內亂和局勢失控的可能性還比較小。
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沙特、阿聯(lián)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阿曼)在維持歐佩克石油產量和國際油價方面起著重大作用。海合會成員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占全球石油總儲量的45%。目前,歐佩克的石油產量占全球需求量的40%左右。該組織2008年底以來日產量限額維持在2500萬桶的水平,但保留日產300萬桶石油的能力,作為調控油價波動的手段。作為歐佩克中最大的產油國,沙特阿拉伯承擔著平抑油價暴漲或暴跌的重任。今年以來、中東北非地區(qū)局勢的動蕩成為推動油價上漲的重要因素。國際社會主要擔心沙特等海灣產油國也陷于動蕩,從而影響這些國家石油出口。目前,中東不少國家的動亂仍有蔓延的趨勢。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南部的鄰國也門的局勢不容樂觀,現總統(tǒng)薩利赫面臨著很大的下臺壓力。巴林、卡塔爾局勢仍有反復的可能。離沙特北部不遠的敘利亞最近的局勢也惡化,美國正在醞釀對敘利亞進行國際制裁。沙特周邊的這種不穩(wěn)定因素,使國際游資和熱錢隨時有炒作沙特局勢不穩(wěn)的理由。因此,國際油價近期可能持續(xù)震蕩。
當然,影響國際油價變動的因素眾多,包括主要大國經濟景氣度、美國等國家的原油庫存、金融熱錢炒作等。此外,石油市場對于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日本核危機對各國能源政策的影響等也成為油價變動的因素。從總的供求關系的情況看,隨著美國經濟的緩慢復蘇,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新興國家經濟發(fā)展仍然強勁,對石油的需求仍然旺盛。主要產油國除了沙特外,俄羅斯、伊拉克、伊朗等產油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仍然受到不少因素限制,剩余生產能力變化不大。因此,短期內國際石油市場供求關系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在排除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國際油價不太可能出現持續(xù)大漲或大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