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并列中英雙語者在隱喻理解中的強化和抑制機制研究

        2011-11-21 11:37:58方曉湘
        關鍵詞:效應特征語言

        方曉湘, 周 榕

        (華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一、引 言

        Gernsbacher[1]的結構建造框架理論指出語言理解存在著強化和抑制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強化機制增強有關信息的激活,抑制機制阻止無關信息的干擾。這兩種機制的作用不僅存在于對本義語言的理解,也存在于對非本義語言的理解。有研究表明[2-7],非本義語言之一的隱喻理解中也有強化和抑制機制的作用。實證研究證明,在隱喻理解的過程中,喻體中與隱喻有關的特征受到強化,喻體中與隱喻無關的本義特征會受到抑制。這些研究是以本族語者理解母語隱喻為研究對象的。而本研究將考查作為一般認知機制的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雙語者理解一語和二語的隱喻過程中是否同樣發(fā)揮作用。

        在雙語者的大腦里存在著兩種語言的知識,語言的表征可分為形式的表征和概念的表征。雙語者大腦中兩種語言的形式表征是與各自獨立的概念相聯(lián)系還是與共享的概念表征相聯(lián)系一直是雙語表征的熱點之一。本研究將隱喻理解過程與雙語表征的研究結合起來探討雙語者的隱喻表征問題。通過比較英漢互為翻譯對等的啟動句探測到的強化和抑制作用是否相同來考查在雙語者的大腦中,兩種語言的隱喻是共享同一個概念表征還是各有其獨立的概念表征。

        從心理過程的角度來看,雙語者一般分為混合雙語者(compound bilingual)和并列雙語者(co-ordinate bilingual)。一般認為混合雙語者是兩種語言在一個對等(或者基本對等)的語言環(huán)境里同時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而對于那些第二語言是在習得了母語之后,在母語環(huán)境里學的人稱為并列雙語者[8-11]。本研究的對象是并列中英雙語者,即雙語者是在習得了母語漢語之后再學習英語的。

        二、實驗研究

        (一)研究范式

        研究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隱喻理解中的作用的方法主要是正啟動效應和負啟動效應實驗范式,并結合意義判斷任務。所謂正啟動效應指的是對先前刺激的加工會對后面同一或同類刺激的加工有加速作用。與此相反, 負啟動效應指的是對先前刺激的抑制會對后面同一或同類刺激的啟動有延遲作用[12]。以Glucksberg等人[5]的實驗為例,在實驗條件下啟動項為隱喻句,如“My lawyer was a shark”;而控制條件下的基線啟動句含有該句喻體, 但只按其字面意義理解, 如“The hammerhead is a shark”。被試在理解啟動句后對探測句作判斷。探測句有兩種:一種意義跟喻體比喻義相關,如“Geese are vicious”;另一種只跟其字面意義相關,如“Geese can swim”。在實驗條件下的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比喻義相關的探測句有正啟動效應,即有強化作用;在實驗條件下的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字面意義相關的探測句有負啟動效應,說明在隱喻理解過程中有抑制機制作用。

        在探測句中沒有出現(xiàn)喻體“shark”,而是換為“geese”,是采用了獨立線索技術,主要是為了消除情節(jié)記憶提取效應。有些學者認為抑制機制研究中的負啟動效應可能由其他機制解釋,其中一個主要的機制就是情節(jié)記憶提取效應(episodic trace retrieval)[13]。情節(jié)記憶提取效應指的是一個熟悉刺激的呈現(xiàn)自動地提取一個包含該刺激的最近情節(jié)。每個被提取的情節(jié)包括刺激及其特征的有關信息(或標記tag),例如它的意義、顏色等,特別重要的是對該刺激的反應。提取到的信息或對該刺激的反應,同現(xiàn)在的信息或對該刺激的反應要求(如命名)相比較。如果被提取的標記與現(xiàn)在的反應標記不相配,反應就受到阻礙。相反,如果前一個標記和現(xiàn)在的標記一致,就會促進對現(xiàn)在刺激的反應。例如,上述實驗在探測句中如果出現(xiàn)“shark”,就會引導被試提取包含它的最近情節(jié),即啟動句“My lawyer was a shark”。提取的“shark”的意義與探測句中的“shark”的特征“vicious”一致時會促進對探測句的加工;與另一探測句“shark”的“can swim”的特征不一致,將阻礙對探測句的反應。利用Anderson M.C等人[14]提出的獨立線索技術(independent-cue technique)可以保證抑制機制起作用,其原理是:如果一個表征真的被抑制,那么從抑制產生的行為受阻應能推廣到任何用來檢驗那表征的線索。

        本研究實驗范式是基于Glucksberg等人[5]采用的正啟動和負啟動研究范式,為避免情節(jié)記憶提取,也采用了獨立線索技術。另外,做了兩方面的改進。首先,在Glucksberg等人[5]的實驗中,控制條件下的基線啟動句含有喻體,并且喻體是按字面意義理解的,這個啟動項對于跟喻體字面意義相關的探測句來說可能起到強化作用,即他們實驗中探測到的抑制機制作用可能并不是來自對喻體字面意義的抑制。因此,本實驗采用的是無意義的基線啟動句,不會激活喻體隱喻意義和字面意義。即使基線啟動句中的喻體對特征句可能有啟動作用,但實驗條件下的隱喻句中也同樣含有喻體,啟動作用可以相互抵消。另一方面的改進是調整了被試對啟動句作出反應后到探測句開始呈現(xiàn)之間的時間間隔。在Glucksberg等人[5]的實驗中,時間間隔是450毫秒。楊英新[6]分別用了0毫秒和450毫秒做類似的實驗,發(fā)現(xiàn)當時間間隔是450毫秒時,沒有探測到抑制機制作用,這可能是因為450毫秒時間過長,抑制機制作用已經消失。梁醒君[7]的實驗中采用了100毫秒,并認為這個時間間隔可以避免抑制機制作用的消失,也不會對被試的工作記憶造成負擔。本實驗也采用100毫秒的時間間隔。

        (二)實驗設計與假設

        本研究采用啟動范式實驗,在同語言和跨語言的情況下,考察以下幾個問題:1.啟動項和探測句均為漢語時,強化和抑制機制在中英雙語者理解漢語隱喻中的作用;2.啟動項和探測句均為英文時,強化和抑制機制在中英雙語者理解英文隱喻中的作用;3.啟動項為與漢語隱喻和基線句翻譯對等的英文隱喻和基線句,探測句為漢語時的跨語言情況下的強化和抑制機制作用;4.啟動項為與英文隱喻和基線句翻譯對等的漢語隱喻和基線句,探測句為英文時的跨語言情況下的強化和抑制機制作用。

        實驗采用被試內的2×4×2多因素設計,自變量是啟動項(隱喻啟動和基線啟動),啟動項和探測句之間的語言搭配(中—中,英—中,中—英,英—英)以及探測句(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特征句和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特征句),共計16種處理。因變量為探測句開始呈現(xiàn)到受試按下按鈕對其作出意義判斷的時間。實驗處理舉樣見表1。

        表1 16種實驗處理舉樣

        基于前面對研究范式的闡述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本實驗16種處理情況下的探測句反應時作出以下8種假設: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三)被試

        被試是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64位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他們的母語為漢語,第二語言為英語。因為他們對英語的學習都是在母語學成之后,因此他們屬于并列中英雙語者。這些被試均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并經過了三個多學期的課程相同的專業(yè)學習,均沒有參加過跟隱喻研究相關的實驗。

        (四)實驗材料

        本實驗的材料共有三組,分別為實驗啟動句組、實驗探測句組和填充材料組。

        啟動句組的材料包括從相關文獻資料中收集的16對互為翻譯對等的漢語和英語隱喻句,全部為標準隱喻句“X 是Y”或“X is/are Y”,如“愛情是糖果”和“Love is candy”,以及16對互為翻譯對等的含有隱喻喻體但無意義的漢語和英語基線句,如“拖鞋是糖果”和“Slippers are candy”。為保證所有的漢語和英語隱喻句都是有意義的,所有漢語和英語基線句都是無意義的,筆者設計了5級量表對這些句子進行有意義程度的評判,由48名英語專業(yè)的一年級學生完成。結果顯示16對漢語和英語隱喻句的有意義程度平均分值分別為4.557 3(標準差0.465 84)和4.555 4(標準差0.323 06),16對漢語與英語基線句的有意義程度平均分值為1.942 8(標準差0.699 68)和2.187 6(標準差0.491 08)。說明漢語和英語隱喻句都是高度可理解的,漢語和英語基線句是無意義的。

        實驗探測句組包括跟啟動句組的隱喻喻體比喻義有關的特征句和跟喻體比喻義無關、但與字面意義有關的特征句。筆者先將啟動句組的16對隱喻句隨機分為兩組,將一組中的漢語隱喻句呈現(xiàn)給12位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讓他們用漢語寫出喻體中最能體現(xiàn)比喻義的特征句和與比喻義無關、但最能體現(xiàn)喻體字面意義的特征句。將另外一組的英語隱喻句呈現(xiàn)給另外12位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讓他們用英語寫出上面的兩種特征句。最多地被提到的特征則可認為是最顯著的特征,以此形成隱喻的兩種特征句。為避免情節(jié)記憶提取效應,采用獨立線索技術,所有特征句中不包含喻體,喻體均被具有相同特征的物體名稱取代。如上述例子的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探測句為“Ice-cream is very sweet”,與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探測句為“Ice-cream is very delicious”。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中國向世界打開國門的過程中,各行業(yè)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毋庸置疑,ABB也為中國工業(yè)的突飛猛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機器人行業(yè)的領軍企業(yè),ABB在現(xiàn)有的成功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投資。依托跨越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業(yè)務布局、全球領先的創(chuàng)新技術以及豐富的海外項目管理經驗,ABB全面融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400余家中國企業(yè)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緊密的項目合作。

        填充材料組包括填充啟動句和填充探測句,目的是為了平衡對啟動句和探測句的意義“是”或者“否”的判斷,防止被試對實驗目的的猜測。

        為避免同一被試閱讀重復的隱喻句或者特征句,本研究采用拉丁方設計來排列材料。16種處理和16組隱喻材料組成8組被試需完成的材料。每一組都由8位被試來完成,每位被試都對16種處理作出反應,但每種處理中的隱喻是不同的。每組的填充材料是相同的,實驗材料和填充材料隨機呈現(xiàn)。

        (五)實驗程序

        本實驗是啟動實驗,使用E-prime編程、收集數據。實驗正式開始之前,首先由實驗人員宣讀實驗須知(同時在電腦屏幕上呈現(xiàn)),任務是讓被試判斷每個呈現(xiàn)的句子是否有意義,有意義按“Y”,沒有意義按“N”。接著受試進行練習,練習共有8個句子,即漢語和英語的啟動項和探測項各兩個,受試可反復練習,直至受試覺得已能熟練操作為止,隨后實驗正式開始。正式實驗程序如下:電腦屏幕上首先呈現(xiàn)一行星號,300毫秒之后,啟動項呈現(xiàn),被試通過敲擊“Y”與“N”來判斷是否有意義;如反應超過6000毫秒,啟動項消失,接下來是100毫秒的間隔,屏幕上什么也不呈現(xiàn),然后探測項呈現(xiàn)。受試通過敲擊“Y”與“N”來判斷是否有意義。輸入完成后100毫秒進入下一啟動項,程序同上。因變量是探測項即特征句呈現(xiàn)到按鍵判斷其是否可以理解之間的時間。判斷正確率一并記錄,以備參考。判斷時間及正確率與整體水平偏離過大的數據在分析時予以剔除。

        (六)結果與分析

        1. 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雙語者理解漢語隱喻中的作用

        表2顯示了在同語言(漢語)的情況下,被試對兩種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間。在實驗條件下,被試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反應快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反應則慢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

        表2 同語言(漢語)情況下對兩種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ms)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進行了2×2方差分析。啟動項的主效應不顯著F(1,44)=0.482, p=0.491>0.05。而探測項主效應顯著F(1,44)=4.438, p=0.041<0.05。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在0.1的水平上顯著F(1,44)=3.999,p=0.052<0.1。為進一步了解交互作用的實質,進行了簡單效應檢驗。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較為顯著(1173.111 ms vs. 1 336.893 ms, F=3.822,p=0.057<0.1)。在實驗條件下的漢語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探測句有正啟動效應,說明有強化機制作用。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顯著(1 475.357 ms vs. 1 286.283 ms, F=5.529, p=0.023<0.05)。在實驗條件下的漢語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但與比喻義無關的漢語特征句有負啟動效應,說明有抑制機制作用。

        2. 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雙語者理解英語隱喻中的作用

        表3 同語言(英語)情況下對兩種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ms)

        進行2×2方差分析得出啟動項的主效應不顯著 F(1,46)=0.063, p=0.802>0.05,而探測項主效應顯著F(1,44)=4.897, p=0.032<0.05。兩因素的交互作用非常顯著F(1,46)=7.975, p=0.007<0.01。簡單效應檢驗得出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顯著(2 411.958 ms vs. 2 765.660 ms, F=4.477, p=0.04<0.05)。在實驗條件下的英語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英語探測句有正啟動效應,說明有強化機制作用。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較為顯著(2 906.286 ms vs. 2 660.936 ms, F=3.434, p=0.07<0.1),在實驗條件下的英語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但與比喻義無關的英語特征句有負啟動效應,說明有抑制機制作用。

        3.在跨語言情況下雙語者對漢語隱喻喻體特征的強化和抑制機制作用

        表4顯示了在跨語言(英-中)情況下,即啟動項為與漢語隱喻和基線句翻譯對等的英文隱喻和基線句時,被試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和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但與比喻義無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間。結果顯示,在實驗條件下,被試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反應快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反應則慢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

        表4 跨語言情況下對兩種漢語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ms)

        進行2×2方差分析得出啟動項的主效應不顯著 F(1,42)=0.201, p=0.656>0.05,而探測項主效應顯著F(1,42)=4.173, p=0.047<0.05。兩因素的交互作用顯著F(1,42)=7.318, p=0.01<0.05。為進一步了解交互作用的實質,進行了簡單效應檢驗。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較為顯著(1 336.070 ms vs. 1515.283 ms, F=3.498,p=0.068<0.1),說明在跨語言情況下的實驗條件的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比喻義相關的探測句有正啟動效應,即有強化作用。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較為顯著(1634.870ms vs. 1485.900ms, F=3.453, p=0.07<0.1),說明在實驗條件下的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但與隱喻意義無關的特征句有負啟動效應,即有抑制作用。在跨語言情況下,仍探測到強化和抑制機制的作用。

        如果雙語者的隱喻是共享同一概念表征,那么在跨語言(英-中)的條件下探測到的正啟動和負啟動作用應該和同語言情況下(中-中)的沒有差別。為檢驗這個問題,運用了配對樣本t檢驗考察兩種情況下的正啟動效應和負啟動效應的差別情況。正啟動效應可以量化為在實驗條件下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反應時與控制條件下的反應時之差,將同語言情況下的正啟動效應和跨語言情況下的正啟動效應做配對樣本檢驗,結果顯示兩者無顯著差異(t=0. 018, p=0.986>0.05)。負啟動效應可以量化為在實驗條件下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漢語特征句的反應時與控制條件下的反應時之差,將同語言情況下的負啟動效應和跨語言情況下的負啟動效應做配對樣本檢驗,結果也顯示兩者無顯著差異(t=0.053, p=0.958>0.05)。

        4.在跨語言情況下雙語者對英語隱喻喻體特征的強化和抑制機制作用

        表5顯示了在跨語言(中-英)情況下,啟動項為與英語隱喻和基線句翻譯對等的中文隱喻和基線句時,被試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和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但與比喻義無關的英語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間。結果顯示,在實驗條件下,被試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的反應快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的反應則慢于控制條件下的反應。

        表5 跨語言情況下對兩種英語特征句的平均反應時(ms)

        進行2×2方差分析得出啟動項的主效應不顯著 F(1,46)=0.009, p=0.924>0.05,而探測項主效應顯著F(1,46)=3.326, p=0.075<0.1。兩因素的交互作用非常顯著F(1,46)=9.882,p=0.003<0.01。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顯著(2 452.245ms vs. 2 682.883ms, F=4.171, p=0.046<0.05)。說明在跨語言情況下的實驗條件的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比喻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有正啟動效應,即有強化作用。啟動項兩水平在探測項水平“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上的簡單效應顯著(2 914.064 ms vs. 2 666.377 ms, F=4.085, p=0.049<0.05)。說明在實驗條件下的啟動句,與控制條件相比,對跟喻體字面意義有關的英語特征句有負啟動效應,即有抑制作用。在跨語言情況下,仍探測到強化和抑制機制的作用。

        同樣地,如果雙語者的隱喻是共享同一概念表征,那么在跨語言(中-英)的條件下探測到的正啟動和負啟動作用應該和同語言情況下(英-英)的沒有差別。運用了配對樣本t檢驗考察兩種情況下的正啟動效應和負啟動效應的差別情況。將同語言情況下的正啟動效應和跨語言情況下的正啟動效應做配對樣本檢驗,結果顯示兩者無顯著差異(t=-0. 025, p=0.980>0.05)。將同語言情況下的負啟動效應和跨語言情況下的負啟動效應做配對樣本檢驗,結果也顯示兩者無顯著差異(t=0.320, p=0.750>0.05)。

        三、討 論

        從第二部分“結果與分析”1和2可以看出,并列中英雙語者在理解漢語和英語隱喻的過程中,都有強化和抑制機制在發(fā)揮作用。跟喻體比喻義相關的特征受到強化,而跟字面意義有關、但與比喻義無關的特征受到抑制。對于一語隱喻理解得出的結論跟前人的研究[4-7,17]結果一致。本研究新的發(fā)現(xiàn)是雙語者在理解二語隱喻的過程中,這兩種機制也在發(fā)揮作用。本實驗的結果一定程度上支持由Glucksberg & Keysar[18]提出的隱喻理解的屬性歸類模型(attributive categorization model)。該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隱喻理解須將本體歸納到與喻體相關的某個抽象語義范疇內,該范疇可能就存在于喻體本身,也可以從喻體推導而出,且能將其特征傳承給本體。在隱喻理解中,喻體代表的是抽象的語義范疇,而不是它的本義特征,喻體就相當于一個多義詞。正如在理解多義詞時,對當前認知加工不合適的語義會被抑制一樣,本實驗發(fā)現(xiàn)的抑制機制,說明在理解過程中隱喻喻體與隱喻無關的字面意義在激活之后被抑制。強化作用也證明抽象的語義范疇是存在的,在隱喻理解過程中受到強化。

        本實驗的結果可以用Gernsbacher[1]的結構建造框架理論解釋。這一理論認為語言理解的目的是要建造一個連貫的心理表征結構,可分為奠基(laying a foundation)、映射(mapping)和轉移(shifting)等三個過程。首先,利用最初輸入信息建造一個基礎結構,即奠基。其次,當后繼輸入信息與原結構一致時,就把該信息映射到原結構,從而使其不斷發(fā)展,即映射。如果新信息與原結構不一致,則轉而建立新的子結構,即轉移。建造過程的基本單位是記憶單元(memory cells)。信息一旦輸入記憶單元便自動激活,同時傳遞加工信號。記憶單元的激活水平要受強化和抑制兩種機制的調節(jié),具體表現(xiàn)為:已激活的單元一方面強化相關單元的激活,另一方面抑制其他無關單元的激活,且這兩種過程既有自動加工,也有積極、主動的加工??梢钥闯觯瑥娀c抑制機制在心理表征建構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實驗結果也進一步證明強化和抑制機制是一般認知機制,在本義語言理解和非本義語言理解中都有重要作用,甚至在雙語者理解二語隱喻的復雜過程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

        從第二部分“結果與分析”3和4可以看出在跨語言(中-英和英-中)的情況下,喻體跟隱喻意義有關的特征受到了強化,并且這一強化作用與同一語言情況下的強化作用并無顯著差異。在跨語言的情況下,喻體跟隱喻字面意義有關,而與隱喻意義無關的特征受到抑制,并且抑制作用與同一語言情況下的抑制作用無顯著差異。心理語言學認為對某一刺激的注意會激活它的記憶表征。如后期信息加工是與這一刺激相關,則先前激活的記憶表征對后期加工有促進作用,即有正啟動作用,也稱為語義啟動。其實質是在整體的記憶系統(tǒng)中,記憶單元(memory nodes)之間的激活擴散[14,19]。當然,對某一刺激的注意并不一定都促進后期相關信息的加工,如激活的記憶表征跟后期相關信息的加工無關,則會受到抑制,這需要占用工作記憶,從而延緩了后期的信息加工。在跨語言的實驗中,如果兩種語言的語義表征不同屬于一個系統(tǒng),兩種語言的加工各自獨立,對某一語言刺激的注意激活的記憶表征不會促進或延緩后期另一語言信息的加工,即不會出現(xiàn)記憶單元之間的激活擴散和抑制擴散。在本實驗中,跨語言情況下也同樣發(fā)現(xiàn)了正啟動和負啟動作用,并且與同一語言情況下的無顯著差異,即有相同的強化和抑制機制作用。實驗結果支持在并列中英雙語者的大腦中,隱喻共享同一概念表征。

        四、結 論

        根據對實驗所得數據的分析與討論,得出兩點結論:第一,作為一般認知機制的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雙語者理解一語和二語的隱喻過程中同樣發(fā)揮作用。喻體中與隱喻有關的特征受到強化,喻體中與隱喻無關的本義特征會受到抑制。第二,在跨語言的情況下(英-中,中-英) 也發(fā)現(xiàn)了強化和抑制機制的作用,并且跨語言和語言內情況下對同一語言的探測句的正啟動和負啟動作用沒有顯著差異。結果支持在雙語者大腦中,兩種語言的隱喻在概念層面為共享表征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M.A.Gernsbacher.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0.

        [2] B.Keysar.DiscourseContextEffects:MetaphoricalandLiteralInterpretations. Discourse Processes, 1994, 18: 247-269.

        [3] M.A.Gernsbacher,R.R.W.Robertson.TheRoleofSuppressioninFigurativeLanguage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9, 31: 1619-1630.

        [4] M.A.Gernsbacher,B. Keysar,R.R.W.Robertso,N.K.Werner.TheRoleofSuppressionandEnhancementinUnderstandingMetaphor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1, 45:433-450

        [5] S.Glucksberg, M.R.Newsome,Y.Goldvarg.InhibitionoftheLiteral:FilteringMetaphor-IrrelevantInformationDuringMetaphorComprehension. Metaphor and Symbol, 2001, 16: 277-293.

        [6] 楊英新. 隱喻理解中抑制機制的作用.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

        [7] 梁醒君. 抑制和強化機制對漢語隱喻理解的作用. 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8] F.Grosjean. Life with Two Languages: 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9] 李榮寶. 雙語者的語義表征. 現(xiàn)代外語, 1999(22): 255-272.

        [10] 李榮寶,彭聃齡,李嵬.雙語者第二語言表征的形成與發(fā)展. 外國語, 2000(4): 2-10

        [11] 劉偉志. 中英雙語者知識表征的認知心理學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

        [12] 楊小虎.語言理解中的抑制機制研究綜述. 當代語言學, 2005(4):327- 337

        [13] W.T.Neill,L.A.Valdes.PersistenceofNegativePriming:II.EvidenceforEpisodicTraceRetriev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2, 18: 993-1000.

        [14] J. R.Anderson.ASpreadingActivationTheoryof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Memory, 1983, 22: 261-295.

        [16] E.Fox.Cross-languagePrimingfromIgnoredWords:EvidenceforaCommonRepresentationalSysteminBilingual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6, 35: 353-370

        [17] M.A.Gernsbacher,B.Keysar,R.R.W.Robertson. 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Los Angeles, 1995

        [18] S.Glucksberg,B.Keysar.UnderstandingMetaphoricalComparisons:BeyondSimilar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0, 97: 3-18.

        [19] A.M.Collins,E.L.LoftusASpreading-activationTheoryofSemantic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82: 407 - 428.

        [20] M.A.Gernsbacher,M.E.Faust.TheRoleofSuppressioninSentenceComprehension.In G.B.Simpson (Ed.), Understanding word and sentence.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90: 97-128.

        [21] M.A.Gernsbacher, M.E.Faust.TheMechanismofSuppression:AComponentofGeneralComprehensionSki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1, 17: 245-262.

        [22] S.Glucksberg,M.S.McGlone, D.Manfredi.PropertyAttributioninMetaphor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 36: 50-67.

        猜你喜歡
        效應特征語言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抓住特征巧觀察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专区| 3344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综合网五月| 日韩一二三四区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日韩av天堂综合网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免费看久久妇女高潮a| 欧美亚洲另类自拍偷在线拍| 九一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影院手机在线看 |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精品私密av一区二区三区| 18禁成人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 √新版天堂资源在线资源| 亚洲伊人久久一次|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肉欲高潮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性色av手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