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朋
少男少女套上牛仔褲,挺拔有致,煞是帥氣??山形襾泶┧?,頓嫌緊繃板結(jié),不大受用。
看過《新周刊》的文章,我對牛仔褲更覺憋氣難挨。原因就在,中國的牛仔褲賣得太貴了。
同款的產(chǎn)于東莞的李維斯牛仔褲,國內(nèi)售價889元人民幣;而在美國亞馬遜網(wǎng)站上,標價僅24.42美元,折合人民幣166元。兩相比較,國內(nèi)買一條牛仔褲的錢,在美國能買五條,還綽綽有余。牛仔褲價格的倒掛,豈非咄咄怪事!
是中國人錢多、購買力超強?不對呀,咱人均收入每天不足一美元的窮人,有一億五千萬;就算是頭號富裕的深圳,人均年收入也不到3萬元,比美國人吃“低保”的標準、人均年收入約4萬元,還差了一截。而社會保障上的后顧之憂,中國人又比美國人要多。中國的老百姓,有點錢也不敢消費,寧可存銀行、做儲蓄。“內(nèi)需”拉而不動、提而不振,怎么一條牛仔褲就賣出美國的五倍價來呢?我看不懂。
牛仔褲算不上奢侈品,也不是進口貨,而是真真正正的“中國制造”商品。全球銷售的牛仔褲,“中國制造”占了六成。但咱們自己做的牛仔褲,賣給國人和外人的價格卻大相懸殊,寧叫自己吃虧,總把便宜留給外人。莫非“中國制造”奉行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當真比白求恩還白求恩?
我還是想不通。牛仔褲售價的內(nèi)外有別,我以為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據(jù)說,“中國制造”只賺得15%的加工費;咱們的制造業(yè)工人的勞動,又很廉價;低成本的牛仔褲,就沒有理由弄出個高售價。而且,這個高售價又專門針對生產(chǎn)者的中國人?!爸袊圃臁?,似乎成了替老外定做的香餑餑。我們引以為豪的GDP增長,其意義到底在哪里?中國經(jīng)濟是否得了外貿(mào)依賴癥?
出口牛仔褲,可以換來外匯收入。中國的外匯儲備居當世第一,光是美國“國債”,咱們就買了8000億。但是,這筆外匯中國的老百姓用不上;何況,大筆外匯隨著美元貶值在不斷縮水!咱們又吃了大虧。如此出口賣買,實在叫人憋氣。
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見門道。有人給奇貴的牛仔褲作出貨幣解讀:因為中國出口一美元商品,在國內(nèi)就得按匯率增發(fā)相應數(shù)量的人民幣,以平衡國內(nèi)市場,導致貨幣投放超量,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我恍然大悟,“中國制造”的牛仔褲,價廉物美地穿到了美國人身上,而中國的老百姓則在承受通脹的壓力,為高物價買單。奇貴的牛仔褲,究竟該怨誰?
國產(chǎn)商品的內(nèi)銷與外銷的價格倒掛,絕不只是牛仔褲這一宗。汽車、家電、鞋子、箱包,無不如此。難怪不少國人都要利用出外旅游的機會,到香港、歐美等地“搶購”!同款商品,在境外買就是比在國內(nèi)買便宜。他們也是被逼無奈呀!
對牛仔褲啰嗦了半天,無非想說,當下中國的物價問題已危及民生,不能再熟視無睹地放任下去了。調(diào)控物價,政府責無旁貸。然而,什么都讓政府這只“手”去做,又潛藏著危險。如市場化改革,就會有被扭曲、變形之虞。出路只有一條,在經(jīng)濟市場化的同時,推行政治民主化。兩種改革,趨于同步。先搞市場化、后行民主化的做法,看似很穩(wěn),實際上確如孫越生先生在八十年代末所斷言的:“如果實行‘先市場化,后民主化’的方針,則正中官僚主義的下懷,不僅將斷送民主化,而且將斷送市場化!”
愛穿牛仔褲的人們,想買便宜貨,去國外旅游、網(wǎng)購吧!不過要當心,勿超過5000元的限額。否則,又得要繳稅!話已扯遠,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