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章
人,大多都有惰性,我也是。大約有二十來年了吧,我不做飯了,盡管我做出的飯一家人都愛吃,我也不做了。不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懶惰。比如家里就剩我一個人了,我寧可吃冷饅頭就蒜瓣喝涼水,也決不下廚做飯,如果老婆不在家有孩子在,我就指派孩子到街上買火燒吃完事。讓我親自做飯或上街去買門兒都沒有。
可近兩個星期以來,我又主動下廚了,但我只做一樣——蒸窩頭兒。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怎么了,我看到從饃饃房買來的饅頭就沒有胃口,只想多年不吃了的窩窩頭兒。說來也怪,過去吧,一年到頭兒吃不了幾次饅頭,常年累月地吃窩窩頭兒,饞饅頭得不行,現(xiàn)在可好,頓頓吃大米白面,倒饞起了窩窩頭兒。這不,從老家向父母要來幾十斤玉米加黃豆與黑豆,用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用簸簯簸干凈,到磨坊磨成面,到廚房蒸起了窩頭兒。好吃,好吃!我蒸窩頭兒的技藝不減當(dāng)年??!
說起蒸窩頭兒,還真有一段經(jīng)歷可說。記得自己上了九年一貫制學(xué)校,高中畢業(yè)時才十五、六歲,雖然年齡不大,但個頭兒還算可以,小伙子誰愿意呆在家里,便報名頂替成年人當(dāng)民工去挖河,民工帶隊的隊長看到我年齡還小不能完全頂個壯勞力,就讓我當(dāng)伙夫,那時挖河的民工吃的是玉米面窩窩頭兒,于是我每天三時蒸窩頭兒,一回生,兩回熟,三回就成了一把好手了,從那時,我練就了一手蒸窩頭兒的好手藝。
你可別小瞧了蒸窩頭兒的手藝,不是有句老話嗎?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從小就知道不同的人蒸起窩頭兒的口味兒、口感就是不一樣,比如我的本家二奶奶蒸的窩窩頭兒就格外好吃。包括蒸饅頭也有好手藝的,比如東頭兒的老牛頭兒開的饃饃房就非常的出名, 只要他蒸的饃饃沒有賣完,其他的饃饃房就別 想開張。
可以說是熟能生巧,也可以說是善于總結(jié) 經(jīng)驗教訓(xùn),什么活計都有個規(guī)律可循,不管是 什么事兒,只要用心去做,就會有好成績。這 不,我就在挖河當(dāng)伙夫的幾個月里,練就了蒸 窩頭兒的絕活兒,一樣的玉米面,我蒸出來的 窩窩頭兒就好吃,別人就差點兒。功夫不負有 心人啊。
我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一所中學(xué)教書七年。在這 七年的教書生涯中,前后有弟弟妹妹及親戚跟 我上學(xué),后來又娶了一個在另一所學(xué)校教書的 老婆,一大家子的飯由我來做,主食仍然是玉 米面,蒸窩頭就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的 蒸窩頭兒好吃也是學(xué)校出了名的,于是學(xué)校的 教師食堂蒸窩頭兒的活兒基本上是由我盡義務(wù) 了,同事們有自己立火的也常常邀請我去給人 家免費干活兒——蒸窩窩頭兒……
其實,蒸窩頭兒的奧妙也并非神秘,其關(guān) 鍵點兒在和面,蒸窩頭兒與蒸饅頭正好相反, 蒸饅頭和面搗鼓的時間越久越好,最好過過杠 子,而蒸窩頭兒和面的時間越短越好,最好面 兌水一次成功,這就需要熟而生巧了。
說來更怪,過去能吃頓白面饃為改善生 活,現(xiàn)如今以吃頓窩窩頭兒或雜糧為改善生 活,雜面(綠豆、紅豆面)、高粱面、山藥 面、玉米面、小米面等等粗糧,均比細糧白面 價錢貴。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普 遍大大提高了,精細糧也有吃膩的時候,都想 換一換口味兒,或者叫做憶苦思甜吧。再一個 原因恐怕與人的惰性不無關(guān)系,大多人都愿意 吃現(xiàn)成的,不愿意親自做,一旦偶爾做一回, 自我欣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