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菊,曹鵬鵬,王樂政,王士嶺,尚會芹
(德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德州 253015)
中國是谷子的起源中心,谷子為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屬內的栽培種,學名Setaria italica(L.)Beauv,常見的谷子為二倍體(2n=Zx =18 )。谷子具有多種用途,可以收獲籽粒、干草、青飼料或作青貯飼料。近十年間,全世界的谷子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170萬公頃左右,其中95%以上集中在中國。由于谷子具有抗旱、耐瘠、高產、穩(wěn)產、營養(yǎng)豐富的特點,因而在山區(qū)糧食生產和城鄉(xiāng)人民生活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多樣化,谷子的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由于旱作常規(guī)種植谷子產量較低,因而限制了其面積的進一步擴大。目前,有關谷子栽培方式的研究較少[1~4]。為此,我們開展了谷子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旨在探索谷子增產增效的栽培方式,為實現(xiàn)谷子大面積均衡增產提供新技術,對擴大生產規(guī)模、優(yōu)化種植業(yè)結構、充分利用半干旱地區(qū)的光、溫、水、土資源和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1 供試品種:濟谷14號和濟谷15號,由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提供。
1.2 試驗方法:試驗采用裂區(qū)設計,主區(qū)是品種:濟谷14號和濟谷15號;副區(qū)是播種方式:條播和穴播。6行區(qū),行長 5 m,行距 40 cm,小區(qū)面積 12 m2,重復 3次。收獲中間3行計產。條播:留苗時株距平均約3.3 cm,畝留苗5萬株。穴播:穴距10 cm,每穴定苗時留苗3棵,畝留苗5萬株。
1.3 試驗地基本情況:試驗于2010年在德州市農科院試驗農場進行,地勢平坦,灌排方便,中性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小麥,平均畝產500 kg。
1.4 試驗管理:小麥收獲后機械滅茬,播前澆水。6月23日人工開溝,適墑播種。8月10日畝施三元復合肥25 kg。7月3日、7月7日人工間苗各一次。7月10日移苗,7月15日定苗 。7月3日、7月10日、7月25日、8月10日、8月24日中耕并鋤草各一次 。8月6日、8月13日噴施三唑酮防治葉銹病。嚴格按谷子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5]進行調查記載。濟谷15號8月6日抽穗,濟谷14號8月5日抽穗。9月25日收獲。
從表1可以看出,主區(qū)即不同品種間的差異:濟谷14號與濟谷15號的株高、穗長、穗重、產量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而生物產量之間差異顯著,谷草重差異極顯著。濟谷15號的生物產量顯著高于濟谷14號,谷草重極顯著高于濟谷14號。
表1 主處理間多重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副區(qū)即不同栽培方式間的差異:穴播與條播的穗長、谷草重、生物產量之間差異不顯著,株高、產量之間差異顯著,穗重差異極顯著。條播的株高顯著高于穴播,而穴播的產量顯著高于條播,穗重極顯著高于條播。
表2 副處理間多重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濟谷15號的條播與穴播之間的差異:谷草重、生物產量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而株高、穗長、小區(qū)產量之間的差異顯著,穗重之間的差異極顯著。
表3 主處理1(濟谷15號)中各個副處理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濟谷14號的條播與穴播之間的差異:穗長、生物產量、產量之間差異不顯著,株高、谷草重之間差異顯著,穗重差異極顯著。
表4 主處理2(濟谷14號)中各個副處理比較
表5 配對樣本平均數(shù)比較表
通過采用配對樣本平均數(shù)進行比較,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表5)。
綜上所述,在本試驗條件下,相同密度、不同栽培方式之間的穗長、谷草重、生物產量之間的差異不顯著,穴播與條播的株高、產量之間的差異顯著,穗重差異極顯著。不同品種之間的株高、穗長、穗重、產量之間的差異不顯著,濟谷15號與濟谷14號的生物產量之間差異顯著,谷草重差異極顯著。
[1]郭志利,賀美忠.旱地春谷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應及增產機理[J].山西農業(yè)科學,2000,28(2):33 ~ 36.
[2]金勝利.旱地谷子不同覆膜栽培模式試驗結果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4,(11):23~24.
[3]馬國政,梁小平,方海軍,等.旱地谷子不同栽培方式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1999,(7):18~20.
[4]趙貴賓,賈雙勤.旱地谷子不同種植方式試驗研究[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0,(7):22~24.
[5]陸平.谷子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