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郭海英
(晉中學院 體育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山西公議拳源流考證*
劉 暉,郭海英
(晉中學院 體育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公議拳是我國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拳種,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專家訪談、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吸收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詳細考證公議拳的歷史源流與衍傳,為全面細致的研究“公議拳”奠定基礎。
山西;公議拳;源流;衍傳
山西省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武術歷史悠久,流派紛呈,本文述及的公議拳就是山西著名的五大拳種(形意拳(心意拳)、洪洞通臂拳、榆次的公議(弓力)拳、平遙的信拳、大同的龍形拳)之一。公議拳大約形成于清代晚期,素以三晉腹地的榆次為中心,主要流傳于榆次周邊縣區(qū)和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在現(xiàn)代化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公議拳怎樣做到與時俱進,發(fā)揚光大,業(yè)內(nèi)人士莫不熱切關注。要想深入挖掘公議拳的運動時代價值,全面分析影響公議拳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首先必須要努力厘清公議拳的發(fā)展的歷史源流。
長期以來,對公議拳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1)由明清八義每人出一絕招共同研究創(chuàng)編而成。(2)由山西榆次東陽鎮(zhèn)人趙蓮所創(chuàng)。趙蓮字晉聘(1657-1748),從小喜文習武,曾官居湖北省江陵縣正堂,花甲后歸里,集諸家之長,創(chuàng)弓力拳現(xiàn)已傳七代。到第四代趙大根傳于本村安晉源(又名安鼎世)。安在河北張家口市開設“三合鏢局”,廣交武林高手逐將此拳廣泛傳播開來。(3)安晉元在張家口向山東拳師張興學習功力拳術?;氐接艽魏?,在榆次傳授功力拳。但安晉元的弟子對所習拳法的稱謂不盡相同,有“弓力拳”“公議拳”“公立拳”“八義功力拳”等不相同的叫法。這些不同叫法何以形成,背后隱含著什么值得探究的內(nèi)容,正是本研究所主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掌握體育科研方法的基本理論基礎上,就本課題研究的需要,在各類圖書館,通過各種體育期刊、光盤、英特網(wǎng)收集有關傳統(tǒng)拳、公議拳方面的資料和文獻,為本文的研究、設計和構想提供參考。
根據(jù)研究的需要,筆者在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期間,有計劃地對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祁縣,太原市,陽泉市,大同市以及河北省張家口市等地區(qū)的老拳師(公議拳創(chuàng)始人安晉元之侄孫安換義、安換禮、安換信,公議拳傳人許占元、郝春柱、郭金鎖、馬改成、弓耀斌、劉毓信、張志愈、張志昌、許建邦、喬金喜等)進行訪談,并專程拜訪了當?shù)匚湫g研究重要學者晉中市史志院副院長、編審劉俊禮。訪談采用開放式方法進行,就公議拳的歷史背景、價值及發(fā)展展望這三方面的問題自由交談。所有訪談都進行了全程錄音或書面記錄,從而獲得大量的、客觀可信的第一手資料。
依據(jù)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運用邏輯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所掌握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和研究,從大量零散的歷史資料中尋找有價值的事例、年代,進而推算、分析、考證公議拳的來歷。
公議拳亦稱公立拳、弓力拳、功力拳、八義功力拳,是內(nèi)家拳法的重要一種。長期以來,對于公議拳的歷史源流、師承關系等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根據(jù)公議拳譜和一些公議拳傳人的口傳信息,經(jīng)多方調查,特對公議拳的源流問題,提出以下觀點:
榆次地處三晉要沖,歷史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設立縣志。2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馬遷所撰《史記·刺客列傳》中就曾記載:“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即榆次聶村人,為當時精通劍術之士。史載曹魏的郝昭,唐代的郝忠,宋代的夏侯恩、夏守赟兄弟都是武林高手,歷史名將。明清兩代,榆次有武進士及第者多達26人,其中有武探花1名,武舉人213名,可知榆次武術之鄉(xiāng)的習武之盛。
據(jù)多位老拳師口授以及公議拳傳人的筆錄(見影印件),公議拳首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原名公立拳,由十三省總鏢頭勝英與張茂龍、黃三太、楊香五等八位英雄共同創(chuàng)立(當時拳名也稱功力拳),雛型拳以一至四趟捶為主。公立拳經(jīng)二百多年的發(fā)展,到光緒初年,安晉元(生于清咸豐七年,民國十三年終,享年六十八歲,榆次人)與公立拳傳人張興、于兆堃等山東鏢師切磋武藝時發(fā)現(xiàn)公立拳“擒拿別撥,分筋錯骨”,簡捷而實用,與自己的高封筋點穴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遂向山東鏢師學習公立拳并與其共同創(chuàng)編了“公議拳”,由此正式創(chuàng)立了“公議拳”。
安晉元出生鏢局世家,他父親在張家口張北縣開設“三合鏢局”以鏢護商,安晉元打小就受到武術文化的熏陶。據(jù)榆次民國年間修的縣志記載:“安晉元,乳名頂世,東陽鎮(zhèn)人,自幼隨父住在張家口,人皆呼其乳名,遂以乳名著,張北一帶尤出名。初從本鎮(zhèn)趙大賡習小紅拳,一指即通,趙甚愛之,大賡善使高封筋點穴諸法,晉元備知其術。晉元技成即任鏢師,由張北至三晉護銀往返,沿途匪人無敢犯者。性慷慨,有求資助者,不惜傾囊相贈?!庇捎诎矔x元仗義疏財,廣結鏢界朋友,博采眾長,精于鉆研,是公議拳創(chuàng)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
安晉元在與張興等山東鏢師研討“公議拳”的同時,將自己的表弟——李占文介紹為張興的門徒,這對以后公立拳的發(fā)展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李占文,榆次東陽人,比安晉元小二十歲,天資聰慧,為人誠實,身材短粗,捋力過人,堪稱文武兼通。李占文時為張家口“恒隆達”錢莊的賬房先生。他曾多次在回榆次探親時代他表兄護鏢。民國十至二十年,在榆次的東陽、西陽、永康等村鎮(zhèn)廣為收徒。(具體見圖1《山西公議拳師承圖》)
圖1 山西公議拳師承圖
安晉元、李占文均出生于護商鏢局世家,公議拳的創(chuàng)立與晉商的活動有緊密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安晉元本人不僅出生于護商鏢局家庭,長大后子襲父業(yè)繼為鏢師。明清時期晉商生意盛極一時,晉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甚至遠至亞歐大陸諸多國家。正是由于明清之時晉商“生意興隆通四?!?,其鏢師技藝在廣泛的交流之中也得到了快速提高。由此可見,明清兩代晉商的繁榮是公議拳創(chuàng)立不可或缺的社會基礎。安晉元大師首創(chuàng)的“公議拳”一至五趟捶、一至五趟採、金捶十八打、大採破,共十二趟對練套路,無不來源于其長期的護鏢實踐。
安晉元初創(chuàng)的公議拳套路中既有長拳、通背拳、戳腳翻子拳、羅漢拳、二郎拳、形意拳、太極拳的特點,又有榆次趙大賡小紅拳、分筋點穴的內(nèi)容,可謂博采眾長,獨辟蹊徑。隨后,安晉元的高徒郭維成、王春武等又將安晉元所傳的十二趟對練套路發(fā)展成了十三趟對練套路,增加了“白靈手”(又稱一百零八手),使公議拳體系更加完善。此后較長一段時間里,公議拳在極其有限的范圍內(nèi)世代相傳,薪火不滅,雖未能在更大的范圍里形成燎原之勢,卻始終一直堅守在榆次——這方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上散發(fā)著自己獨有的芳香,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神秘而堅毅的品格。
關于考證公議拳的起源問題。公議拳發(fā)源于山西榆次。其雛形是公立拳,是由明末清初十三省總鏢頭勝英與張茂龍、黃三太、楊香五等八路英雄所創(chuàng)。經(jīng)二百多年的發(fā)展,到光緒初年,安晉元與公立拳傳人張興、于兆堃等山東鏢師切磋武藝,遂綜合山東鏢師的公立拳,并與其共同創(chuàng)編了“公議拳”。
[1]張希貴,關彬等.山西武術名人名拳錄[M].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5.
[2]中國武術拳械錄編纂組.中國武術拳械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3]蔡寶忠,于海.傳統(tǒng)武術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體系進行搶救與保護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6):120 ~123.
[4]毛明春.中國武術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化的理論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6(6):120~122.
G85
A
1006-5342(2011)11-0135-02
201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