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強(qiáng)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全家?!苯M壺的一點(diǎn)體會
蔣志強(qiáng)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要做一把好的紫砂壺,有時需要苦苦地思索而不得要領(lǐng),那時你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日思夜想,一心牽拌在這件事上。到了一定的階段,有時經(jīng)過另一件事的啟發(fā),會突發(fā)奇想,靈感來了,趕緊動手畫圖紙,把心中所想簡單地描個草圖,以后逐步完善,并在制作過程中反復(fù)修改,直至新作誕生。那時的喜悅,是無可言喻的。我創(chuàng)作:“全家?!苯M壺,就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首先是選擇什么樣的題材。紫砂壺造型總的來說分光貨(幾何形體造型)、花貨(自然造型)、筋紋器三大類。我選擇的是自然形體造型,把葫蘆作為壺的載體,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一個生命過程。葫蘆也是這樣,它從幼嫩到成熟,到最后,根、葉、藤把自己的養(yǎng)份都輸給它,自己卻枯萎了,而葫蘆卻還掛在藤上,充滿生命力。精微的雕琢,就要選擇最佳的畫面,這時候的葫蘆,最使我動情,我要給它以永久的生命。歷來,人們還把葫蘆視為吉祥之物。在我國古代的行雕、木雕、玉雌中經(jīng)常會看到“暗八仙”的圖案,“八仙”是老百姓家喻戶曉的八位神仙。他們個個神通廣大,為人們除惡揚(yáng)善,人們想過美好的生活,就希望暗中有神靈保佑,平安得福。“暗八仙”是指“八仙”手中的道具,它們有的是扇,有的是笛,有的是劍,有的是花籃……,而作為八仙之首的鐵拐李手中的道具就是鐵拐和葫蘆,鐵拐李好灑,灑葫蘆是從不離身的。所以,葫蘆在暗八仙就代表了鐵拐李?!鞍蛋讼伞钡膱D案,石雕常見于大戶人家、官司宦人家門前石獅的底座;木雕常見于家具中的椅、床、屏風(fēng)等;玉雕一般則為飾物供人佩帶在身,“暗八仙”的圖案刻在上面,就作為求吉避邪之用。這些圖案,既是精致的裝飾,又給人帶來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把葫蘆作為壺的造型,是給予古老的民俗古祥圖案以新的生命。在做茶壺的高手中,以葫蘆為造型做壺的不乏其人。如清代乾、嘉年間的銘壺高于,筆揚(yáng)四海的陳曼生,他在溧陽縣做地方官時,常到宜興與制壺妙手楊彭年合作。陳曼生在壺上刻下其精彩的書法及切合茶壺本身意境的題句,后來,他對紫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親自設(shè)計制壺的圖樣,著名的“曼生l8式” (實際數(shù)字不止十八式,有三十四式之多)就在那個時候誕生了?!昂J”壺也是其中造型之一,壺上刻有銘文:“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全家?!?/p>
這是把“葫蘆”壺作為在親朋好友之間傳達(dá)感情之使者。香港美術(shù)館《宜興陶藝》刊有曼生壺5件,其中一件為半葫蘆形,底有“古壺”方印??梢?,在陳曼生的造型設(shè)計中,是非常喜愛胡蘆造型的。其它如楊彭年也獨(dú)自設(shè)計制作過“葫蘆”壺,并刻銘“田家屋上,山窗依樣”取其葫蘆之形,可以入畫之意?,F(xiàn)代的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咸仲英制作的“小濟(jì)公”壺,也是以葫蘆為造型,代表了活在百姓心中的“活佛”——濟(jì)公。所以,我設(shè)計“全家?!苯M壺,是有其歷史傳承的。
在設(shè)計意向定下來后,就是在制作工藝上考慮怎樣增加制作的難度。是做單壺,還是做組壺?最后還是選擇了組壺。我在圖片資料上看到過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何道洪設(shè)計的“組合茶具”,對我很有啟發(fā),何道洪設(shè)計的這套茶壺的上層為一壺,下部挖窄,里面可以像抽屜一樣放進(jìn)4個小杯,小杯放進(jìn)去后與壺組成一體,看上去成了一把壺。這套組壺設(shè)計非常精巧,給我的印象很深。怎樣借鑒他的巧思使我考慮了好久。有一天,我在朋友家喝茶聊天,朋友用的小茶海引起了我的注意,腦海里就像有一絲靈光閃過“小茶?!蔽业慕M壺造型如蛹化蝶,破繭而出。
我把組壺分為兩部分,上部作為半個葫蘆造型的壺,下半部分為另外半個葫蘆造型的茶海。茶海里藏進(jìn)了4個小茶杯,上面復(fù)上一張蓋片。飲茶時,取出蓋片、茶杯,再把蓋片復(fù)原,把杯子放在蓋片卜,就成了一個小茶海。在茶海的蓋上,我用了5只飛翔著的蝙蝠圖案,把它鏤空,蓋片中間是淺刻的一個篆書“壽”字,“蝠”諧音“?!?,組壺的名稱“全家福”也就從此而來。這套組壺合則為壺,分則為茶具,裝拆方便,這是我的巧思所在,也是設(shè)計上的亮點(diǎn)。在制作工藝上,我也考慮到了很多問題:如泥料的選擇,泥性的收縮,泥片的鑲接,燒成后的變形等。怎樣不影響整體的效果,這不僅需要高水平的創(chuàng)作技術(shù),還需要在制作時作全局的考慮。一是整體組合要求嚴(yán)密準(zhǔn)縫(壺蓋、兩截壺身):二是小茶海的蓋片要求平整不變形,也不能太厚,厚則笨重且占據(jù)的空間太大,過薄則容易變形,增加成型、燒成的難度。上面五蝠的全手工刻制斗‘分講究,要求一個“準(zhǔn)”字,過則留有痕跡,補(bǔ)救不及,難臻完善;三是4杯和蓋片之間的間隙要恰到好處,在制作過程,有幾次蓋片都接觸到杯的口沿,我就動腦筋在蓋片的背面挖進(jìn)0.2厘米的圓環(huán),既給蓋片增添了裝飾趣味,又解決了蓋片與杯沿觸碰的問題。
組壺組成以后,考慮到了壺的裝飾。我請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毛國強(qiáng)先生在壺上刻了通轉(zhuǎn)的山水“春歸山色深”,其畫面疏密得當(dāng)、和諧自然、有山有水、有亭有樹,可觀、可賞、可游,一壺在手神清氣爽,不亦樂乎。古人曰:“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樂”在山水之間也?!皹贰笨芍^是“福”的組成部份,切合主題。在小茶海的部份,則用隸書刻了兩首茶詩。記錄其中蘇東坡《詠茶詩》詩一首“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fēng)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壺似佳人?!痹娭袑懗隽巳伺c茶的親近感及品茗飲茶的樂趣,并把佳茗比佳人,悅?cè)硕?,沁人心脾?/p>
茶壺?zé)珊笸昝罒o缺,真使我高興。這件組壺,組合后成一整體,氣度不凡,色澤如熟透了的栗子,呈深紫色,黯黯發(fā)光,具有玉器的潤澤感。嘴、把、的、蓋與壺身的過渡自然。上下兩件器皿銜接嚴(yán)密,準(zhǔn)縫渾似天成。壺蓋壺身(與小茶海)周正通轉(zhuǎn)流暢,壺把把握舒適,壺的容量適中,最適合于三、五好友品茗玩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要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于是工作之余,運(yùn)動、休閑應(yīng)運(yùn)而生。而飲茶是休閑的一種最好方式。品茗時不僅人的心情輕松愉悅,而且茶本身對人的身體健康也十分有益。三、五壺友聚在一起品茗聊天,其樂融融。而賞壺、玩壺是品茗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賞壺、玩壺,首先要有一把好的壺。何謂好壺?有個壺友把它歸納為一句話:“看了想再看,用了還想再用,玩了還想再玩。”我認(rèn)為這是很有道理的。要達(dá)到這個要求,壺的造型、色澤、寓意都要經(jīng)得起推敲。我制作“全家?!苯M壺,是在這方面下了功夫的。愿收藏這套組壺的壺友連壺一起把福壽安康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