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戲曲如何吸引年輕面孔
日前,由河北滄州市郵政局和民建滄州市委主辦的“郵政杯”中華五大戲曲高端論壇在古城滄州舉行。論壇邀請了京劇、豫劇、評劇、河北梆子和黃梅戲的10多位名角和數十位學者到場。嘉賓們圍繞傳統(tǒng)戲曲藝術在當代的傳承與發(fā)展主題進行了探討。
天津市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鵬把話題關鍵詞定為“觀眾”、“年輕觀眾”。“現(xiàn)在,觀眾不進劇場。戲曲需要扶持,臺上的演員需要去培養(yǎng),而我感覺,培養(yǎng)觀眾最關鍵,尤其是培養(yǎng)青年觀眾。”
這個觀點引發(fā)與會者的共鳴。尚長榮說:“戲曲進校園太重要了?!彼貞涀约涸S上海京劇院于1995年到北京,“給首都高校學生演過10場戲,一分錢不要。大學生一開始聽說是看京劇,都躲了,想送票給他們居然一票難送,紛紛說這都是爺爺奶奶輩喜歡的。第一次演的時候,還只是禮貌性的客滿。第二次演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卻是‘相見恨晚’,甚至喊出‘京劇萬歲’”。
如何培養(yǎng)青年觀眾?李鵬提出了一些對策,“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傳統(tǒng)老戲或經典名段,能不能設計一些從藝術形式到劇本內容都適合青少年的劇目呢?”李鵬同時認為,現(xiàn)在需要營造一個好的戲劇環(huán)境,才能感染青少年。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則舉了另一個例子:“年輕觀眾要引導。就像當年白先勇攜《牡丹亭》到北大的時候,剛開始大家并不是沖著昆曲去的,而是沖著白先勇去的。但是隨后。觀眾都不走了,那就是《牡丹亭》自身的吸引力了?!?/p>
(根據2010年8月24日《中國青年報》整理)